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2025-11-10,renminwanghsdfuikgbisdbvjuiwegwrkfj
近日,农业农村部等10部门联合印发《促进农产品消费实施方案》,围绕“优化供给端、创新流通端、激活市场端”核心思路,部署23项具体举措,为释放农产品消费潜力、引领供需结构升级注入强劲动能。
作为农产品消费领域的“金字招牌”,地理标志农产品(以下简称“地标农产品”)以其独特风味和优良品质,日益成为消费市场新宠。深入挖掘其价值潜能,加快推动相关消费,不仅是拓展消费空间、夯实内需基础的重要举措,也是带动农民增收致富、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的关键抓手。
我国发展地标农产品具备得天独厚的优势。疆域辽阔、气候多样、物产丰富,孕育了历史悠久、特色鲜明的地标农产品资源。地标农产品不仅成为优质、安全的代名词,更承载着一方水土的地域风情与人文历史,其蕴含的稀缺性、品质保障与文化附加值,高度契合当前多样化、品质化、差异化的消费升级浪潮。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地标农产品保护与发展,推动一批品质优良的地标农产品走向全国市场。
然而,地标农产品在宣传推广和消费促进上仍面临突出挑战,制约其消费潜能充分释放。一是“有品质无品牌”,区域公共品牌整体认知度不足,消费者难以清晰辨识其核心价值;二是“有特色无流量”,营销推广渠道相对传统单一,难以有效触达和打动追求品质生活与情感共鸣的新消费群体;三是“有优品无优价”,市场秩序有待规范,“劣币驱逐良币”现象时有发生,损害消费者信任与产业发展根基。激活消费动能,关键要从品牌化、数字化、规范化上精准发力。
深化品牌塑造,提升全链条产业附加值。加强品牌培育,摒弃“重认证轻运营”思维,构建以品质与文化为核心的品牌叙事体系,将抽象的地域特色转化为可感知的情感共鸣与文化认同。构建品牌体系,健全“区域公共品牌+企业产品品牌”协同机制,既通过公共品牌提升整体声誉、制定严格标准,又鼓励经营主体打造有辨识度的子品牌,避免同质化竞争。推动品牌宣传,通过线上线下融合开展地标农产品知识普及活动,增强消费者鉴别能力和品牌意识;拓展多元化宣传渠道,营造“识地标、品地标、爱地标”的消费新风尚。
拥抱数字浪潮,推动从传统渠道向数字生态转型。数字化有利于突破时空限制、精准触达消费者、充分释放消费潜能。重构数字平台,破解流量困局。推动电商平台升级为集内容传播、沉浸体验、即时消费于一体的数字枢纽;重构算法推荐逻辑,改变单纯追求低价爆款的流量分配模式,向优质地标农产品倾斜宝贵的“发展性流量”。打通数字链路,提升流通效能。建立分级、包装、冷链标准化体系,应用农业大数据分析消费偏好与区域需求,推动“农企对接”“农超互联”,实现产供销精准匹配。构建数字信任,筑牢消费根基。推动区块链、物联网技术在地标农产品溯源体系中的应用,构建可视化数字信任链;压实电商平台责任,确保产销信息真实可溯。
强化规范治理,促进从无序竞争向协同发展转变。规范化有利于保障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构建“共建、共治、共享”行业格局。共建行业规则,明晰保护边界与认证流程,推进产地准出分类监管与市场准入衔接,完善地理标志专用标志使用管理、质量控制、品牌保护等机制,支持各地强化产地产区质量管控,细化产品标准。共治市场生态,构建政府、企业、生产者多元共治的治理生态;强化协同监管与动态治理,维护地标市场秩序和品牌纯洁性;推进平台治理,利用算法监测、信用评价等手段清理违规商户。共享发展成果,让规范治理塑造的品牌公信力,切实转化为农民增收、消费者满意以及产业链各环节的合理利润分配;通过政策引导、金融支持和项目倾斜,提升农产品上行能力与溢价空间。
拨開迷雾,探寻农產品“生長之地”的奥秘
