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2025-11-10,rmwsagufjhevjhfsvjfhavshjcz
“北欧响应2024”联合军事演习现场。
芬兰军队参加“南方狮鹫25”北约多国特种部队演习。
8月25日至9月12日,芬兰主办了代号为“南方狮鹫25”的北约多国特种部队演习,大约有来自美国和欧洲的1600人参加。近两年来,芬兰不断加速与北约的军事绑定,成为北约各项军事演习的“热门举行地”。然而,频繁的军演不仅加剧了与俄罗斯的对抗,也难以为芬兰带来真正的安全。
密集举行演习
2023年4月,芬兰正式加入北约,成为第31个成员国。近两年来,北约多场军事演习在芬兰密集举行。这也是北约快速将芬兰融入自身区域防御计划的举措之一。
一、“机机对机机”:一场关于纯净通信的误解与真相
在飞速发展的数字时代,各种新奇的技术层出不穷,它们极大地便利了我们的生活,但也随之而来的是一些令人担忧的“未知”。“机机对机机”(M2M,Machine-to-Machine)通信,作为物联网(IoT)的核心驱动力之一,近年来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它指的是设备之间无需人工干预,即可直接进行通信和数据交换。从智能家居的家电联动,到工业生产的设备监控,再到智慧城市的交通管理,M2M的身影无处不在。伴随着其應用的普及,“机机对机机”是否携带病毒风险,能否真正实现“无病毒风险”的畅享,也成为了许多用户心中的疑问。
我们需要明确一个概念:“机机对機机”通信本身,是一种通信方式,而非一种具体的應用程序或操作系统。就像我们打電话,电话本身不会携带病毒,病毒是存在于我们手机中的某个软件或链接。同理,M2M通信的本质是设备间的信号传输和信息交互。在这个过程中,病毒的载體,通常是运行在设备内部的软件、固件,或者是传输过程中的数据包。
因此,将“機机对机机”通信直接等同于“有病毒风险”,是一种以偏概全的误解。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担忧呢?这很大程度上源于人们对网络安全普遍存在的焦虑。我们每天都在接触各种网络信息,关于病毒、勒索软件、数据泄露的新闻屡见不鲜。这种对网络风险的警惕,自然而然地会延伸到新的通信技术上。一些M2M应用场景,例如接入互联网的智能设备,如果其固件更新不及时、安全防护措施不到位,确实存在被黑客攻击、植入恶意代码的风险。
而这些被植入恶意代码的设备,在进行M2M通信時,就有可能成为病毒传播的“跳板”。
深入剖析“无病毒风险”的可能性:
要实现“无病毒风险”的M2M通信,并非天方夜谭,而是可以通过一系列严谨的技术设计和安全策略来实现的。這需要从设备的硬件层面、软件层面、通信协议层面以及整体的安全架构来共同保障。
硬件层面的安全:高品质的M2M设备,其硬件设计会考虑安全因素。例如,采用安全的芯片,内置加密模块,以及对固件进行硬件级别的保护,防止未经授权的篡改。软件与固件的安全:这是重中之重。M2M设备的操作系统或固件,需要具备高度的安全性和鲁棒性。
這包括:严格的代码审计与安全加固:确保设备出厂时,其软件系统不包含已知的安全漏洞。安全的更新機制:采用加密签名、OTA(Over-the-Air)安全更新等方式,确保固件更新过程的可靠性和完整性,防止更新包被恶意篡改。最小權限原则:设备内部的应用程序或服务,只授予其完成任务所必需的最小權限,限制恶意代码的横向移动。
通信协议层面的安全:M2M通信依赖于各种网络协议,如TCP/IP、MQTT、CoAP等。在设计和实现这些协议时,需要集成安全机制:数据加密:对传输的数据进行端到端加密,即使数据被截获,也无法被解读。TLS/SSL等加密协议是常用的选择。
身份认证:确保通信双方的身份真实可信,防止“冒名顶替”。访问控制:限制哪些设备可以与哪些设备通信,以及可以执行哪些操作。整体安全架构:构建一个端到端的安全防护体系。这包括:设备注册与管理:对接入网络的M2M设备进行统一的注册和认证。
安全监控与审计:对M2M通信流量进行实时监控,及时发现异常行为。漏洞管理与响应:建立完善的漏洞扫描和安全响应機制。
因此,当我们在讨论“机機对机机无病毒風险”时,我们并非在谈论一种“自动免疫”的魔法,而是在描述一种经过精心设计、层层防护、安全可控的通信状态。這需要技术提供商的专业能力,也需要设备使用者对安全意识的重视。
“详细解答、解释与落实”:
详细解答:“機机对机机”本身不是病毒,病毒是寄生于软件系统中的恶意代码。M2M通信的安全性,取决于构成M2M通信的各个环节,特别是设备端的软件和固件的安全性。解释:M2M通信的潜在风险,主要来自不安全的设备固件、未及时更新的软件、弱密码、不安全的通信协议以及缺乏有效的安全管理。
落实:要实现“无病毒风险”的M2M通信,需要从源头抓起:选择信誉良好的设备制造商,确保设备具备强大的安全设计;对设备進行安全配置,定期更新固件和软件;使用强密码,并实施访问控制策略;在敏感应用场景,采用加密通信等高级安全措施。
