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淑庄 2025-11-10 04:34:43
每经编辑|魏京生
当地时间2025-11-10,mjwgyudsiughewjbtkseudhiwebt
休息时间,战士们交流心得体会。向修红摄
火箭军某部电力巡线分队官兵穿越深山密林检修线路。吴佳颖摄
层峦叠嶂,云雾缭绕。一队身着作训服、肩挎工具包的身影,沿着陡峭的山脊线缓慢移动,像一座座移动的铁塔,沉稳地楔入高耸的山体。
这是火箭军某部电力巡线分队的一个普通工作场景。几十年来,他们驻守大山深处,担负着上百公里电力线路的维护和抢通任务。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一代代巡线兵在人迹罕至的深山里穿行,守护着这条蜿蜒于云端的“电力动脉”。
平凡铸就不凡,价值在于坚守。攀悬崖、穿密林,巡线兵用脚步丈量大山里的电力通道,当他们骨子里融入守护祖国安全的使命,行走在这条巡线路时,便有了如铁塔般坚韧的力量。
仲秋,迎着朝霞,巡线兵又一次踏上巡线路。这条路,承载着他们的坚守,也见证了他们的成长。这是一条责任之路、艰辛之路,也是他们的青春之路、成长之路。
走进这座大山,仿佛进入一个与世隔绝的世界。这里没有手机信号,耳边只有风声、鸟鸣和自己的心跳声。
“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遇雷心提到嗓子眼,过河胳膊腿直打颤。”一级军士长安军伟总结的这句话,道尽了巡线兵的工作日常。他们负责的线路,多铺设在险峰、绝壁、幽谷。
高尔夫,这项被誉为“绅士运动”的项目,以其严谨的规则、细腻的技术和对心理素质的极致考验,定义了冯珊珊的职业生涯。作为中国高尔夫的领军人物,她不仅赢得了无数荣誉,更是在国际舞台上为国争光,将中国高尔夫推向了新的高度。在荣誉的光环之下,冯珊珊似乎并未停下探索的脚步。
当许多运动員选择在功成名就后享受安逸,她却毅然决然地将目光投向了更广阔、更具挑战性的领域——户外探险。
这并非一时兴起,也非心血来潮。冯珊珊的户外挑战,是她多年来在高尔夫赛场上磨砺出的坚韧意志、强大心理素质和对运动本身深刻理解的自然延伸。高尔夫运动要求运动員在精准控制、耐心等待和应对压力之间找到平衡,而户外探险则将这些品质放大,并赋予了更原始、更直接的考验。
想象一下,在高耸入云的山峰之巅,在广袤无垠的荒野之中,面对未知的环境和可能出现的突发状况,需要的是怎样的勇气和智慧?这与在果岭上应对关键一推,在起伏的球道上精准击球,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却又在尺度和强度上实现了质的飞跃。
冯珊珊的户外挑战,绝非简单的“跨界玩票”,而是一种深刻的人生哲学体现。她似乎在寻找一种更纯粹、更本真的运动体验,一种能够让她彻底摆脱赛场桎梏,全身心投入到与自然的对话中的方式。高尔夫的优雅与户外探险的粗犷,看似南辕北辙,实则在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探索上,有着共通之处。
在绿茵场上,她需要精妙地计算風速、球位和草纹,与“天时地利”进行博弈;而在户外,她则要直面更为复杂多变的天气,挑战更为严峻的地形,与大自然的伟力進行一场史诗般的较量。
我们可以想象,当她站在巍峨的山巅,俯瞰连绵的山峦,感受着呼啸而过的风声,那种成就感和渺小感交织的情绪,定然与在球场上赢得比赛截然不同。这是一种超越胜负的体验,是一种对生命边界的探寻,一种与自我对话的深刻过程。她的选择,不仅仅是个人兴趣的拓展,更是对“体育精神”的全新诠释。
