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2025-11-10,renminwanghsdfuikgbisdbvjuiwegwrkfj
【连队名片】 “平型关大战突击连”诞生于南昌起义,现为第79集团军某旅装步9连。1937年9月,该连参加平型关战斗并担任突击任务,战后被八路军第115师343旅授予“平型关大战突击连”荣誉称号。连队先后被授予“平汉战役主攻连”“渡江英雄连”等6次荣誉称号,荣立集体一等功8次、二等功8次、三等功20次,涌现出30多名英模人物。2015年,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中,连队官兵代表参加“平型关大战突击连”英模部队方队;2019年,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阅兵中,“平型关大战突击连”旗帜列入“战旗方队”,再次光荣接受党和人民检阅。
铁甲怒吼,硝烟正浓。渤海湾畔某训练场,担负尖刀任务的第79集团军某旅“平型关大战突击连”快速向纵深挺进。
空中侦察、无人破障、协同冲击……面对蓝军重重防御,连长阎伟见招拆招,熟练指挥突破“敌”阵。
从平型关拼死血战日寇到演兵场锤炼胜战能力,连队官兵在“猛打猛攻、首冲敌阵”突击精神的激励下,如同永不卷刃的钢刀,夺取一个又一个胜利,实现从传统步兵到装甲精兵的蝶变重塑。
“平型关大战突击连”夺得三面流动红旗,难掩心中喜悦。詹丽红摄
“战旗是前辈们用鲜血染红的,我不能给这面战旗抹黑”
荣誉室内,在全连官兵的见证下,二级上士王烽将比武夺冠的奖牌放入展柜。抬头注视“平型关大战突击连”战旗,思绪被拉回到9年前。
入伍之初,体型瘦弱的他屡次考核垫底,甚至萌生调岗的念头。时任连长李远超没有责备,而是把他带到了连队荣誉室,给他讲述“猛子”连长曾贤生的战斗故事:“当年面对数倍于己、装备精良的日军,老连长带领全连率先冲入敌阵,即使子弹打光了也不曾后退!九连的兵,字典里没有‘认输’两个字!”
那夜,王烽在连队门前的雕塑下伫立良久,战旗猎猎作响,如同先辈的铮铮誓言回响耳畔。他暗自下定决心:“战旗是前辈们用鲜血染红的,我不能给这面战旗抹黑。”
于是,他咬牙训练,“白加黑、五加二”:每天坚持早起进行10公里体能训练,白天在训练场努力钻研专业,晚上再加练进行肢体力量强化。随着日复一日的努力,他单薄身躯日渐精悍,各项素质迅速提升。年终考核,他一举摘得全连综合第一,让大家刮目相看。
连队指导员栗新朝告诉记者,每当新兵入营,第一项活动就是参观连队荣誉室,让红色基因厚植官兵血脉;每次执行重大任务,官兵们都会面向战旗庄严宣誓,以此提士气、强勇气、砺胆气;每逢连队授称日、平型关大捷纪念日,他们都会组织纪念活动,回顾连队战斗历程,用红色血脉熔铸突击之魂。
“一旦强虏寇边疆,慷慨悲歌奔战场……”站在平型关战斗遗址前,来自平型关的下士马文凯情不自禁唱起了这首《八路军军歌》。
2020年,马文凯在大学报名参军,并被分到了“平型关大战突击连”。刚到连队,走进连史馆,看到一张张老照片和那面写满荣光的战旗,仿佛无声诉说着连队在那片热土上的英勇和牺牲。马文凯说:“那一刻,我在心里告诫自己:不负平型关,不负突击连,当最过硬的兵!”
