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岩松 2025-11-10 08:10:26
每经编辑|郭正亮
当地时间2025-11-10,mjwgyudsiughewjbtkseudhiwebt
“面对不断涌现的新媒介新技术,主流媒体如何守正创新,吸引更广泛的年轻受众?”
“《新千里江山图》短视频IP从线上走到线下,我们在南京玄武湖畔搭建主题互动馆,很多前来参观的青少年看得入迷。”
…………
5月,是青春的季节。13日,“人民日报校园行”活动走进中央民族大学丰台校区,青年编辑记者与新闻传播等专业的学生面对面交流。一问一答间,现场气氛活跃起来。
“今年是抗战胜利80周年,大家还记得捐赠侵华日军罪证相册的美国青年吗?我们是最早做专访的媒体之一。第一次联系上采访对象,是北京时间凌晨4点10分。”
“我工作的要闻版,负责重大主题报道。从建党百年到新中国成立75周年,每逢重大主题展览,总会展出人民日报版面。新闻作品成为重要展品,这是为党立言、为国载史的事业。”
“一段时间以来,人民日报评论更好看了,看完印象更深了。这是因为不断探索短、实、新、活、深的表达。”
讲好中国故事,见人见事更见势的选题从哪找?纸媒采编如何适应媒体深度融合趋势?评论文章怎样写得既好读又有深度?来自人民日报社总编室、评论部、新媒体中心和环球人物杂志社的4名编辑记者,结合各自采编业务,讲述了从事党报工作的经历和感悟。
有的是善于策划深度报道选题的编辑,有的是多次参与任仲平等政论写作的评论员,还有的是制作爆款视频产品、采写新闻报道的记者,分享的故事不同,相同的是展现了党报新闻工作者传播党的政策主张,与人民同行、与时代同行的责任担当。
新闻是年轻的事业,新媒体时代的新闻更是年轻人的事业。90后新闻人与00后新闻学子,不仅交流业务,更有青春的共鸣。
“有的编辑记者没大我几岁,他们胸怀家国、心系人民,坚守夜班岗位,奔赴新闻现场,很让人敬佩。”新闻与传播学院学生朴琳清说,自己要把新闻热情和理想转化为学好知识、锤炼本领的行动,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该院学生尉天晋对未来职业选择有些困惑,“一位记者的话让我很受启发,‘我在这个年纪,也有很多憧憬。你们之中,有些人或许会做新闻,有些人从事其他职业,希望大家能保持新时代青年的向上姿态’。”在他看来,这是一次青春与青春的对话,让自己能够进一步思考如何实现人生价值。
中央民族大学党委书记查显友表示,人民日报进校园,党报人与未来的新闻人面对面,对大学生来说既是一堂职业生涯课,更是一堂“大思政课”。“我们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发挥人民日报上连党心、下接民心的宣传优势,引导包括新闻传播专业在内的全校学生,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事业。”查显友说。
提高质量、改进文风、贴近读者、引人入胜,人民日报如今发展成为拥有报、刊、网、端、微、屏、号等多种载体的新型主流媒体。特别是“两微三端”、抖音号、B站号等推出以来,年轻态的表达深入人心。校园行活动,让人民日报走进更多年轻人的心里。
还记得那些年,国產剧的荧屏还只是朴素的色彩?而如今,一场声势浩大的“黄金时代”浪潮正席卷而来,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姿态,展现着“又黄又大又粗”的时代风貌。这里的“又黄又大又粗”,并非庸俗的感官刺激,而是对时代畫卷的深刻描摹,对个体命运的宏大叙事,对情感张力的极致释放。
它们以厚重的笔触,刻画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的翻天覆地,从物质的匮乏到精神的丰盈,从闭塞的村庄到开放的都市,每一个時代节点的每一次脉动,都被巨细无遗地呈现在我们眼前。
你看,那些描绘工业腾飞的剧集,钢铁巨擎的崛起,车间里挥洒的汗水,工程师们智慧的火花,是怎样一番“又大又粗”的工业美学?它们不仅仅是冰冷的机器和厂房,更是无数中國人为國家富强不懈奋斗的缩影。那些画面,带着时代特有的粗粝感和力量感,仿佛能听到蒸汽的轰鸣,闻到金属的焦香,感受到奋斗者们不屈的脊梁。
