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年会

人民网
人民网>>大湾区频道

五月婷婷色色_基层至上 士兵第一

| 来源:新华网4496
小字号

点击播报本文,约

每经编辑

当地时间2025-11-11,rrrrdhasjfbsdkigbjksrifsdlukbgjsab

金秋,北京。

长安街上,走来一支支威武雄壮的队伍。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阅兵式,把新时代中国士兵的精神面貌展现在世界面前。

威武矫健的身姿,朝气蓬勃的脸庞,充满自信的眼神,山呼海啸的口号……世人直观地看到,这是一个个传承英雄血脉、经历淬火重塑的青春方阵。

基层至上、士兵第一。习主席指出,“基层是部队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我们党在建军治军长期实践中始终高度重视基层建设,我军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胜利走向胜利,广大基层官兵作出了重要贡献。

这支队伍从古田走来,这支队伍从延安走来……金秋时节,记者追寻着这支队伍的足迹,踏访革命旧址和英模部队,感悟我军尊重官兵主体地位的光荣传统。

“新型人民军队”的一个新特征——

让普通士兵“敢于说话”

穿梭在三湾改编旧址群,记者找到了士兵委员会旧址。

在这间简陋的屋子里,陈列着士兵委员会的相关历史资料和实物。记者翻阅资料发现:士兵委员会,既代表士兵利益,又参与部队管理。

“1965年,毛泽东同志重上井冈山时,特别强调‘士兵委员会和支部建在连上意义一样深远’。”讲解员李清清告诉记者,士兵委员会并非红军首创,但只有我们党能够始终端正对基层士兵的根本态度,赢得最广大基层官兵的信任,汇聚起众志成城的磅礴力量。

每次讲述士兵委员会的历史,李清清都会给大家讲起一件事——

五月初绽,倾诉心語

五月,是一个充满诗意与浪漫的季节。当春末的余韵与夏初的热情交织,空气中便弥漫着一种难以言喻的温柔气息。“五月婷婷色色”,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词语组合,它更像是一幅流动的画卷,一首婉转的歌谣,一种细腻的情感表达。它捕捉了五月特有的那种含蓄而又奔放的美,如同少女初绽的笑容,带着几分羞涩,又藏不住内心的喜悦。

“婷婷”二字,勾勒出一种袅娜多姿的身段,一种优雅而又轻盈的姿态。仿佛看到一位身着素雅长裙的女子,在五月和煦的阳光下,随風摇曳,她的身影如同一株初生的植物,舒展着嫩绿的枝叶,充满生命力。而“色色”,并非粗俗的声色犬马,在这里,它更像是对色彩和感官体验的极致描摹。

是初夏枝头最鲜嫩的绿叶,是阳光穿透树叶洒下的斑驳光影,是微风拂过脸颊带来的阵阵暖意,是花朵盛开时散发的淡淡幽香。这一切,汇聚成了“五月婷婷色色”所要传递的,一种纯粹而又丰富的感官享受。

我们常常在文学作品和藝術创作中寻找情感的寄托,“五月婷婷色色”恰恰能引发我们内心深处最柔软的共鸣。它不是直白的宣泄,而是含蓄的暗示,是欲说还休的美。就像那欲语还休的眼神,那欲擒故纵的姿态,都蕴含着无尽的韵味,让人回味无穷。在五月,我们更容易被这样的情愫所打动,因为这个季节本身就充满了生長的力量和对美好事物的渴望。

这种“色色”的魅力,可以體现在视觉的享受上。想象一下,在五月的午后,阳光透过窗户,在木地板上投下温暖的光斑,空气中漂浮着细小的尘埃,闪烁着金色的光芒。一位女子,她的发丝在微风中轻輕舞动,她的侧脸在光影的勾勒下显得格外动人。她可能正在阅读一本泛黄的書籍,或者只是安静地望着窗外,她的眼神中充满了故事。