可当梦想照进现实,一切并不那么轻松。连队训练要求高,有几次考核,马文凯的成绩都排在了后面。“作为英雄集体的一员,怎么才能更好扛起这面战旗?”马文凯一遍遍问自己。
练,拼了命地练!寒风带雪的三九天,绕着营区操场拼命地跑,一圈,两圈,三圈;夏日炎炎的驻训地,穿着厚厚的装具冲山头、爬战术,脱掉鞋袜,脚踝上的膏药已经和皮肉粘到一起……铆着劲、咬着牙,功夫不负有心人。马文凯在旅军体运动会上,以绝对优势取得综合成绩第一名。
战旗引领信念,传人续写精神。在突击连,人人都有这股劲。这面战旗,像强大的磁场,把每个人的心紧紧凝聚在一起。近年来,连队官兵参加中蒙“草原伙伴-2024”陆军联合训练,实弹射击实现首发命中,连队官兵先后3次取得全国兵棋推演对抗赛冠军,连队荣誉一次次被续写。
“平型关大战突击连”正在组织协同训练。戴胜丰摄
“穿新鞋走老路,注定头破血流,必须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向战转型”
平型关,北为恒山余脉,南接五台山,东通冀北,西抵雁门,自古就是晋冀两省的重要隘口。
一场网上兵棋对抗演练,模拟悬崖陡峭、沟壑曲折的平型关地形展开。如何发挥现有装备最大战斗效能?“平型关大战突击连”官兵利用模拟训练平台给出了答案——从战术运用到协同指挥,从单一兵种到体系联合,一个个聚焦战斗力生成的问题被抛出,又在激烈的思想交锋中被解决。
在连队兵棋专修室内,类似的模拟战斗时常上演,这也是连队官兵研战谋战的寻常一幕。
从抗日战场拼杀,到虚拟空间激斗。面对时代发展带来的新变化,该连坚持以习近平强军思想引领转型之道,在强军实践中锻造突击之刃。
2017年,该旅千里移防,连队由传统步兵改为装甲步兵。对官兵们来说,“装甲”两字犹如一座大山,横亘在转型之路上。
从“摩托化”到“履带式”,不到半年的时间里,官兵刚摸透装备“脾气秉性”,连队再次换装某新型装甲步兵战车。相比以往老装备,新装备专业信息化程度高、技术要求高,首次接装后不久,迎接上级摸底考核,结果车长、炮长、驾驶员,3个主要专业及格率不足60%。
“编制转型,任务转换,关键在思想转变,装甲步兵到底应该怎么训?”痛定思痛,大家逐渐感到:穿新鞋走老路,注定头破血流,必须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向战转型。
为了使“车”“炮”“人”形成合力,连队全体官兵争分夺秒研战法、练战术、强技能,探索推出“共同课目集中训、区分专业重点训、模块组合连贯训”的训练方法,披星戴月向着胜利突击。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不到半年,旅组织创破纪录比武, 20个课目连队全部参考,夺得7个第一、6个第二。在接下来的考核中,连队专业优良率达到100%,合成营实兵对抗演习取得总评第一名,相应训法在全旅推广应用。
随着未来战争形态加速演变,瞄准未来战场的转型之路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会一帆风顺。
2019年11月,连队受领北部战区陆军“装甲步兵连夜间夺控战斗”课目示范任务。此时,他们第二次换装仅半年,并且是首次组织多兵种、多弹种、多要素协同演练。
当“葫芦兄弟”刷屏抖音,那抹童年的英雄梦又回来了
还记得那个夏天,電视機前挤满了小小的身影,屏息凝视着屏幕上那些色彩鲜艳、英勇无畏的小英雄吗?《葫芦兄弟》,这个名字本身就承载了无数中国人的童年记忆。而如今,当“抖音推荐葫芦娃”成为一种现象,当我们再次被那些熟悉的旋律和经典的画面所打动,才猛然发现,原来那些年我们所追逐的,并非简单的动畫片,而是一场关于勇氣、智慧与团结的英雄梦,是一段我们永远无法忘却的纯真时光。