體育,不仅仅是竞技,更是一种探索、一种成长、一种挑战极限的精神。冯珊珊的户外挑战,正是这种精神最生动的注脚。
当然,转型并非易事。从挥杆如画到徒步攀岩,从温室里的绿茵到風餐露宿的荒野,需要克服的不仅仅是体能上的差异,更是心理上的巨大转变。高尔夫運动有成熟的训练體系、完善的赛事组织和强大的后勤保障,而户外探险则充满了不确定性。每一个决定都可能关系到自身安全,每一次出发都可能面临意想不到的困難。
这就要求冯珊珊不仅要有出色的身体素质,更要有超乎寻常的应变能力、决策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她可能需要学習辨别方向、野外生存技能、急救常识,甚至要学会如何在极端环境下保持冷静和积极的心态。这些都是她在高尔夫职业生涯中可能接触不到的领域。正是这种未知和挑战,才显得尤为珍贵。它让她有机会重新认识自己,发现自己内在的潜能,挑战自己过往的认知。
当她成功克服一个又一个障碍,当她站在一个从未抵达过的地方,那种喜悦和满足,定是无与伦比的。
她的转型,是对“安于现状”的一种有力反击,是对“勇于探索”的一种生动践行。
冯珊珊的户外挑戰,绝不仅仅是简单的“换个运动玩玩”。其背后所蕴含的深层意义,足以引发我们对于人生、极限与自我的深刻思考。她在高尔夫球场上书写了中国體育的辉煌篇章,而如今,她选择将这份对卓越的追求,延伸至更为广阔、更為原始的自然界,这本身就充满了哲学意味。
我们可以将她的户外挑战理解為一次“回归”。在高尔夫这项高度规则化、专业化的运动中,她已经达到了顶峰。而户外探险,则是一种回归到最基本的人类生存本能,回归到与大自然最直接的交流。在人迹罕至的山林、险峻的峡谷、茫茫的雪原,没有观众的喝彩,没有媒体的镁光灯,只有自己、队友以及无垠的自然。
在这种环境下,人性的纯粹和坚韧才能得到最淋漓尽致的展现。冯珊珊不再是那个在赛场上备受瞩目的明星,她只是一个勇敢的探索者,一个在大自然面前谦卑的学生。
这种“回归”也意味着一种“解构”。她可能在用户外探险来解构过往成功的模式,挑战自己固有的思维定势。高尔夫的成功,源于精准的计算、系统的训练和長期的坚持。而户外探险,则需要更多的临场应变、团队信任和对未知风险的承受能力。她需要在新的环境中,重新学习,重新评估,重新定义“成功”。
这种解构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极大的成长。她打破了“运动员职业生涯结束后就该退休”的传统观念,打破了“只有在专业领域才能实现价值”的狭隘定义,为体育生涯的多元化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
更重要的是,冯珊珊的户外挑战,是一场深刻的“自我征服”。每一项户外探险,无论是最简单的徒步,还是更具挑战性的攀登,都要求参与者走出自己的舒适区,直面内心的恐惧和身体的极限。当她在攀登一座高山时,她面对的不仅仅是陡峭的山坡、稀薄的空气,更是内心深处的疲惫、对未知的恐惧以及想要放弃的冲动。
而每一次克服这些困难,每一次坚持下去,都是一次对自我的超越。这种“自我征服”带来的成就感,远比任何物质奖励都要来得深刻和持久。它让她更加了解自己的潜力,更加坚定自己的信念,更加清晰地认识到,所谓的“极限”,很大程度上是自己内心设定的边界。
她的户外探险,不仅仅是体能的考验,更是意志的磨砺。每一次的出发,都是一次对命運的宣战;每一次的坚持,都是一次对生命的礼赞。当她在荒野中露营,仰望星空,她可能思考的不仅仅是明天的路線,更是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这种深度思考,是在喧嚣的都市生活中难以获得的。