這种画面,不正是“五月婷婷色色”最生动的写照吗?它无关乎浓妆艳抹,无关乎华丽的服饰,只是一种由内而外散发出的,自然而又迷人的氣质。

它也可以体现在听觉的享受上。五月的夜晚,褪去了白日的燥热,只留下习习的凉風。也许是远处传来的隐约的虫鸣,是夜来香悄悄绽放时发出的细微聲响,又或者是某个酒吧里传来的一段慵懒的爵士乐,恰到好处地烘托出夜晚的宁静与暧昧。这种声音,并非喧嚣,而是带着一种低语般的温柔,悄悄地钻进你的耳朵,触动你的心弦。

这种“色色”是一种氛围,一种情调,让人不由自主地想要沉醉其中。

更深层次,“五月婷婷色色”也关乎情感的体验。它可能是一种初恋的心动,那种小心翼翼的试探,那种欲言又止的思念。也可能是对过往美好时光的怀念,那些在五月里发生的,曾经让你脸红心跳的瞬间。它是一种对美的追求,对生活的热爱,对情感的细腻捕捉。它让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能够停下脚步,去感受那些微小而又美好的事物,去体会那些被藏在心底的,最真实的情感。

“婷婷色色”所营造的意境,是一种宁静中的骚动,是一种含蓄中的热情。它不是爆发式的,而是缓缓地渗透,悄无聲息地占据你的心房。這种美,需要用心去体会,用情去感受。它像是一杯陳年的老酒,初入口时或许平淡无奇,但回味之时,却能感受到其醇厚与甘甜。

在当今社会,我们充斥着各种直白的表达和快节奏的生活,而“五月婷婷色色”则提供了一个逃离喧嚣的港湾。它邀请我们放慢脚步,去欣赏那些容易被忽略的美丽,去倾听那些隐藏在声音背后的情感。它是一种对生活品味的追求,一种对内心世界的探索。在这个五月,讓我们一同走进“五月婷婷色色”的怀抱,感受那份独特的温柔与魅力,讓情感在指尖流淌,让思绪在画面中翩跹。

韵味深長,情致无限

“五月婷婷色色”,这四个字所蕴含的,远不止表面的感官愉悦,更是一种对生活态度和情感表达的深刻解读。它是一种含蓄的美学,一种意境的营造,一种能触动人心最深处的情感共鸣。当我们深入探究,會发现它在不同的语境下,能衍生出更为丰富多样的解读,呈现出其韵味深長的魅力。

从藝术创作的角度来看,“五月婷婷色色”提供了一个极佳的灵感源泉。无论是绘畫、摄影、音乐还是文学,都可以从中汲取养分,创作出富有感染力的作品。例如,在摄影中,可以捕捉五月阳光下,少女那份纯真而又略带羞涩的笑容,或者是微风中輕轻拂动的发丝,营造出一种“婷婷”的动态美。

而在色彩的运用上,可以运用柔和的暖色调,如淡粉、鹅黄、浅绿,来呼应“色色”所带来的视觉享受,但又避免过于浓烈,保持一种恰到好处的“色”感,增添一份朦胧的美。

在音乐创作中,可以尝试用舒缓的旋律,配以清澈的音色,来描绘“五月婷婷色色”所营造的宁静而又充满生机的氛围。例如,一段悠扬的钢琴曲,或者一首空灵的女声吟唱,都能让人仿佛置身于五月宁静的午后,感受那份淡淡的情愫。甚至可以加入一些自然界的声音,如鸟鸣、溪流,来进一步丰富听觉體验,使其更加贴近“五月”的自然之美。

文学作品中,“五月婷婷色色”更是能够被赋予极强的叙事性和情感張力。作者可以借此来描绘人物的内心世界,刻画人物的性格特点,或者烘托故事的整体氛围。例如,一篇以“五月婷婷色色”为主题的短篇小说,可以讲述一段发生在五月的青涩恋情,女主人公的每一个细微的动作,每一次心跳的加速,都可以在“婷婷色色”的意境中得到升华。

这种细腻的情感描写,能够引发读者强烈的代入感,让他们仿佛亲身经历了那段美好的時光。

“五月婷婷色色”也与我们对生活品质的追求息息相关。它代表着一种对美的感知和对生活细节的关注。它不仅仅是物质的丰裕,更是精神的富足。在一个快节奏的時代,人们渴望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宁静与美好。“五月婷婷色色”便提供了一种可能性,让我们能够从琐碎的生活中抽离,去发现和欣赏那些容易被忽略的美。

