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2025-11-10,rmwsagufjhevjhfsvjfhavshjcz
杨亚亚从未想到自己会做直播招聘师。从山东轻工职业学院毕业的她原本在一家物流公司做客服,“做着做着就想找一份有点挑战的工作”。刚好看到直播招聘师的招聘启示,她决定投简历试试,这份工作主要为制造业和服务业蓝领提供就业服务。
如今,杨亚亚在快手进行直播带岗,每天直播4小时,一天下来,会收到不少应聘简历。
2024年7月31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会同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统计局将直播招聘师列入29个新工种之中。这意味着,全网数十万名直播带岗主播得到认可,将拥有国家统一认定的新职业身份。
事实上,短视频直播平台正在推动传统职业视频化转型及数字类新职业发展。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研究员范巍调研发现,近八成新职业青年通过短视频直播平台实现就业创业。以快手平台为例,其基于“短视频直播+”的内容生态,催生了网络主播、互联网营销师、直播招聘师、生活服务体验员、选品师等174个新职业。
1999年出生的葛新蕊从四川电影电视学院毕业,选择成为一名“互联网营销师”。用她的话来说,这份职业“是把特别复杂的数据参数,通过我们贴近生活实际需求的表达讲给用户,就是线上版的销售”。
有时,葛新蕊会在直播间的评论区看到用户表示纠结,不知道该怎么选产品。每当这时,她就会“掰开揉碎”给用户讲解说明书上晦涩难懂的产品功能,并通过细致的沟通帮他们选择到最合适的产品。更多的时候,用户的需求藏在数据里,“每天开播前来直播间看一下数据,下了播之后也会看一下当天的复盘”。
“每个新职业都能容纳大量就业人口。”范巍表示,具有创新性的技术技能型新职业最受青年青睐,一批掌握相关数字技术技能的新职业青年已然成为短视频直播生态新职业的主力军。
范巍的另一个发现是,当代青年群体的从业观念发生变化,部分青年就业选择从生存导向转为发展导向,多元化、个性化、兴趣化成为年轻人择业新选项。而在短视频平台上进行内容创作,正是一种基于兴趣导向产生的就业模式,满足了青年对职业自由度和创造力的追求,推动“兴趣变现”。
2017年,篮球运动员矣进宏在短视频平台开通了账号,“当时只想记录一下自己的日常”。但没想到,他的扣篮视频火了——罚球线一步起跳扣篮的视频,让他的粉丝量增加几十万,播放量过亿,甚至传到了国外。
短视频的广泛传播让这名身高178cm的小伙儿得到了更多被看见的可能性。2023年,他得到了CBA北控男篮的试训机会。一年后,他成为CBA有史以来首位选秀成功的草根球员。
像矣进宏一样,贵州小伙儿刘安鑫也用短视频分享自己的球技,如今已积累不少粉丝。他的目标是考上大学,继续深造,“持之以恒、每球必争,不轻言放弃。”刘安鑫说,这是他从矣进宏身上看到的特质。
通过短视频和直播影响人、帮助人,杨亚亚的感受更为直接——作为一名直播招聘师,两年多的时间里,她已帮助上千人找到工作。
但作为一名转行的“主播”,杨亚亚的直播首秀并不顺利。“我想,我一个大学生跟着老板在直播间也学了几个月,还用准备啥,直接开播就行了。”然而,现实是她在直播间里紧张到呼吸不畅,一句话都难以说明白,招工岗位描述更是逻辑不清。当时,她的领导评价她这场直播表现,“除了声音大,没有任何优势”。
此后,杨亚亚开始苦练直播基本功,每天对镜练习怎么表达、如何做好表情管理等,去看其他主播的直播,学习别人的穿搭、语言技巧、场景布置……
比起让新职业从业者最开始就自主总结他人经验、自我摸索成功技巧,范巍认为要构建新职业培育体系,提升青年就业能力。比如,开发“短视频运营”“直播电商”等专项课程,纳入“国家职业技能提升行动”范围。推动职业院校开设“数字内容创作”“直播供应链管理”等专业,推广“平台+院校+企业”订单式培养模式。
此外,为新职业青年营造良好生态环境,拓宽职业成长空间,范巍认为还应优化行业发展生态,拓展新职业青年的职业成长空间。比如,支持行业协会制定“网络主播”“互联网营销师”“内容审核师”等职业资格和等级认证体系。
从平台方面,要鼓励其开通知识付费、技能打赏等功能,对非遗传承、科普教育等正能量内容创作者给予流量倾斜;辅助措施方面,应强化政策协同,营造良好就业环境。比如,设立“新职业发展基金”,对聘用应届生的直播基地、MCN机构给予税收减免等。