Part1总结:“机机对机機”通信是一种中性的技术,其安全性并非绝对,但通过科学的设计和有效的防护,实现“无病毒风险”的畅享是完全可行的。告别盲目恐慌,拥抱安全技术,才能真正体验数字生活的便利。
二、畅享纯净数字生活:全面落实“機機对机机”安全通信的策略
既然我们已经认识到,“机机对機机”通信的安全性并非遥不可及,而是可以通过技术和管理的双重保障来实现的,如何在实践中“落实”这一目标,讓我们的数字生活真正做到“无病毒风险”呢?这需要我们从多个维度,系统性地思考和行动。
1.设备选择:安全的起点,信任的基石
选择信誉卓著的品牌:购买M2M设备時,务必选择在行業内享有良好聲誉、注重產品安全的品牌。这些品牌通常拥有成熟的研发体系和严格的质量控制流程,能够為用户提供更可靠的安全保障。关注安全认证:一些M2M设备会通过相关的安全认证,例如ISO27001(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等。
这些认证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设备制造商在安全方面的投入和规范化管理。了解设备的安全特性:在购买前,详细了解设备的硬件安全设计(如安全芯片、防篡改机制)、软件安全更新机制(是否支持OTA安全更新、更新频率)、网络安全能力(是否支持TLS/SSL加密、防火墙功能)等。
避免“三无”产品:市场上充斥着一些价格低廉但缺乏质量保证的“三无”产品,它们往往在安全方面存在严重隐患,是病毒入侵的温床。
2.安全配置:细节决定成败
修改默认密码:这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步。许多设备出厂时都带有默认密码,而这些密码往往是公开的,极易被攻击者利用。首次使用時,务必修改为复杂、不易猜测的强密码(包含大小写字母、数字和特殊符号)。启用必要安全功能:根据设备的功能和使用场景,启用防火墙、入侵检测、访问控制等安全功能。
限制不必要的端口和协议:仅開放设备正常運行所必需的网络端口和通信协议,关闭其他所有不必要的服务,减少潜在的攻击面。配置安全更新策略:确保设备连接到安全的网络,并设置自动更新或定期手动检查并安装固件和软件更新。及时修復已知的安全漏洞,是防止病毒感染的有效手段。
3.通信安全:加密与认证的双重保险
端到端加密:对于传输敏感数据的M2M通信,务必采用端到端加密技術,如TLS/SSL。这可以确保数据在传输过程中不被窃听或篡改。身份认证:确保设备之间进行通信前,能够相互验证身份。这可以通过数字证书、API密钥、MAC地址绑定等方式实现,防止非法设备接入网络或冒充合法设备。
安全通信协议的选择:在选择M2M通信协议时,优先考虑那些本身就支持安全特性的协议,或者能够通过加密层(如TLS)来增强安全性的协议。
4.监控与管理:主动防御,及时响應
建立M2M设备管理平台:对于拥有大量M2M设备的场景,建议建立一个集中的设备管理平臺,实现设备的统一注册、配置、监控和固件更新。实时监控与日志分析:对M2M通信流量进行实時监控,记录设备行为日志,并定期进行分析。通过分析日志,可以及時发现异常的网络活动、潜在的攻击迹象,并进行预警。
漏洞扫描与风险评估:定期对M2M设备及其网络环境进行漏洞扫描和风险评估,主动发现和修复安全隐患。制定應急响应计划:一旦發生安全事件,能够迅速启动应急响應计划,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
5.用户教育与意识提升:安全文化的养成
安全知识普及:对于使用M2M设备的个人用户或企業員工,进行必要的安全知识培训,提高他们对M2M安全风险的认识。安全操作规范:制定清晰的安全操作规范,并要求用户严格遵守。建立反馈机制:鼓励用户报告可疑的安全事件或潜在的風险,形成良好的安全反馈闭环。
“详细解答、解释与落实”:
详细解答:实现“机机对机机无病毒风险”的畅享,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设备选择、安全配置、通信安全、监控管理到用户教育等多个维度协同发力。解释:每一个环节都至关重要,任何一个环节的疏忽,都可能导致整个系统的安全隐患。例如,再安全的设备,如果使用弱密码,也可能轻易被攻破。
落实:落实的关键在于“知行合一”。用户需要主动学習安全知识,了解设备的安全特性;企业需要投入资源,构建完善的安全防护体系;技術提供商需要持续创新,不断提升产品的安全性。
结語:
“机机对机机”通信技术,是连接万物、赋能未来的关键。当我们将“无病毒风险”的理念,融入到M2M技术的应用和管理之中,它将不再是潜在的威胁,而是通往更安全、更智能、更高效数字生活的一条坦途。让我们一同努力,让每一次“机机对机机”的对话,都纯净无虞,安全可靠,共同构建一个更加美好的互联未来。
