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年会

每日经济新闻
要闻

每经网首页 > 要闻 > 正文

ai换脸宋雨琦??喷_把二氧化碳“锁”回深海(“十四五”,我们见证这些硬核突破②)

董倩 2025-11-10 12:06:13

每经编辑|张雅琴    

当地时间2025-11-10,mjwgyudsiughewjbtkseudhiwebt

  位于南海珠江口盆地的中国首个海上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项目恩平15-1平台。该平台于今年5月22日投入使用。
  中国海油供图(新华社发)

  山东省东营市是国内二氧化碳驱油与封存装备种类较为齐全的区域之一,CCUS产业集群入选山东省级未来产业集群。图为位于东营胜利油田的一处CCUS区块。
  刘智峰摄(人民视觉)

  在渤海,渤中26-6油田二氧化碳捕集利用示范工程于今年2月投产。图为渤中26-6油田一期开发项目海上作业平台。
  杜鹏辉摄(新华社发)

  扫码观看视频

  破亿方!中国海油近期宣布,中国首个海上二氧化碳封存示范项目——恩平15-1油田碳封存项目累计封存二氧化碳突破1亿立方米。

  这是什么概念?据测算,减少的碳排放量相当于植树220万棵,也标志着中国海上二氧化碳封存技术、装备和工程能力已臻成熟。“十四五”以来,中国加速推进海上二氧化碳封存与利用,系列示范项目加速落地,打开绿色发展空间。

  

  既实现二氧化碳封存,又驱动原油增产

  在海底数千米深的地下岩层中,蕴含着丰富的油气资源,也潜藏着大量二氧化碳。

  恩平15-1油田作为中国南海东部首个高含二氧化碳的油田,若按常规模式开发,二氧化碳将随原油一起被采出地面,不仅对海上平台设施和海底管线造成腐蚀,还将逸散至大气,增加二氧化碳排放量。

  今年5月,中国首个海上CCUS(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项目在该油田平台投用。

  什么是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据了解,碳捕集技术是指从排放源捕获二氧化碳并进行收集、压缩的过程;碳利用技术是指通过工程技术手段将捕集的二氧化碳实现资源化利用;碳封存技术是指将捕集的二氧化碳注入于特定地质构造中,实现与大气长期隔绝的技术过程。

  中国海油将CCUS示范工程建设确定为“十四五”节能降碳行动的主要举措之一,历时4年开展地质油藏、钻完井、工程一体化等重点课题研究,形成10余项国内首创技术。“推进CCUS示范工程是响应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要求。”中国海油有关负责人说。

技术狂欢:AI换脸如何点燃全网热潮?

你是否刷到过這样的视频?偶像宋雨琦的脸被“无缝衔接”到各种场景中:跳舞、搞笑,甚至出演经典电影片段。短短几秒,逼真到让人恍惚——这真的是她吗?AI换脸技术,正以惊人的速度席卷社交平台。

這一切的背后,是Deepfake技术的平民化。几年前,這项技术还仅限于实验室和高端影视制作,如今却只需一款手机APP,普通人也能轻松实现“换脸魔术”。算法通过海量图像训练,捕捉面部特征、肌肉運动甚至微表情,再通过神经网络生成高度吻合的动态影像。

结果?宋雨琦可以“出现”在任何你想看到的画面中,无论是演唱會舞台还是日常vlog。

但技術的低门槛是一把双刃剑。社交媒体上,#宋雨琦换脸挑戰#等话题一度引爆流量,粉丝们狂欢于创意二创,但也有人开始滥用技術:恶搞片段、虚假“爆料视频”甚至低俗内容逐渐泛滥。某视频平台上,一条“宋雨琦回應争议”的伪造视频竟获得百万播放,评论区大量用户信以为真。

技术的娱乐化外表下,暗藏误导与欺骗的种子。

更值得警惕的是,AI换脸的“以假乱真”正在模糊真实与虚拟的边界。当我们习惯了屏幕上真假難辨的面孔,是否会逐渐失去对媒体信息的信任?一项调查显示,超过60%的网民表示“无法第一时间分辨换脸视频”。而当技术被用于伪造公众人物的言论或行为时,其社会影响可能是灾难性的。

技术的进步从不等人,但狂欢之后,我们是否该停下来问一句:AI换脸,究竟是一场创意的解放,还是一场信任的崩塌?