“当前很多新业态新职业的出现,为大学生就业带来新的选择机会。”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认为,“新职业出现,不仅引领了就业新风向,也开启了多元就业的尝试。”(王雪儿)
来源:中国青年报
【被算法绑架的美丽:当“100%露出”成為流量密码】
深夜两点,小雨第37次删除了刚刚拍摄的短视频。镜头里的她穿着新买的吊带裙,尝试着各种角度的自拍,却总觉得不够“完美”。这是她本周第五次為了一条15秒的视频折腾到凌晨。在社交媒体主宰人际交往的时代,像小雨这样的年轻人正陷入前所未有的外貌焦虑循环。
数据显示,Z世代平均每天花费4.2小时在短视频平臺,其中超过60%的内容与颜值展示相关。某知名平台2023年用户调研显示,“获得更多点赞”已成为18-25岁用户發布内容的首要动機,甚至超过了“记录生活”和“表达观点”。当算法不断推送那些获得高赞的“完美身材”视频时,一种隐形的压力正在重塑整个世代的审美标准。
這种现象背后是注意力经济的残酷逻辑。某MCN机构负责人透露:“平臺算法天然偏爱具有视觉冲击力的内容,而人體特别是女性身体始终是最有效的流量触發器。”这种机制导致创作者不断突破底线——从最初的精致妆容到若隐若现的穿着,最终演变成直白的身体展示。
就像温水煮青蛙,用户和创作者都在不知不觉中被卷入这场没有终端的竞赛。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种趋势正在侵蚀健康的自我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过度依赖外在认可会导致“自我物化”——个体開始用第三方视角审视自己,将身体视为需要精心包装的商品。北京大学2022年青少年心理调研显示,频繁使用美颜功能的用户中,有43%在现实生活中出现身体形象障碍症状。
但值得思考的是,我们真的需要通过“100%露出”来证明自己的价值吗?古希腊哲学家普罗塔哥拉说“人是万物的尺度”,而在算法时代,我们是否正在让点赞数成为衡量自我的新尺度?当每一个身體部位都被标上流量价值,或许该重新思考:我们展示的究竟是真实的自我,还是算法精心设计的提线木偶?
【重构数字身份:在虚拟与现实间找回完整的自己】
凌晨医院的急诊室里,26岁的直播主播小雅因过度节食导致昏厥。这是她本月第二次因为“保持镜头前的完美形象”而付出健康代价。在她的手机相册里,存着上百張修图前后的对比照——从需要精心修饰的双下巴到如今可以“100%露出”的尖下巴,记录着一个女孩如何在流量焦虑中逐渐迷失。
但转折發生在她住院期间。某天深夜,她无意中刷到一位残疾博主的视频——对方大方展示着义肢,在镜头前自信地跳舞。视频评论区最高赞的留言这样写道:“完美的定义从来不该由别人书写。”这条视频像一记警钟,唤醒了小雅对“真实”的渴望。
事实上,全球正在兴起一场“反完美主义”的社交媒體运动。Instagram上#nofilter(无滤镜)标签已有超过2亿条内容,越来越多用户开始分享未经修饰的生活瞬间。心理学专家指出,这种“瑕疵展示”本质上是对算法霸权的反抗,旨在重建人与人之间的真实连接。
重塑健康数字身份需要多管齐下。个体层面应当建立“社交媒体邊界意识”——明确哪些可以分享,哪些需要保留给真实生活。就像作家余华所说:“生活是属于自己的感受,不属于任何人的看法。”平台方面则需要承担社會责任,某头部平台最近推出的“真实之美”倡议值得借鉴,该计划通过算法加权等方式,鼓励展现多元美的内容。
更重要的是培养批判性思维。当我们看到那些“100%露出”的视频時,應该意识到这可能是精心设计的表演。斯坦福大学媒体心理学实验室发现,经过媒体素养培训的用户,其身体焦虑程度平均下降37%。学会辨别内容背后的商业动机,是抵御容貌焦虑的重要防线。
最终,我们或许该回归到最本质的追问:除了身体,我们还能用什么定义自己?宋代诗人苏轼早有箴言:“腹有诗书气自華。”在算法主宰的時代,重新发现知识、才華、善良这些永不褪色的内在美,或许才是对抗过度曝光的终极答案。当一个人不再需要依靠“100%露出”来证明价值時,才真正获得了数字时代的自由。
图片来源:人民网记者 郭正亮
摄
小舞?到爽流斗罗大陆漫画免费下载_小舞?到爽流斗罗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1584



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权威资讯
报道全球 传播中国
关注人民网,传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