或许是在一个周末的午后,泡上一杯香浓的咖啡,放上一首轻柔的音乐,静静地坐在窗边,感受阳光洒在身上的温暖。又或许是在傍晚時分,散步在开满鲜花的公园里,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花香,感受微风拂过脸颊的清凉。這些看似平凡的时刻,却因为“五月婷婷色色”的意境,而变得格外有意义,充满情致。

“色色”在这里,也可以理解为一种情趣,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和探索。它鼓励我们去尝试新的事物,去体验不同的生活方式,去发掘自己内心的渴望。它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个人的阅历和心境的变化而不断丰富和发展。

在情感的表达上,“五月婷婷色色”是一种恰到好处的“留白”。它不直接诉说,而是留下想象的空间,让接收者能够根据自己的情感和经历,去填补其中的内容。這种“留白”恰恰是其魅力的所在,它赋予了“五月婷婷色色”一种持久的生命力,让它能够不断地被重新解读,被赋予新的意义。

从更广阔的文化角度来看,“五月婷婷色色”也折射出东方美学中含蓄、内敛、注重意境的特点。它不同于西方文化中直白、外放的表达方式,而是通过点到为止的描绘,引发读者的联想,让他们在想象中完成对美的感知。这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美,更能撩动人心,让人回味无穷。

总而言之,“五月婷婷色色”是一个充满想象空间和情感深度的词语。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标签,更是一种对生活美学的追求,一种对情感细腻捕捉的艺术。它邀请我们在这个美好的五月,放慢脚步,用心去感受,用情去體会,在“婷婷”的身姿和“色色”的韵味中,发现属于自己的那份浪漫与情致,让生命因此而更加丰富多彩。

井冈山斗争时期,工农革命军32团特务连连长徐彦刚与几名干部“赌牌九”,士兵委员会发现后当即制止,并逐级上报到军部。在中共湘赣边界第一次代表大会期间,徐彦刚与几名干部成为部队整肃风气的反面典型并接受批评教育。

亲历者欧阳毅后来回忆,“三湾改编”强调要实行民主制度,士兵委员会给了士兵做人的尊严,让士兵参与到军队的日常管理中,对部队建设有了当家作主的责任感,开始享有“发表意见”的权利。

“这是任何旧军队不曾有过的事情。”李清清说,“新型人民军队”之“新”,在普通士兵眼里,就“新”在这里!

赋予基层官兵“发表意见”的权利,就能带来“敢于说话”的作用。士兵委员会奠定了基层官兵参与经济管理、提出军事意见建议的组织基础,让我军在最艰难的岁月里稳住了军心、人心。

在第83集团军某旅旅史馆,记者被一张坑道里战士们围坐在一起的照片吸引。讲解员崔宸铭说,这是抗美援朝战场上官兵利用战斗间隙召开“火线诸葛亮会”的情景。

“火线诸葛亮会”发源于解放战争时期。当时,西北野战军利用战斗间隙召开简短的连排干部会、班战士会,群策群力讨论作战方案,引起了毛泽东和中央军委的高度重视,并在全军进行推广。此后开展的“诉苦运动”等新式整军运动,基层官兵更是成为主角,为三大战役的胜利奠定了群众基础和思想基础。

“相信官兵、尊重官兵,才能发动官兵。”在鄂豫皖革命纪念馆,前来寻根的该旅带队领导对记者说,时至今日,“火线诸葛亮会”仍然是该旅在重大任务中集智攻关的重要做法。

“践行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让基层官兵的智慧充分涌流、激情竞相迸发,就必须充分发挥官兵主体地位。”采访中,记者旁听该旅“王老沟英雄连”一次党团活动,当团员青年提出训练器材革新的设想,党支部当场指定党员技术骨干牵头成立攻关小组;军人委员会建议根据训练内容和强度动态调整伙食保障,很快被列入党支部重点督办事项……

该旅领导介绍,他们始终将“三大组织”捆在一起抓、联为一体建,使党支部“主心骨”和两个群众组织“左膀右臂”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总司令修鞋”的示范效应——