道德陷进:当技术越过红线,谁能保护“宋雨琦们”?

AI换脸技术看似无害的娱乐背后,实则布满伦理与法律的“雷区”。首当其冲的,是明星肖像权与隐私权的侵害。宋雨琦作为公众人物,其面部特征、形象动作均具有商业和个人价值,未经授权的换脸使用已涉嫌侵权。法律界人士指出,尽管我国《民法典》明确保护肖像权,但AI生成的“数字面孔”仍存在认定难题——它既非完全真实,也非完全虚构,维權取证变得异常復杂。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技术滥用可能演变为对个人的系统性伤害。例如,某些换脸视频将宋雨琦的面部嫁接至不雅或敏感内容中,通过“??喷”式传播(即恶意剪辑加情绪化标签),直接损害其公众形象。这类行为已超出娱乐范畴,接近数字暴力。受害者往往需投入大量时间、金钱举证,且心理创伤难以弥补。

一名处理过类似案件的律師坦言:“技术跑得太快,法律追得很累。”

社会伦理的挑战同样不容忽视。AI换脸削弱了“真实”的价值基础。如果任何人的面孔都可被轻易盗用并植入虚假语境,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機制将面临崩溃。更可怕的是,这项技术可能被用于舆论操纵或诈骗——例如伪造明星代言产品、发布虚假公益呼吁等。长远来看,若缺乏监管,我们或将步入一个“所見非所得”的信任荒漠。

禁止技术并非解决之道。业界正在探索“技术反制”:数字水印、AI鉴伪工具、法律追溯系统等逐渐成熟。平台方需加强内容审核,用户也需提升媒介素养——轻松一笑的多问一句:“这是真的吗?”

技术的未来应由人类主导,而非被技术驯服。在AI换脸的浪潮中,我们需要的不仅是更快的算法,更是更清醒的共识与更坚实的底线。

  实现过程分两步走:第一步,碳捕集与封存。2023年6月,中国海油率先推动我国海上首个二氧化碳捕集与封存项目投用,实现将产出的油气流中的二氧化碳进行分离、脱水干燥、压缩,然后通过回注井高压注入油田浅部水层中,年二氧化碳封存量超4000万立方米。

  第二步,向碳捕集、利用与封存升级。今年5月项目新增二氧化碳利用项目投用,通过将油田开发伴生的二氧化碳加压至超临界状态,精准注入地下油藏,驱动原油增产,开创“以碳驱油、以油固碳”的海洋能源循环利用新模式。

  “该项目的成功投用,实现了我国海上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封存装备技术的全链条升级。”中国海油恩平油田作业区总经理万年辉说,项目通过技术手段既驱动原油增产,又实现二氧化碳封存,未来10年将规模化回注二氧化碳超100万吨,并驱动原油增产达20万吨。

  据介绍,项目自正式投运以来,已持续安全运行超1.5万小时,高峰日注气量达到21万立方米,以“生态保护与能源开发协同推进”的创新模式,为我国海洋油气田绿色低碳开发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新路径。

  构建成套工程装备体系,设备国产化率达100%

  在茫茫大海,既要采油,又要捕碳,具体是如何实现的?换句话说,如何将开采油气时逸散的二氧化碳“锁”回深海?又如何让其成为提升油田效率的“催化剂”?

  据介绍,近年来,我国通过持续攻关技术瓶颈、优化运营管理模式,已形成一套完整规范的标准操作流程,为我国海上碳封存技术规模化应用提供了重要的实践经验和数据支撑。

  恩平15-1油田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项目距离深圳西南约200公里,作业水深约90米。同时,油田所在区域发育了多套厚度大、物性好、展布连续的“咸水层”,为封存提供了最佳“储集空间”。

  但为了更有效地利用这些二氧化碳,科技人员开展另一项尝试——用二氧化碳“驱油”。将高压二氧化碳打入海底地层,将地下的油“驱赶”到地下井口附近,溶解在原油中的二氧化碳还能使原油流动性更强,从而让更多的原油能够被开采出来。