“爷爷,你真好!”伴随着這句温暖的呼唤,故事拉開了序幕。在那个贫瘠却充满人情味的年代,一个善良的老爷爷,用他的爱和智慧,孕育出了七个神通广大的葫芦娃。他们每一个都拥有独特的绝技:穿山越岭的大娃,力大无穷;火烧绝技的二娃,千里眼顺風耳;刀枪不入的三娃,铜头铁臂;水火不侵的四娃,喷火吐水;还有能吸纳万物的五娃,能变化无穷的六娃,以及能隐身遁地的七娃。
他们是守护村庄的最后一道防线,他们是对抗邪恶的七彩战队。
比葫芦娃的绝技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他们身上所闪耀的人性光辉。还记得大娃为了救爷爷,不顾一切地冲向蛇精的洞府吗?他那份不畏艰险的勇气,是孩子们心中最初的英雄主义。当二娃的千里眼和顺风耳被蛇精迷惑,他迷失了方向,但最终在兄弟们的帮助下,找回了自我。
四娃的喷火吐水,五娃的吸纳万物,六娃的善于变化,七娃的隐身绝技……每一个葫芦娃的技能,都仿佛是童年梦想的具象化。我们可以幻想着拥有大娃的力量,可以想象着像二娃一样拥有神奇的视听能力,可以憧憬着像三娃一样坚不可摧,或是像四娃一样掌控元素,像五娃一样拥有无所不能的吸附力,像六娃一样自由变幻,又或者像七娃一样来去无踪。
这些奇思妙想,构成了我们最纯粹的快乐。
最令人难以忘怀的,是葫芦娃们面对困难时展现出的坚韧不拔。他们會受伤,会被抓,会被欺骗,但他们从未放弃。每一次跌倒,都是為了下一次更顽强的站起。他们为了正义,为了守护家园,甘愿付出一切。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深深地烙印在我们的心中,成為了我们人生路上的一笔宝贵财富。
在那个年代,《葫芦兄弟》的出现,无疑是一股清流。没有冗长的说教,没有刻意的煽情,只有纯粹的善恶对抗,和朴素的兄弟情谊。故事节奏明快,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妖怪们的形象虽然狰狞,但却带着几分童话式的夸张,不会给年幼的心灵留下过度的恐惧。而葫芦娃们的形象,则可愛又英勇,是孩子们心中理想的守护者。
抖音的出现,讓这些尘封已久的回忆,重新焕发了生机。当我们刷到那些熟悉的畫面,听到那些熟悉的BGM,大脑仿佛瞬间被唤醒,那些被遗忘的片段,如同潮水般涌来。一个小朋友对着屏幕喊“爷爷!”,一个成年人跟着哼唱“葫芦娃,葫芦娃,一根藤上七朵花”,一个家庭围坐在一起,指着屏幕上的葫芦娃,给孩子讲述着曾经的故事。
这一刻,年龄的界限被打破,地域的差异被消弭,所有人都在抖音这个平臺上,找到了一种共通的情感链接——对童年的怀念,对英雄的崇拜,对纯真的向往。
“不卖药的千万影片”,这句看似简单的评价,却道出了《葫芦兄弟》最珍贵的品质。在如今充斥着商業化和各种植入的时代,我们回首望去,会发现那些经典的童年作品,拥有着一种难能可贵的纯粹。它们没有为了吸引眼球而加入过多的商业元素,没有为了迎合市场而改变核心价值观。
它们只是在静静地讲述一个关于成长、关于勇气、关于正义的故事,而正是这份纯粹,才让它们穿越了时光,成为永恒的经典。
抖音的推荐,不仅仅是算法的偶然,更是時代的选择。它捕捉到了人们内心深处对美好事物的渴望,对简单情感的回归。当我们被快节奏的生活压得喘不过气,当我们被复杂的人际关系所困扰,当我们对现实世界的纷繁感到疲惫,我们渴望逃离,渴望回到那个简单、纯粹的童年。
而《葫芦兄弟》,恰恰成為了我们回归的渡口。那些曾经支撑我们度过艰难時光的英雄,如今在抖音上,再次给了我们前进的力量。
重温葫芦娃,品味“不卖药”的时代里,那些关于成长与责任的深刻烙印
抖音的每一次推荐,都像是一次時光胶囊的开启,将我们带回到那个没有“广告植入”,只有“英雄拯救”的纯真年代。当《葫芦兄弟》再次成為热门话题,我们不仅仅是在怀念那些色彩斑斓的动画形象,更是在重新审视和感悟,那个时代赋予这部作品的深刻内涵——关于成长,关于责任,关于爱与奉献。