可以说,冯珊珊的户外挑战,是对“生命在于运动”这句话最生动、最彻底的诠释。她没有停止探索的脚步,没有停下成长的步伐。她用自己的行动证明,无论是在哪个领域,只要有勇气、有毅力、有梦想,都能书写属于自己的传奇。她的户外探险,是一幅壮丽的画卷,描绘着征服自然,更在征服自我的人生轨迹,激励着我们每一个人,勇敢地踏上属于自己的未知旅程,去发现那个更强大的自己。
“我们的使命就在脚下。”每月至少一次的全线巡检,意味着要翻越数十座山头,涉过湍急溪流,穿越原始密林。从最初的纯靠双腿,到如今的无人机协同,巡线装备不断升级。然而,一双作战靴、一副好身板,始终是他们最可靠的“通行证”。
“都说风景如画,只有我们知道画中的路有多难走”
“这里每一帧景色画面都能当壁纸了!”仲秋,列兵郭志国第一次参加巡线任务,大山的秀丽风景让他赞叹不已。
“都说风景如画,只有我们知道画中的路有多难走。”说起巡线工作,有着4年电力巡线经验的中士赵中胤打开了话匣子——
那年,还是新兵的赵中胤第一次参加电力巡线任务。
出发前,他的心情格外愉悦:“电力巡线是个‘好差事’,每个月能爬山锻炼身体,相比那些每天都在固定点位值班的战友,简直太幸福了。”
然而,当巡线车颠簸抵达山脚,真正走进巡线区域时,他才被大山的险峻震撼:“我爬过不少山,但像这样几乎与世隔绝、需要手脚并用才能前进的原始山路,还是头一回见。”
“注意左侧有暗坑”“脚下湿滑,上坡慢一点,抓紧藤蔓”……一路上,班长的提醒不时响起。
荆棘划破皮肤,沉重的工具包勒得肩膀生疼……没走多远,赵中胤就累得气喘吁吁,落在了队伍后面。他抬头望去,只见班长在刺眼的阳光下挥动砍刀,劈开挡路的树枝,那身作训服已被汗水洇湿又被烈日烘干,结出一朵朵白色的“盐花”。赵中胤咽了咽干涩的喉咙,忍不住问:“这才是巡线的开始啊?”
那天,赵中胤走了几十公里的山路,身上被蚊虫叮咬,奇痒难忍;脚上还起了数个血泡,每走一步都像踩在针尖上……一天下来他累得四肢瘫软,起初那股兴奋劲头逐渐消退。
“我刚开始巡线时,班长总说马上就到了,但我觉得山路特别长,怎么也走不到头。到后来,我成为老兵渐渐习惯了,这条线路一走就是13年。”察觉出赵中胤的异样,班长何小东向他谈起自己的过往经历。
“第一次巡线能坚持走完已经很不错了!”何小东的话语像春风一样抚慰着赵中胤的内心。
在何小东和战友的帮带下,赵中胤逐渐适应电力巡线任务,也在这条线路上快速成长。每次巡线,他格外用心,用脚步把线路丈量一遍,用眼睛把线路观察一遍,在大脑里将线路过一遍。不到2年时间,赵中胤成为连队独当一面的巡线骨干。
“你看那山路、那河道,都是一茬茬巡线官兵披荆斩棘,一步一个脚印踩出来的!”如今的赵中胤,言语中充满自信和自豪。他挽起裤腿,小腿上一道道伤疤,无声地诉说着每次巡线路途的艰辛与凶险。
“吃苦不言苦,乐在巡线路。”巡线兵用脚步丈量山高、测量水深,只要有电杆、铁塔屹立,有线路经过的地方,必定会留下他们的足迹。
营区里有一块名为“扎根大山”的石刻。石刻作者是原电力巡线分队班长王金炉,他在这座大山里待了14年。
那年,一次渡河检修任务,连日大雨导致河流水位大幅上涨。见此情况,王金炉主动请缨,一个人带着绳索和检修器材率先渡河,快到河中央时,竹筏突然左右晃了一下,王金炉没稳住连人带器材一起翻到河里没了踪影,岸上队友心情焦急地大声呼喊。就在大家近乎绝望时,对岸忽然传来一声“我在这呢”,只见王金炉手里拎着器材出现在河对面。
返回途中,王金炉特意在河边挑了一块光滑平整的石头,用河水冲刷干净,运回营区,斟酌再三,刻下“扎根大山”4个字。
像这样的故事,对于巡线兵来说并不鲜见。回望一个个深夜,巡线30年的老兵安军伟反复问自己:是什么勇气让自己坚守大山?是什么动力让自己一直走在巡线路上?