  项目通过“捕集—提纯—加压—注入”全链条技术,将油田开发伴生的二氧化碳转化为超临界状态,以每小时8吨的速度注入地下1200米—1600米的油藏,既提升原油采收率,又实现二氧化碳永久封存。

  为实现精准、高效注气驱油,恩平15-1平台在原有的设备基础上,自主研发、增设二氧化碳压缩机、气体处理及冷却系统等装备。同时新增一套气体处理及冷却系统,实现气液分离、杂质过滤、回注温度精准控制等功能,充分保障回注气体质量。

  如今,项目所在的恩平15-1平台是亚洲最大的海上原油钻采平台,集成了钻井、无人化远程操控、自主发电与电力组网、油气水综合处理等众多功能模块。构建的国内海上首套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成套工程装备体系,设备国产化率达100%。

  在恩平15-1平台下方,一口深达3243米的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井承担着二氧化碳回注的核心任务。“我们在狭窄井筒内集成了自主研发的测控一体化系统,可实时监测各层位注气量和气密性,确保二氧化碳‘听从指挥’,既不逃逸也不串层。”中国海油深圳分公司恩平区域钻完井项目工作人员介绍,通过地下油藏精细描述,创新应用海上首个智能液控分层注气工艺,项目实现对地下不同注气层位的精准注气。

  为了更细致地掌握井下情况,技术人员在油管外壁敷设了数千米的光纤,这些光纤就像井筒的神经末梢,能够将井下每米的温度变化、流量波动等信息实时传送到平台中控室。

  “项目的成功投用为海上原油生产注入动力,并为后续油气田开发以及沿海企业的大规模减排开放提供了‘技术模板’。”项目相关负责人说。

  形成完整且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海上CCUS产业链

  海洋作为碳循环的重要载体,正成为二氧化碳治理的关键场景。

  另一方面,海洋作为碳封存的“天然宝库”,因远离人口密集区、封存容量大,正成为全球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的“蓝海”。

  据了解,目前全球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商业化项目大都集中在陆上,海上项目较少。这背后是作业难度、成本等方面的显著差异。

  “十四五”以来,中国加速推进海上二氧化碳封存与利用。系列示范项目加速落地,推动海洋碳封存从试验走向规模化应用。

  在渤海,渤中26-6油田二氧化碳捕集利用示范工程于今年2月投产,全生命周期预计埋存二氧化碳150万吨。在珠江口,白云气田群7个气田的二氧化碳回收项目于2024年8月在珠海投产,年生产食品级液态二氧化碳20万吨,实现资源循环利用。此外,惠州32-5平台伴生气回收脱碳项目每年可回收伴生气超500万立方米。

  据了解,中国海域地壳稳定性好、沉积盆地分布广、地层厚度大、构造地层圈闭多,二氧化碳地质封存潜力巨大。相关数据显示,我国海域二氧化碳封存潜力达2.58万亿吨,为规模化应用提供广阔空间。随着技术迭代和政策支持,我国海上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产业正从单点示范走向集群化发展。

  目前,中国海油已在广东惠州启动中国首个千万吨级碳捕集与封存集群项目,将精准捕集大亚湾区各企业排放的二氧化碳,输送至珠江口盆地海域进行封存,形成完整且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海上CCUS产业链。

  同时,充分挖掘二氧化碳在提高油气采收率方面的巨大潜力,中国海油计划以渤中19-6气田为中心打造北方二氧化碳驱油中心、依托南海万亿方大气区建设南方二氧化碳驱气中心。

  “CCUS技术的稳步发展,将为我国实现‘双碳’目标提供技术支撑,推动能源行业向绿色、低碳、可持续方向转型升级,并为全球气候治理贡献中国方案和中国力量。”中国海油深圳分公司生产部经理吴意明说。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李慧玲 摄

鉴定师app网站入口,官方正版下载安装,专业鉴定师在线服务,免费

封面图片来源: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名称 摄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报社联系。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读者热线:4008890008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金年会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欢迎关注每日经济新闻APP

每经经济新闻官方APP

0

0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