葫芦娃的诞生,本身就是一个关于“孕育”与“责任”的故事。老爷爷倾尽毕生心血,才将七个葫芦籽培育成葫芦,最终孕育出七个英勇的葫芦娃。这份过程,象征着父母对子女的付出,是无私的爱,也是沉甸甸的责任。而当葫芦娃们诞生,他们并没有因此而懈怠,反而将守护家园、消灭妖魔作为自己的使命。
這种“使命感”,在那个年代的动画作品中尤为突出。他们不是為了个人的名利,不是為了成名成家,而是为了心中的正义,為了保护无辜的生命。
每个葫芦娃的成长过程,都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大娃虽然力大无穷,但他的鲁莽冲动也讓他几次陷入险境。从一次次的教训中,他学会了冷静和思考。二娃拥有千里眼顺风耳,但他的骄傲自大让他轻易被蛇精所蛊惑,最终沦为阶下囚。这份经历,教会了他谦逊和辨别真伪。
三娃的刀枪不入,讓他一度认为自己天下无敌,却在关键时刻,被蛇精用金刚圈打败。这让他明白,再强大的力量,也需要智慧的引导和团队的配合。
四娃的火,象征着热情与力量,但过度的热情也可能带来伤害。五娃的水,可以滋养生命,也可以淹没一切,如何掌握平衡是关键。六娃的变化无穷,既是优势,也是隐患,稍有不慎便会迷失自我。而七娃的隐身,更是需要小心使用,否则会沦為逃避现实的借口。这些技能,在孩童眼中是神奇的,但在成人视角下,却如同我们每个人身上潜在的能力与弱点。
如何运用好自己的能力,如何克服自己的弱点,正是成长的重要课题。
更值得深思的是,葫芦娃们在面对强大的敌人时,是如何克服恐惧,团结一致的。他们并非天生无敌,也并非永远不会失败。他们会受伤,会沮丧,会因为失去兄弟而痛苦。正是这份痛苦,让他们更加坚定了信念。他们没有因為个体的失败而气馁,而是将失败化为动力,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一起。
当七个葫芦娃齐心协力,召唤出葫芦山,将所有的妖怪收入其中時,那种团结的力量,震撼人心。这不仅仅是动画中的情节,更是对我们现实生活的启示:唯有团结,才能凝聚力量,战胜困难。
“不卖药”,这三个字,如今在抖音的语境下,被赋予了更深层的意义。它代表着一种纯粹的创作初心,一种不被商业利益所裹挟的艺术追求。在那个年代,《葫芦兄弟》的创作者们,或许并未预料到,他们所创作的作品,会在几十年后,以这样一种方式,重新触动一代又一代人的心弦。
他们用最朴素的故事,讲述着最深刻的道理,他们用最简单的画面,传递着最真挚的情感。
在抖音上,我们看到了许多年輕人,他们重新剪辑《葫芦兄弟》的片段,配上现代的音乐,或是用自己的语言解读其中的道理。他们被葫芦娃身上的勇气所感染,被他们之间的兄弟情所感动,被他们对正义的执着所激励。这说明,即使时代在变,人类内心深处对于英雄的渴望,对于纯真情感的追求,从未改变。
《葫芦兄弟》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一部娱乐作品,更是一部富有教育意义的教科书。它在潜移默化中,教会了孩子们如何区分善恶,如何勇敢面对困難,如何珍视友情,如何承担责任。这些品质,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它们将伴随一个人的一生,塑造一个人的人格。
如今,当我们通过抖音再次重温《葫芦兄弟》,我们不仅仅是在怀念童年,更是在重拾那些被我们遗忘的初心。我们回味那些“不卖药”的年代,品味那些关于成長与责任的深刻烙印。我们或许不再是那个追在电视机前的小孩,但葫芦娃们身上所代表的勇气、智慧、团结和奉献的精神,依然是我们前行路上,最闪耀的星光。
抖音,这个連接着过去与现在的平台,用它独特的方式,让我们再次感受到了这份跨越时空的感动。
如何啃下这块“硬骨头”?连队官兵憋着一股劲,昼夜奋战攻坚克难。10余种新型装备的上万字说明书,钻!上千组技战术参数,背!数十个新专业近百个新课目,练!