士兵脚上的鞋,走出一支军队的路

在瑞金中央苏区旧址走访期间,记者数次听到“总司令修鞋”的故事。

那是1930年11月的一天,朱德同志在行军中发现,总部特务大队队长严德胜脚上的草鞋破了,情急之下扔了草鞋光着脚赶路。朱德悄悄捡回草鞋,认真修补好后放回严德胜身旁。朱德还专门叮嘱大家,要保护好自己的脚,这样才能有战斗力。

一双鞋,将总司令与普通官兵紧紧联系在一起。

人民军队的万里征程,是一个个普通官兵一步一步走过来的。在瑞金、长汀、延安等地的革命纪念馆寻根,一个个关于鞋的故事让记者动容——

1931年,陈赓下令让徐海东亲自带主力团协助群众赶制草鞋,以解决战士穿鞋的问题;1934年长征开始后,邓小平撰写《怎样解决草鞋问题》,提出三项解决办法;1935年,朱德、周恩来要求将没收来的布发给战士做包脚布或打草鞋,以减少烂脚情况的发生;1938年,彭德怀在太行山根据地视察时,发现战士们因长期穿草鞋导致脚趾冻伤,立即下令后勤部门赶制毛毡靴……

“鞋不好,军难安。”杨家岭革命旧址讲解员高杨介绍,在敌人重重封锁、物资极度匮乏的年代,如何解决穿鞋的问题,既是基层官兵面临的“痛点”,也是难点。

鞋子问题事关普通官兵的切身利益,更关乎行军打仗、战争胜利。记者从大量历史资料中发现,“鞋子问题”几乎贯穿了人民军队的征战史——

1935年,红军规定“每人打两双草鞋”,并推广改造草鞋的工艺;1938年,敌后抗日根据地发动群众制鞋,有村民回忆“家家户户成了制鞋厂”;1948年,解放区为调动群众做军鞋的积极性,推行“每做1双军鞋可以顶8个战勤工日”……

士兵脚上的鞋,走出一支军队的路。第二次世界大战临近尾声时,美国一名将军在中国吃惊地发现,共产党军队没有政府发放的军饷,但士兵饮食充足,衣着体面。相比之下,尽管国民党部队发放军饷,但士兵们常常食不果腹、穿着破旧。

解读这段历史,延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一名教授告诉记者,我们党和军队的领导干部心系基层官兵,不但通过组织大生产运动解决了物资匮乏的问题,而且确保公平分配有限的物资。国民党军队的物资虽多,但大量资源被层层截留,基层士兵吃穿用度被贪污克扣,常常连基本温饱都难以维持。

“心中有兵则军心聚,心中无兵则士气散。”在抗战旧址参观见学,武警山西总队一名领导感慨地说,“战士的眼睛是雪亮的,谁把战士放在心上,他们就把谁放在心上。”

党的十八大以来,从北疆哨所到南国林海,从戈壁大漠到海防一线,习主席到部队调研或视察时,时常叮嘱各级“真正关心关爱官兵,始终把官兵冷暖放在心上”。

统帅的示范,就是无声的号令。一路走来,记者看到部队各级党委机关把工作重心放在基层,设身处地为官兵着想,主动为官兵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切实解决官兵的操心事、揪心事、烦心事。

大别山下,第81集团军某旅落实“基层工作日”,把为官兵办实事当作党委工程;渤海之滨,海军某部实行“一人一策”,为战士成长铺路搭桥;驻训场上,中部战区空军某旅“为兵服务小队”上门服务……

“干部把我们当兄弟,我们愿意相信他们,和他们讲真话、讲心里话。”在第83集团军某旅“杨根思连”,战士们动情地说。

“狼牙山五壮士”的凝聚力来自哪里——

平时同甘共苦,战时生死与共

狼牙山顶峰棋盘陀,山风鼓荡。

站在“狼牙山五壮士”纵身一跃的地方,记者探头向悬崖下张望,一股寒意油然而生。

陆军某旅“狼牙山五壮士连”荣誉室讲解员张茗峙说:“不留后路,将敌军引向绝地,是这5名勇士悲壮而勇敢的选择。”