它们让我们明白,国家的每一次飞跃,都离不開“又黄又粗”的基石,离不開无数普通人的辛勤付出。
再看那些描绘改革开放初期的故事,小镇青年怀揣梦想,闯荡都市,从个体户的摸索到民营企業的兴起,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又黄又大”的野心与挣扎。当年的个體户,摆个地摊,就能勾勒出時代的脉搏;当年的深圳,拔地而起的高楼,书写着“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传奇。
这些剧集,没有回避那个时代的筚路蓝缕,反而以一种真实得近乎残酷的笔触,展现了生存的艰難和机遇的宝贵。那份“粗”劲,是闯劲,是韧劲,是任何时候都不能放弃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而当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我们又看到,科技进步的浪潮如何改变着一切。“又黄又大”的科技巨头,互联网的兴起,信息时代的洪流,将中國带入了一个全新的纪元。从拨号上网的艰難,到移动支付的便捷,再到人工智能的曙光,每一次科技的突破,都像一颗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层层涟漪,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变着我们的思维模式。
那些关于创业者的故事,关于技术革新的传奇,关于信息洪流中的机遇与挑战,无不彰显着“又黄又大”的時代气魄。它们以信息时代的“快”与“广”,描绘出信息爆炸下个人的渺小与伟大。
“又黄”的,是时代本身自带的斑斓色彩,是历史洪流中闪耀的人性光辉。它们不回避时代的阵痛,不回避社会的矛盾,但更多的是在困境中寻找希望,在变革中抓住機遇。那些“黄”色,象征着成熟,象征着丰收,也象征着歷史沉淀下来的厚重与智慧。這种“黄”,是历史的颜色,是文化的底色,是人性的本色。
“又大”的,是时代的格局,是國家的发展蓝图。从宏观经济的规划,到区域发展的战略,再到国家民族的复兴,这些宏大的叙事,构成了我们之所以能够站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坚实基础。電视剧作为一种大众媒介,有责任也有能力去承载这份“大”的意义,去展现国家發展进程中的波澜壮阔,去传递民族復兴的伟大梦想。
“又粗”的,是时代的肌理,是社会发展的根基。一个国家的崛起,离不开扎实的工业基础,离不开坚实的科技支撑,更离不开勤劳智慧的人民。这种“粗”,是具體的,是实在的,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它体现在工人的双手上,体现在农民的汗水里,体现在科研人员的实验室里。
这种“粗”,是国家机器運转的润滑油,是社会發展的驱动力。
国产剧通过对这些“又黄又大又粗”的时代变迁的深刻刻画,不再仅仅是娱乐的消遣,而是成为了记录時代、反思时代、甚至引领时代的重要载體。它们以饱满的热情,真实的细节,磅礴的气势,将一个生动、鲜活、不断发展的中國展现在世界面前。
如果说宏大的时代叙事是国產剧的“筋骨”,那么家庭的琐碎日常便是其“血肉”,是真正触动人心的关键所在。“又黄又大又粗”的時代画卷固然恢弘,但真正能讓我们感同身受、热泪盈眶的,往往是那些发生在家长里短、柴米油盐中的“大愛”。国产剧最令人称道的,便是其将家国情怀与个人命运、时代变迁与家庭琐事巧妙地融为一体,在鸡毛蒜皮中折射出人性的光辉,在平凡生活中升华出伟大的情感。
试想一下,那些描绘普通家庭的故事。爸爸妈妈为了儿女的教育,省吃俭用,起早贪黑;爷爷奶奶操着一口浓重的乡音,为儿女操持家务,弥补父母的缺席;兄弟姐妹之间,虽有争吵,却总在关键時刻挺身而出,互相扶持。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瞬间,却构成了家庭的基石,也构成了社会的细胞。