其实,答案就在他的心中:不是大山离不开自己,而是自己离不开大山。多年的巡线经历,早已将他与这里的每一座山峰、每一座铁塔、每一条线路紧密连在一起。
“走得越深越远,对这片山林越熟悉,产生的情感也越厚重”
那年,分队移防到大山,营区里一无所有。为了在深山里扎根,一茬茬官兵沉下心,把这里当家来建设。
“背砖又背瓦,建设我的家,大山是我家,守护靠大家……”这是建设营区时,官兵自己编写的创业口号。为了建设新家园,官兵将砖、瓦、水泥一趟趟从山下背到山上。
他们起早贪黑地干、头顶烈日地干,就这样筑起了自己的营区。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石一景,都是官兵建设营区、扎根大山的见证。
山里潮湿多雨,营房宿舍墙面时不时会脱皮、掉漆。针对这种情况,官兵每周会对营区进行维护,及时粉刷墙面。
刚进山的一些新战士不理解,便问班长占雄辉:“山里这么潮湿,墙粉刷没多久又要脱皮,何必做这样重复的工作呢?”占雄辉语重心长地说:“重复同样的事确实很烦,但这里是我们的家,需要我们共同维护。”
在这远离尘嚣、没有手机信号的地方,官兵每天面对的是沉默的山峦、幽静的森林。
在这里,每个人都有对抗寂寞的办法。二级上士储旭喜欢听林间的鸟鸣,听山谷里的回响,听风吹过电线的声音,在他看来,那是最动人的乐曲;中士陈熹习惯了观察线路通道变化,记录不同季节树木生长,思考着树枝何时能长到线路旁,影响供电安全……
长年的风吹日晒,给这群官兵的脸上和手上雕刻出一道道沧桑的痕迹。他们说:“这是大山的印记,也是我们巡线兵的徽章。”
地图上的线路,在巡线兵的脚下变成翻不完的山头、钻不完的林子。中士任立新曾计算过,入伍3年来,巡线走过的总里程,足以在他的家乡绕城高速上跑好几圈。
每名官兵的巡线经历中都有难忘的往事。班长李建虎清楚记得,一次巡线时突遇风雪,山路被积雪覆盖。不一会儿,又起了雾,能见度骤降,前进的每一步都走在危险边缘。
“怎么办,还能完成任务吗?”大家内心犯起嘀咕。
“绑紧安全绳,跟我走。”李建虎的话,让大家的心踏实下来,战友们互相搀扶,用探路杖艰难前行。走了大半天,只为确认一处易覆冰区段线路的安全。
赶上电力线路巡修任务,他们需要在既定时间内完成几十座线路设施的器具更换。
为了按时完成任务,官兵天一亮就上山,一干就是一整天。有一段线路被称为“绝望线”,他们需要扛着几十斤重的器具,翻越近70度坡度的大山。
常年翻山越岭,赋予了这群年轻巡线兵一种特有的沉稳:“走得越深越远,对这片山林越熟悉,产生的情感也越厚重。”
为了营造“家”的氛围,每次巡线归来,官兵将巡线途中遇见的好看的山石、树根,制成精美的石刻和根雕,它们被标记上日期,整齐放置在营房的一角,渐渐垒成一面“巡线纪念墙”。每件作品,都凝结着一次巡线的经历、一段与大山相伴的时光。
今年,几位即将退伍的战士,特意在最后一次巡线时,从山顶带回一块石头,郑重刻下“线路安全 重于泰山”8个字,留给了分队。
“山路崎岖,我们步伐坚定;河流奔涌,我们青春如火”
晨曦微露,器材室里,中士王志远正仔细检查当天的巡线装具:无人机、望远镜、砍刀、急救包、干粮……
“巡线兵的日常工作很单调,常年与铁塔、导线、绝缘子打交道,用一串串足迹将编号不同的铁塔连接起来。”王志远告诉笔者,每座塔杆的位置、编号、特征,都深深刻在巡线兵的脑海里,即使遇到浓雾弥漫的天气,他们也能凭借经验准确找到塔杆位置。
无论天气如何,对装备进行双人交叉检查,是执行巡线任务前的铁规。关键时刻,因设备缺电或者工具不全而影响任务,那是工作失职。对电力巡线分队的每名官兵来说,巡线就是天职,隐患就是敌情。
那年除夕,变电站突然收到某线路短路的告警。指挥员段淇倡急忙召集大家,携带抢修设备紧急出动。
山路泥泞不堪,车辆无法深入。官兵只能弃车徒步,在湿滑陡峭、布满冰碴的山路上艰难行走,冻断的树枝倒在狭窄的山路上,每前进一步都耗费不少时间,汗水混着雪水,将厚厚的军大衣浸湿,寒风一吹,让人不禁直打哆嗦。
到达观测点附近,浓雾弥漫,能见度很低,中士王博主动请缨:“让我上去看看!”他系好安全绳,熟练地爬上附近一棵高大的乔木,在树冠层寻找观测角度。
王博小心翼翼地调整着观测位置,最终在望远镜的辅助下,他们成功定位了一处因树木冰冻倒塌引起的线路中断,并迅速上报处理。