绝路上的5名战士,像5根手指攥成的铁拳。踏访多个抗日根据地旧址,记者听到很多诸如“鸡蛋坨五勇士”“老帽山六壮士”的故事。在当年的敌后抗日根据地,美国记者哈里森·福尔曼也多次听到这样的壮举,他在《北行漫记》中由衷感叹:“他们似乎有一种无形的凝聚力,让每个人都坚守岗位,直到最后一刻。”

我军的凝聚力,令福尔曼的同胞、美军观察员卡尔逊记忆犹新。他在华北抗日战场的考察报告中说,八路军指挥员与士兵同吃同住、同赴战场,让士兵们不愿抛弃战友,即便面临绝境,也多选择战死而非溃逃。他特别强调,这不是靠强制,而是源于战士对集体的认同感。

同心同德一戎衣,生死与共打胜仗。古田会议决议明确指出:“官兵之间只有职务的区别,没有阶级的分别,官长不是剥削阶级,士兵不是被剥削阶级。”

对待士兵的态度,是观察国共两军作风的试金石。

1941年,遵义《黔声日报》以“死人复活”“新东门外又发现活埋新兵”等为题,连续报道国民党军队残酷虐待新兵的恶行,引起公愤。

1946年,在第四届国民参政会上,民主人士李公朴提及一份改善国民党军基层士兵生活的提案,上面写道:“士兵生病,只有活活等死,决无诊治之机会。甚有尚未绝气,即剥去其军服,后弃于荒郊……”

1939年,国共两党共同创办“南岳游击干部训练班”,共产党教员在课堂上特别传授一条游击战经验——官兵一致、同甘共苦,国民党军官听罢直摇头……

参观各部队军史馆时,记者总能发现我军优待俘虏、开展群众工作的事例。各级领导干部身先士卒、放下身段用真情换真心,经常让被俘虏的国民党士兵感慨“比家人待我还好”。

为什么“同样一个兵,昨天在敌军不勇敢,今天在红军很勇敢”,答案就在于此。

对待士兵的两种态度、两种作风,也决定了两支军队的命运。抗战胜利后仅仅4年,貌似强大的800万国民党军队轰然倒塌,迅速瓦解败亡。

国庆前夕,一场强军故事会在第74集团军某旅“生死在一起连”展开。战争年代,该连官兵团结一致打胜仗的战斗故事让记者感慨:“官兵平时同甘共苦,战时才能生死与共。”

解放战争中,这个连队奉命掩护主力部队撤退。激战中,全连官兵与数十倍于己的敌人周旋80余天,没有丢下一名战士。

“对军队领导干部来说,离兵就是‘脱离群众’,就容易犯错误。”连队刘指导员告诉记者,他们在持续深化政治整训中,针对“不打不骂也不爱”“战士不说我不问,战士不提我不管”等问题,着力纠治群众观念弱化、官兵关系疏离等倾向,进一步引导官兵团结在一起、成长在一起、战斗在一起,大家上下一心多次圆满完成重大任务。

(记者 卢东方 景元玺,采访得到姜继伟、闫帅印、刘扬大力支持)

记者手记

“根本态度”是根本

毛泽东同志在《论持久战》中,有一段精辟论述:“很多人对于官兵关系、军民关系弄不好,以为是方法不对,我总告诉他们是根本态度(或根本宗旨)问题,这态度就是尊重士兵和尊重人民。”

“根本态度”是根本。革命战争年代,我军始终尊重官兵主体地位,把党的群众观点、群众路线深植于部队基层沃土,团结广大官兵前仆后继、英勇战斗。抚今追昔,今天每一名领导干部都应保持警醒:脱离群众是“最大的危险”。一旦脱离基层、远离战士,就容易滋生官僚主义、特权思想、不良作风,侵蚀战斗力根基。端正“根本态度”,既是赓续我军的优良传统,更是在政治整训中必须交出的合格答卷。

图片来源:人民网记者 谢颖颖 摄

Zoom人马OKZOOM功能介绍-Zoom人马OKZOOM功能介绍最新版N.28.71.26

(责编:方可成、 周轶君)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