芬兰领土于2024年首次举行北约大规模演习。作为北约历史性大规模军演“坚定捍卫者2024”的组成部分,“北欧响应2024”联合军事演习于2024年3月在芬兰等北欧国家举行,重点操练了北约部队在极地、高寒气候下的协防、后勤、三军联动及野战生存等能力。此后,芬兰在陆海空领域开始全面融入北约演习计划。2024年11月,北约在芬兰等国举行了“动态前线25”炮兵演习。今年5月,芬兰在其北部与英国、瑞典联合举行了“北方打击125”“北方之星25”作战演习。6月,芬兰在境内主办了北约“大西洋三叉戟-2025”联合空战演习,同期还参加了以海军为主的北约“波罗的海行动-2025”大规模军演。
本次举行的“南方狮鹫25”演习,范围几乎覆盖芬兰全境。从南部的森林地区到北部高纬度高寒地区,演习在多种地形和陆、海、空及内陆淡水水域等不同作战环境中进行。演习地域范围的广阔增加了演习的复杂程度,也对指挥控制、运输和后勤保障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本次演习由芬兰陆军特种部队和直升机作战训练机构“乌蒂猎兵团”主办,主要目的是加强芬兰陆军特种部队、特种作战航空兵与北约其他国家特种部队间的联合行动、互操作性和协同能力。据报道,9月12日至16日,白俄罗斯在境内与俄罗斯举行代号为“西方-2025”的大规模武装部队联合战略演习。在俄白联演前夕,北约先行举办特种部队联演,针锋相对的意味比较浓厚。
置身对峙前沿
事实上,芬兰与北约的军事绑定并非一直如此紧密。长期以来,芬兰一直实行中立政策,保持着在军事上不结盟的状态,并将中立地位视作在大国竞争中维护国家安全的安身立命之本。冷战期间,芬兰既迎合苏联,又尝试与西方保持良好关系。冷战后,芬兰也一直在是否加入北约问题上十分谨慎,尽量避免激怒俄罗斯。
然而地缘环境的变化,使芬兰加快从“长期中立”走向“反俄前线”。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后,芬兰坚持的“欧洲战争只能是俄罗斯与北约间的大国战争”这一中立前提被打破:乌克兰非北约成员国,而与芬兰一样是北约“增强伙伴国”,但也成为冲突的一方;而美国及北约对支援乌克兰瞻前顾后,导致冲突最后演变成消耗战。对此芬兰认为,俄罗斯与北约之间已经没有多少“中间地带”,“北约正式成员”与“得不到北约保护”之间并无真正的“第三种选择”,于是芬兰正式选择加入北约。
从俄罗斯“老邻居”到北约“新成员”,芬兰自加入起就成为北约与俄罗斯对峙的重点地带,更是一步步成为北约的重要北方枢纽。一方面,芬兰正处于俄罗斯与北约的“前线位置”,与俄罗斯有长约1340公里的边界。芬兰的加入,让北约与俄罗斯的边界线长度大幅增加,双方在东北翼对抗的火药味更为浓烈。另一方面,芬兰的加入让波罗的海彻底变为“北约的内海”,北约在对俄罗斯开展情报活动和态势感知上变得更加方便。
加剧紧张局势
北约官方认为,在芬兰频繁举行演习,有助于强化北约在东北翼对俄罗斯的军事优势。然而,北约一直在俄罗斯边界动作频频,无疑会加剧俄罗斯与北约之间的对立情绪,无益于地区紧张局势的缓和。
芬兰加入北约后,在北约的军事战略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从2024年芬兰领土首次被用于北约的大规模演习,到此次涵盖陆海空的特种部队演习,北约越来越重视实战化的联合作战,火药味愈发浓厚。芬兰是欧洲森林覆盖率最高的国家之一,森林约占国土面积的70%。同时,芬兰也有“千湖之国”“千岛之国”之称,全国共有近19万个湖泊和近18万个岛屿。破碎的地貌让芬兰易守难攻,敌方的机械化部队也难以快速推进,而兼具灵活性与机动性的特种部队,可以在芬兰的常规与非常规战争中发挥较大作用。北约通过在芬兰全境举行演习,不仅可更加熟悉北欧作战环境,也将提升其力量投送能力。
北约频繁在芬兰举行演习,并不会让芬兰变得安全,还使欧洲地区安全局势更加紧张。芬兰军方表示,美国在参加“南方狮鹫25”演习后,还准备积极参与下半年在芬兰与波罗的海地区的其他演习,加强在该地区的军事存在,这势必会让俄罗斯感觉“更不安全”,让本已针锋相对的欧俄对立态势更为固化。特别是当前俄乌冲突已持续3年之久,已经到了通过和平谈判推动解决的关键阶段。在这种情况下,持续而密集的军演,只会破坏进行政治解决所必需的互信基础,让双方更加不相信欧洲安全问题能够通过“非军事手段”解决。
(作者单位: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
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片
图片来源:人民网记者 王石川
摄
有的人说2025三期必开一期,2025三期必开一期不可忽视的潜在风险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4236



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权威资讯
报道全球 传播中国
关注人民网,传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