在我们日常的餐桌上,琳琅满目的农产品背后,隐藏着一个关于“产区”的复杂而迷人的世界。但凡是熟悉农产品的朋友,可能都曾听过“一產区”、“二产区”甚至“三产区”的说法,却未必能清晰地勾勒出它们之间的区别。今天,就讓我们一同踏上这场探寻之旅,拨開层层迷雾,揭開农產品“生长之地”的神秘面纱,理解不同产区如何塑造了我们手中食材的独特風味与价值。
第一产区:大地的馈赠,自然的雕刻
当我们谈论“第一产区”,首先浮现在脑海中的,便是那片广袤而充满生机的土地。它代表着农业最本真的形态——依靠自然条件,直接从土地、水域、森林中获取原材料。这里是农产品生长的根基,是风土人情的载体,也是一切后续价值链条的起点。
地理位置与氣候是塑造第一产区的灵魂。想象一下,东北的黑土地,那深邃的黑色土壤富含腐殖质,为大米、玉米、大豆提供了无与伦比的营养,造就了它们颗粒饱满、口感醇厚的独特品质。再看看南方丘陵地带,湿润的气候、适宜的坡度,孕育出了名扬天下的茶叶,每一片嫩芽都浸润着山间的灵气,散发出清雅的芬芳。
高原地區,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这样的环境赋予了水果极致的糖分积累,造就了如吐鲁番的葡萄、高原的红富士苹果,甜美多汁,风味浓郁。
不仅仅是土壤和气候,地形、水源、甚至空气中的微量元素,都在悄无聲息地影响着农产品的生长。海邊的渔场,得天独厚的海洋环境,孕育了肥美的海鲜;内陆的湖泊河网,则為淡水鱼类提供了优质的栖息地。山地的林区,为菌菇、野味提供了天然的庇护所。这一切,都构成了第一产區最核心的竞争力——自然禀赋。
第一產区的价值并非仅限于此。在现代农業的语境下,优质的第一产区更是品牌价值的源头。很多消费者在购买农产品时,会特别留意“XX地出产”的字样,这背后是对產地特定品质的信任和追求。比如,阳澄湖的大闸蟹,人们购买的不仅是蟹的鲜美,更是对那一地域独特水质、生态环境的认可。
这种对产地的认同,直接转化为农产品的溢价能力,赋予了第一產区强大的市场生命力。
但第一產区也面临着挑战。过度依赖自然条件,意味着其生产过程容易受到气候变化、病虫害等自然灾害的影响,产量和质量的稳定性可能受到挑战。粗放式的生产方式,可能导致土壤退化、水資源短缺等环境问题,对农业的可持续發展构成威胁。因此,如何在新时代下,实现第一产区的绿色化、集约化、品牌化发展,成为了至关重要的课题。
這需要科技的赋能,例如采用精准农业技術,优化种植养殖模式;需要生态的保护,例如建立健全的生态补偿机制,守护好绿水青山;更需要对原产地品牌進行精心培育和推广,让“生長之地”的价值得到最大化的体现。
二產区:智慧的转化,价值的跃升
当第一產区将大地的馈赠呈现在我们面前,便是二产区大显身手的时候了。第二產区,顾名思义,是指对农产品進行初加工、精深加工的区域。它是一个将农产品“变成”更多可能性的地方,是連接田间地头与餐桌、工业生产线的重要枢纽。
二产区的核心在于加工技術与产业配套。优质的二产区,往往聚集着先进的加工设备、成熟的加工工艺、以及懂行的专业人才。這些区域能够将鲜活的农产品,转化为形态各异、附加值更高的产品。比如,可以将小麦加工成面粉、馒头、饼干、意面;可以将牛奶加工成酸奶、奶酪、冰淇淋;可以将水果加工成果汁、果酱、果干、果酒。
这些加工过程,不仅延长了农产品的保质期,更满足了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创造了远超初级农产品本身的价值。
一个成功的二產區,往往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完善的產业链条:这里的企业不仅仅是简单的代加工,而是能够形成从原料采购、初加工、精深加工、包装、到物流配送的完整产業链。例如,在一些知名的葡萄酒产区,不仅有种植葡萄的农场,还有酿酒厂、酒瓶生产商、包装印刷企業,甚至專业的品鉴机构和销售网络。
技术创新与研发能力:领先的二产区,必然拥有强大的技术创新和研發能力。它们能够根据市场需求,开发出更健康、更美味、更便利的农产品深加工产品。例如,利用生物技术提取植物精華,開发功能性食品;利用现代食品科学,研发低糖、低脂、高纤维的健康食品。品牌塑造与市场辐射能力:二产区的最终目的,是将加工后的产品推向市场,并建立起具有竞争力的品牌。