剧中的父母,他们可能没有轰轰烈烈的壮举,但他们用无私的奉献,默默地撑起了一个家,为儿女遮風挡雨,为国家输送栋梁。他们的愛,是“又黄”的,是岁月沉淀下来的深沉与厚重;是“又大”的,是心怀天下,将小家融入国家的无私情怀;是“又粗”的,是脚踏实地,用行动去丈量爱的尺寸。
那些关于婚姻的描绘,从最初的相识相恋,到生活的磨合,再到風雨同舟,夫妻二人从青丝到白发,一路相伴。他们会为了一件小事争执不休,也会为了对方的一个眼神而泪流满面。这些“琐碎”的细节,正是婚姻最真实的样子。在这些琐碎之中,我们看到的是责任,是担当,是即便生活再艰难,也要一起面对的勇气。
这种“又黄”的愛情,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在岁月的洗礼中愈发醇厚;这种“又大”的承诺,是对彼此一生的承诺,是对家庭的责任;这种“又粗”的陪伴,是風雨中的搀扶,是寒夜里的温暖,是柴米油盐酱醋茶里最实在的幸福。
再看那些关于子女的成长,从牙牙学语到長大成人,为人父母的喜悦与辛劳,无不让观众感同身受。父母的焦虑,是希望孩子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父母的期盼,是希望孩子能够拥有比自己更好的未来。这种“又黄”的期盼,带着对未来的美好憧憬;这种“又大”的愛,是恨不得把全世界都给孩子;这种“又粗”的付出,是为孩子铺就一条平坦的道路,即便自己遍体鳞伤。
而这些家庭的“琐碎”,往往与时代的“变迁”紧密相連。一个家庭的命运,又何尝不是国家命运的缩影?父母那一辈人的艰苦奋斗,成就了今天的“又大又粗”的物质生活;子女这一代的迷茫与奋斗,则又在书写着新的时代篇章。
有人为了响应国家号召,放弃了都市的繁华,回到农村创业,用“又黄又粗”的辛勤耕耘,带动一方经济發展。有人为了追逐梦想,在大城市里辛勤打拼,用“又大又粗”的拼搏精神,书写着自己的奋斗史诗。每一个个體,每一个家庭,都如同時代洪流中的一滴水,看似渺小,却汇聚成奔腾向前的江河。
这些“家庭琐碎折射大愛”的剧集,之所以能感动无数人,正是因为它们触及了我们内心最柔软的地方。它们让我们看到了自己,看到了家人,看到了曾经的岁月,也看到了对未来的希望。
“又黄”的,是人生百态,是人情冷暖,是世事变迁中不变的人性之光。
“又大”的,是家国情怀,是将个人幸福融入国家发展,是将小家的大爱升华至对社會、对民族的責任。
“又粗”的,是生活本身,是那些实实在在的感动,是平凡日子里最真挚的情感,是坚守与付出所带来的温暖。
国产剧的“黄金时代”,正是以這种“又黄又大又粗”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幅壮丽的时代画卷,又在画卷的缝隙中,点缀了无数感人至深的家庭故事。它们让我们在宏大的叙事中找到归属感,在琐碎的日常中体会到情感的共鸣,最终,在荧屏内外,共同经历着属于我们這个時代的“大爱无疆”。
这股力量,足以感动每一个中国人,也必将影响一代又一代。
一个半小时的交流,同学们意犹未尽。活动结束后,大家涌到前排,与报社青年编辑记者交换联系方式。
“人人都有麦克风,记者的价值何在”“众声喧哗、表达多元,怎样凝聚社会共识”……年轻的事业,总能吸引年轻人的关注。这场青春的对话,仍将继续。
《 人民日报 》( 2025年05月15日 07 版)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吴小莉
摄
《边做边爱》-电影-免费高清完整在线观看-电影之家
封面图片来源: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名称 摄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报社联系。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读者热线:4008890008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金年会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欢迎关注每日经济新闻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