新华社,两个男生做酿酿酱酱一场美味与友情的之旅引发的思考1
当地时间2025-10-18
酱香四溢的起点:当厨房遇见兄弟情
“要不……我们自己试试做酱?”这句话从一个略显油腻的厨房里飘出来,伴随着阵阵豆瓣和辣椒的混合香气,成了李朗和王小宇这个夏天最冲动的决定。
李朗是个程序员,平日里和代码打交道的时间比和人还多;王小宇在广告公司做设计,审美在线,但厨艺仅限于煮泡面加蛋。两人相识于大学社团,毕业后合租在一间老城区的小公寓里。友谊的保温方式一度是外卖、游戏和周末电影马拉松,直到某个周日傍晚,王小宇刷到了一条四川郫县豆瓣酱的制作视频。
“你看这色泽!这发酵的过程!像不像我们上次改方案改到凌晨四点的样子——煎熬,但最终香得感人。”王小宇举着手机,眼神发亮。李朗推了推眼镜,沉默了三秒:“你确定我们不会把厨房炸了?”
尽管嘴上嫌弃,两人还是认真了起来。那个周末,他们跑遍了附近的菜市场,挑选二荆条辣椒、蚕豆、面粉,甚至专门买了一本发黄的《中国酱料大全》——地摊上五块钱淘来的。
厨房成了实验室。第一次尝试时,辣椒剁得满地都是,王小宇边打喷嚏边抱怨:“这比P图累多了!”李朗则严谨得像在写算法:“盐比例12%,温度要控制在25°C,发酵失败的酱会有杂菌,就像代码里的bug……”
但有趣的是,失败没有让他们互相指责。一坛酱发酵过头微微发酸,王小宇说:“没事,就当是‘酸爽友情限定版’。”李朗笑了,默默记下温度数据,第二次调整方案。
慢慢地,厨房里飘起的不止是酱香,还有两人越来越多的闲聊。他们聊大学时组团打比赛的疯狂,聊现在工作的压力,甚至聊起未来想开一家小店的梦。一坛酱,竟像时光的发酵剂,让快节奏生活中被忽略的对话重新飘香。
▲图为李朗与王小宇在厨房尝试调配酱料丨由作者提供
有人说,美食是最温暖的相遇。而我想说,一起制作美食,是把相遇沉淀成默契的过程。
滋味深处见人生:酿酱如酿生活
四个月后,李朗和王小宇的“手作酱”终于成功了。辛辣中带着醇厚,咸香里有一丝回甘。他们把它装在小玻璃瓶里,分送给朋友,甚至还在社交媒体上收获了第一波“粉丝”。但比酱更成熟的,是他们对生活和友情的理解。
王小宇说:“做酱就像做人——火候不到,味道就生;火候过了,容易苦。而得当的等待,会让风味更有层次。”李朗点头附和:“其实写代码也一样。有时候急于求成反而漏洞百出,耐心迭代才能产出好产品。”
这份共同完成的作品,不经意间打通了他们工作和生活之间的某种联结。李朗开始学会在代码之外感受生活的烟火气,而王小宇也尝试用设计思维去解构菜谱、摆盘甚至调味逻辑。他们依旧一个理性冷静、一个感性跳跃,却更懂得欣赏对方身上的“调味料”。
更重要的是,这段经历让他们重新审视“友情”的定义。现代社会的友情,常常被忙碌冲淡成朋友圈点赞和偶尔的拼单奶茶。而一起投入时间、经历失败、分享成果的过程,让关系有了更扎实的基底。正如一坛好酱,需要时间沉淀,友情也需要共同的经历来“发酵”。
如今,两人依然会在周末钻进厨房,尝试新的酱料配方。不同的是,他们开始记录每一步的想法和感悟,甚至计划做一个“酱料日记”系列视频。李朗说:“也许没人看,但这是我们给自己的纪念。”王小宇大笑:“纪念什么?纪念我们没炸厨房的奇迹吗?”
▲两人制作的酱料成品丨由作者提供
其实,生活的味道何尝不是如此?不在于多么华丽稀有的食材,而在于你愿意花多少心思去调配、等待和分享。而友情,正是这之中最珍贵的一味。
下拉观看星展:升华润啤酒目标价至38港元 维持“买入”评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