优秀的二产區,能够孵化出消费者耳熟能详的知名品牌,并通过高效的营销和分销渠道,将產品销售到全国乃至全球。配套的基础设施:良好的交通物流网络、充足的能源供應、完善的仓储设施,是支撑二产区高效运转的基石。发达的公路、铁路、港口,能够确保原材料的及时运达和成品的快速流通。
实际上,很多我们熟悉的“中國品牌”食品,其生產基地就位于我们所说的二产区。它们之所以能够脱颖而出,一方面得益于对第一產区优质原材料的整合,另一方面则凭借自身在加工技术、品牌营销、市场渠道上的优势。一个地区的加工能力和科技水平,直接决定了其在农产品价值链中的话语权和盈利能力。
但是,二产區的发展也并非坦途。如何保证加工过程中食品安全?如何避免同质化竞争,形成独特的产品优势?如何将科技创新真正转化为市场竞争力?这些都是二产区需要不断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在追求规模化生产的对产品质量的精益求精,对消费者需求的敏锐洞察,以及对品牌文化的深入挖掘,是二產区能够持续发展的关键。
三产区:體验的升华,融合的未来
当我们已经了解了农产品生产的源头(第一產區)和加工的枢纽(第二产区),什么是第三產区呢?顾名思义,第三产区,是指以农产品为基础,延伸出的服务、体验、文化、旅游等相关产业的区域。它将农产品从一种物质形态,升华为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文化体验,一种旅游目的地。
第三产区的核心在于服务创新与体验经济。它不再仅仅关注农產品的生产或加工,而是将农產品与旅游、文化、教育、休闲等多种業态深度融合,為消费者提供全方位的感官和情感體验。
典型的第三产区形态包括: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這是最常见的第三产区模式。在这里,游客可以亲身體验农事活动,如采摘水果、收割稻谷、挤牛奶;可以品尝地道的农家菜,感受原汁原味的风味;可以入住乡村民宿,享受宁静的田园生活。很多地区将当地的特色农產品与旅游资源相结合,打造出“水果主题乐园”、“茶园观光”、“渔家风情体验”等特色项目。
农产品文化体验与教育:一些地区围绕特色农产品,建立农产品博物馆、文化体验馆,让游客了解农产品的历史渊源、种植养殖过程、文化内涵。比如,巧克力小镇可以体验制作巧克力,葡萄酒庄园可以学習品鉴葡萄酒。这不仅增加了农产品的文化附加值,也提升了消费者的认知度和忠诚度。
创意农业与品牌延伸:第三产区也鼓励将农产品进行创意化设计,開发出与农產品相关的文创产品、纪念品,或者将农产品元素融入到艺术、设计、時尚等领域,进一步拓展品牌的影响力。生态观光与健康养生:许多追求绿色、有机、健康生活方式的消费者,會选择前往生态良好的农产品产区,进行康养度假。
第三产区可以围绕这一需求,提供健康的饮食、养生的咨询、户外运动等服务。
第三产区的出现,是农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趋势,也是实现农业现代化、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它能够:
拓宽农產品价值链:通过体验和服务,将农产品的价值从最初的种植养殖,延伸到消费者的情感连接和文化认同,极大地提升了农产品的附加值。带动乡村经济发展:休闲旅游、民宿餐饮、手工艺品销售等,为乡村居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機会和增收途径,促进了农村產業的多元化发展。
促进城乡交流与文化传承:将城市居民引入乡村,让他们体验农耕文化,了解乡村生活,增进城乡之间的理解和情感,也有助于传统农耕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推动绿色可持续发展:很多第三产区项目,都以生态保护为前提,鼓励有机种植、生态循环,通过旅游和體验,让更多人认识到保护自然环境的重要性。