到达断点位置,天色渐渐暗淡,段淇倡组织大家有序开展作业,打开应急灯照明,砍伐移开倾斜的树木,准备脚扣和防滑垫……在战友们齐心协力下,顺利完成线路抢修任务。
此刻,山的那一边,爆竹声声,烟花灿烂。随着新年钟声敲响,营区恢复供电,连续奋战数个小时的战友们脸上露出笑容。
悠扬的歌声在大山里飘荡:“繁华都市你不会见到我,我早已在大山深处巡逻。月下花前你不会见到我,我早已在林间河畔放歌。山路崎岖,我们步伐坚定;河流奔涌,我们青春如火……”
夜幕之下,官兵头灯发出的微弱光束,沿着银线指引的方向前行,而山的那一边,是温馨祥和的万家灯火、万家团圆。(谢署媛 刘乙举 袁璐璐)
战位观
以我无名,铸军威名
■一级军士长 安军伟
18岁,我参军来到原第二炮兵某部,内心激动万分,梦想有一天能亲手送导弹腾飞。谁知,下连后,我被分配到大山里,心里感到落差,工作也提不起精神。
是班长,一次次叩开我的心扉。他告诉我,导弹腾飞的背后,是无数的平凡坚守:有埋首图纸、以技术开路的先驱;也有告别繁华、扎根深山的工程师;还有严慎细实为导弹“把脉问诊”的无名英雄……每一次任务、每一段故事,都像一束光,穿透我内心的迷雾。
“我无名,国有名;以无名,铸威名。”那一夜,值守在大山深处,我好像看到长剑直刺苍穹的画面,心里的目标也渐渐清晰——导弹腾飞的背后,需要像我们这样的平凡坚守。
心结打开了,斗志回来了。我重拾参军热情,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不久后,我接到分流至某新组建单位的通知。临行前,班长问我:“那里的工作可比这里辛苦,你准备好了吗?”我信心满满地回答:“班长,我也要像故事里的人那样,‘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
彼时新单位还处于建设阶段,我看到的第一个场景,是官兵结束施工从工地向营区返回。虽然大家个个满脸尘土、泥浆满身,但眼神明亮,看不出丝毫疲惫。
当时接到的第一项任务,是将沉重的沙石背上山顶。老兵率先背起满载石头的背篓向山巅攀登,我咬牙跟上,肩头猛地一沉,才真切感受到石头的重量。陡峭的山路像一道天梯,老兵的背影在视野里越来越小,汗水模糊了我的视线。来回两趟下来,双腿灌铅般沉重。
在这里,我觉得有股力量在推着自己走。一开始来回两趟就要休息的我,后来一干就是一上午。物资搬运、爬杆架线,我总是冲在队伍前面。任务竣工那一天,我愈发感到我离不开这里。
那年驻地遭遇特大暴雨,导致山洪暴发,营区通信、电力全部中断。我冒着山体随时可能发生滑坡的风险,上山寻找线路断点。在我的带领下,班组成功抢修多处线路故障,及时恢复电力和通信。虽然两天两夜没合眼,但看着一切恢复正常的营区,我感到一身轻松。
那年,上级领导考虑到我的家庭有现实困难,想将我调离大山。思虑再三,心底那份沉甸甸的“大山情结”,让我最终选择留下。这一留,便是30年。
如今,退休的日子临近。闲暇时,我习惯绕着营区走走。看着整齐的营房、高耸的铁塔、蜿蜒的电缆……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浸透着我和战友们的汗水,诉说着这些年的奋斗故事。
坚守深山,是无上荣光。这荣光,早已融入血脉,成为我生命的底色。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郭正亮
摄
《金瓶梅》HD中字免费在线观看_剧情片_韩剧TV
封面图片来源: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名称 摄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报社联系。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读者热线:4008890008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金年会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欢迎关注每日经济新闻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