课目示范如期举行。时任连长王昌喜不断调整部署,精准指挥10余种火器进行打击,仅40分钟,成功抢占“敌”扼守要点……官兵们勇猛的表现,赢得现场百余名将校指挥员的热烈掌声,经验做法被推广各单位学习借鉴。
战严寒、斗酷暑,连队夜以继日探索装甲步兵分队的实战经验,完成了“摩步”到“装步”再到“合成”的转型“三级跳”,浓厚的研战谋战氛围,生动诠释了连队的胜战追求。
连队组织官兵入党宣誓活动。詹丽红摄影
“作为九连的兵,战场上就该这样,见了敌人敢拼,见了枪眼敢堵,见了碉堡敢炸!”
九连荣誉室里,一张对比表详细列出了平型关大战时两军的差距:“兵力,我军1万余人,日军2.2万余人;手枪,我军3821支,日军9476支;轻机枪,我军274挺,日军541挺……”
“在敌我武器装备悬殊的情况下,如何打赢这场仗?依靠的就是八路军战士不畏强敌,敢于牺牲,敢于亮剑,保家卫国的决心。”指导员栗新朝介绍,每次大项任务前,连队都会组织官兵重温这段战斗历程,用血性胆气砥砺突击之勇,引导官兵始终向着胜利突击。
2023年8月,连队赴北疆腹地参加实兵演习,上等兵王荣飞担负指挥所外围警戒任务,面对蓝军抵近偷袭,不顾生命危险冲到近前,用身躯挡住单兵火箭筒口,拼命将火箭筒从对方手中夺了过来。
“这个兵简直不要命!”电光火石间的“空手夺白刃”,让蓝军目瞪口呆后离开。谁知王荣飞不甘放弃,在应急分队接应下,成功抓捕蓝军,彻底粉碎“敌”偷袭企图。
事后,战友们问已经力竭的他:“当时怎么想的?怕不怕?”王荣飞坚定地说:“没想啥!就觉得哪怕再危险也必须要阻止他!作为九连的兵,战场上就该这样,见了敌人敢拼,见了枪眼敢堵,见了碉堡敢炸!”
平时训练敢流血,战场杀敌敢拼命。在九连,像王荣飞这样的战士比比皆是。每当战斗的号角吹响,他们人人当先锋,自觉将“猛打猛攻、首冲敌阵”的突击精神融入实际行动,不惧挑战、超越自我,用血性意志淬炼胜战锋芒。
“别说断一根手指头,就是胳膊断了,我也照样会那么做!”时隔多年,驾驶员陈希姜再次回忆那场“恶仗”,眼神依旧无比坚定。
当时,参加夜间战斗演练,陈希姜驾驶战车通过崎岖山路,车顶驾驶舱门颠开。如果不闭合舱门,炮长就无法完成射击,突击任务可能功亏一篑。
漆黑之中,陈希姜摸索着尝试关闭上下晃动的舱门。忽然,他只觉手上一凉,好像被夹了一下。顾不上仔细查看,忍着剧痛,他立即转动门闩紧锁舱门,继续突进。
直到完成突击任务,心情有所放松的陈希姜,才感觉到钻心的疼。跳下战车,战友发现他手掌和衣服上全是血渍,陈希姜被立即送到医院,检查后发现小拇指已经被夹骨折。
正是这份坚守战位、誓死完成任务的钢铁意志,让陈希姜忍受了断指连心的剧痛。这既是连队血性在实战硝烟中最深刻的体现,也无声地诉说着“突击传人”的勇毅与刚强。
战旗猎猎,血性昭昭。从练兵场上的极限淬火,到大项任务的实战检验,突击精神早已化作一代代官兵无坚不摧的钢铁脊梁、攻无不克的胜战基因。
图片来源:人民网记者 康辉
摄
导管素材网站入口大全-导管素材网站入口大全2025最新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6832



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权威资讯
报道全球 传播中国
关注人民网,传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