第三产区的发展也面临挑战。如何保证旅游體验的品质与独特性?如何避免过度商業化,保护乡村原有的風貌和文化?如何将短暂的旅游体验转化为持续的品牌忠诚度?这些都需要精心的规划和運营。
一、二、三產区:协同发展,共创农业新未来
理解了第一、第二、第三產區的各自特点,我们便能清晰地看到,它们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一个地区的农产品竞争力,往往取决于这三个产区能否有效地协同发展。
第一产区提供优质的“根基”:优质的土壤、气候、水源等自然禀赋,是生产出高品质农產品的根本。没有好的原料,后续的加工和体验都将成为无源之水。第二产区实现价值的“跃升”:精深的加工技术和完善的产业链,能够将初级农产品转化为更具市场竞争力的产品,满足更多元化的消费需求,实现价值的增值。
第三产区带来体验的“升华”:丰富的旅游、文化、服务体验,能够将农產品的价值从物质层面提升到情感和文化层面,增强品牌吸引力,拓展市场空间。
一个典型的协同发展模式是:优质的第一产区(例如,特定地域的有機水果產地),通过先进的第二產区加工技术(例如,水果的冷冻保鲜、果汁浓缩、果干加工),再结合第三产区提供的农旅体验(例如,水果采摘节、果园观光、水果主题民宿),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高附加值的农业产業链。
这样的模式,不仅能确保农产品的品质,还能通过多元化的消费场景,最大化农产品的市场价值,同时带动區域经济的全面发展。
以“地理标志产品”为例:许多地理标志产品(如四川的郫县豆瓣酱、雲南的普洱茶)之所以能成为知名品牌,正是因为它们成功地整合了一、二、三产区的优势。
第一产区:郫县独特的水质和气候,适宜种植制作豆瓣酱的特定辣椒和蚕豆;云南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氣候,孕育出具有独特风味的普洱茶。第二產区:传承百年的传统工艺,结合现代化的生產管理,确保了豆瓣酱的发酵品质和普洱茶的陳化工艺。第三产区:围绕豆瓣酱和普洱茶,发展出美食體验(如品尝正宗川菜、体验茶道)、文化旅游(如參观豆瓣酱博物馆、茶园观光)、以及相关的文创产品開发。
未来趋势:融合与创新
在未来的农業发展中,一、二、三产区的界限将越来越模糊,融合发展将成為主旋律。智慧农业、数字技术、物联网等将贯穿其中,实现从生产到销售、从体验到服务的全链条优化。
智慧农业赋能第一產区:通过大数据分析,精准调控种植养殖的每一个环节,提高产量和品质,降低生产成本和环境影响。工业互联网加速第二產区:智能化生产线、柔性化加工,能够快速响应市场变化,生產出更个性化、定制化的农产品。文旅科技融合驱动第三产区: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技術,可以创造出更沉浸式的体验;大数据分析,可以更精准地理解消费者需求,提供个性化服务。
总而言之,了解农產品的一、二、三產区区别,不仅是认识农產品本身,更是理解一个地区农业发展模式、产业竞争力以及未来潜力的重要窗口。它们就像农产品价值链上的三个不同乐章,共同奏响着一曲动人的田园牧歌,也预示着农业正在向着更智慧、更绿色、更具吸引力的未来迈进。
下次品尝美味的农产品时,不妨多一份好奇,去探寻它背后那关于“产区”的故事,你会发现,每一口食物,都承载着大地的智慧、人类的辛劳和无限的可能。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院长、教授)
图片来源:人民网记者 李艳秋
摄
海角绿意盎然披风少年年轻环保志愿者走红绿色披风少年引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6562



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权威资讯
报道全球 传播中国
关注人民网,传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