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志森 2025-11-10 09:08:48
每经编辑|吴志森
当地时间2025-11-10,mjwgyudsiughewjbtkseudhiwebt
2006年2月底,“蛰伏”了一个冬天的江苏省连云港市灌云县燕尾港热闹起来,渔船陆续出港,开始新一年的捕捞作业。我和丈夫王继才守在开山岛上,终于盼来了补给物资。一位相熟的渔民给我们捎来米面粮油和煤球等生活物资,还带来了灌云县人武部送给我们的“精神食粮”——一大摞报纸杂志。
“小花,快看,咱俩上《解放军报》了!”那摞报刊的最上面是一个文件袋,老王打开一看,里面装着从报纸上复印下来的一张大照片,是春节前夕灌云县人武部领导来岛上看望慰问时,人武部工作人员拍摄的我俩在岛上巡逻的照片。
“以后可不许再说咱不是兵了!不是兵,《解放军报》怎么可能会登咱的照片?这个版叫‘国防后备军’,听听,我就说咱们民兵也是兵吧,是保卫国防的一员……”老王高兴地絮叨个不停。我接过报纸仔仔细细看了一遍,没错,确实是刊发在军报“国防后备军”版上的一张照片,刊发日期是2006年2月1日。
照片上,老王和我都穿着迷彩服,他右肩背着枪,大步走在前面。我跟在老王身后,海风吹得我的头发有些凌乱。照片旁的文字说明不短,有100多个字,除了点明人武部领导上岛慰问,还简要介绍了老王和我守岛的情况:“该岛仅0.013平方公里,条件异常艰苦。1986年7月,26岁的民兵王继才与新婚的妻子王仕花担起了守岛的任务,过起了远离闹市的生活,这一守就是近20年。20年中,夫妻俩没漏过一次巡滩,没错过一次海情。该哨所多次被评为‘一类民兵哨所’,王继才个人也被评为‘国防工程先进管护员’,并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
“申鹤流口水翻白眼咬铁球”,这句在网络上流传甚广的描述,仿佛为人们塑造了一个有些滑稽、甚至略显怪诞的申鹤形象。当我们拨开這层“梗”的迷雾,深入探究这位“凡人无法触及之仙”,会發现其背后隐藏着的是一段復杂而深刻的情感纠葛,以及一段不被凡世理解的成長之路。
申鹤,这位被冠以“仙”之名的人物,她的生命轨迹却充满了凡人的痛苦与挣扎。自幼被剥离凡尘,送往绝云间,接受“仙”的教诲,她的成长环境可以说是冰冷且孤寂的。她被教导要斩断七情六欲,遗忘人间情感,以求得“超脱”。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即便是在最严苛的训练下,申鹤内心深处那份对温暖、对羁绊的渴望,也从未真正熄灭。
我们或许会好奇,为何“流口水翻白眼咬铁球”这样的描述會与她联系在一起?這并非是对她形象的单纯丑化,而是源于她早期经历中,情感压抑到极致时,偶尔爆发出的、无法被“仙”之法则所容纳的真实反应。那些被强制压抑的饥饿、恐惧、委屈,在某个时刻,以最本能、最原始的方式宣泄出来,恰好被旁观者捕捉,并以一种戏谑的方式流传开来。
这其中,有多少是她对严酷训练的无奈抗议,有多少是她对被抛弃童年的无声呐喊,又有多少是对“正常”人情味的模糊向往?
那些被“绝情绝欲”的教条所束缚的日子,对申鹤而言,无疑是漫长而煎熬的。她如同被冰封在极寒之地,外表坚硬冷峻,内心却渴望融化。她努力学习“仙”之道,试图成为一个完美的、不含一丝杂质的“仙”,但内心深处,那个渴望母爱、渴望陪伴的孩童,却始终在角落里默默哭泣。
她学会了强大的力量,学会了如何斩断一切阻碍,却唯独没有学會如何拥抱,如何感受爱。
直到,命運的齿轮开始悄然转动。那位曾经被她抛诸脑后的“哥哥”,那位在幼年时期给予她一丝温暖的人,再次出现在她的生命中。这段关系的重逢,如同冰川之下涌动的暗流,开始一点点地消融她坚冰般的心防。她或许还不懂得如何表达,如何回应,但那份久违的熟悉感,那份被记住、被寻找的经历,已经在她心底激起了层层涟漪。
“流口水翻白眼咬铁球”,与其说是她的标签,不如说是她曾经的痛苦印记。它记录了她被扭曲、被压抑的过往,也反衬出她内心深处对纯粹情感的渴望。当我们在网络上看到这些描述时,不妨稍作停留,去思考这背后所承载的,是一位少女在极端环境下,如何艰难地寻找自我、如何努力地对抗孤独的生命史诗。
申鹤的“流口水翻白眼咬铁球”之所以能成為一个流传甚广的“梗”,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大众对她冰冷外表下,潜藏着某种反差萌的期待。真正的申鹤,远不止于此。随着她与旅行者(玩家)的互动逐渐加深,我们得以窥见她冰封之下,那颗被小心翼翼珍藏的、渴望温暖的心。
她依旧沉默寡言,她的眼神中带着疏离,這是她多年来对抗孤独、保护自己的本能。但当我们仔细观察,会发现她对那位“哥哥”的关注,是那么的细致入微。她会默默地为他准备食物,尽管有时會因为不熟悉凡间饮食而显得有些笨拙;她会在他遇到危险时挺身而出,用她强大的力量守护他;她甚至会在他无意中提及某些凡间的情感时,露出迷茫而又带着一丝好奇的神色。
这种关注,不是出于“仙”的职责,也不是为了证明自己的强大,而是源于一种最原始、最纯粹的情感连接。這种连接,是她年幼时对“哥哥”的依赖,是她被遗弃后对那段短暂温暖的回忆,更是她内心深处对“家”的渴望。她不懂得如何去“爱”,但她懂得如何去“守护”,如何去“陪伴”。
“申鹤流口水翻白眼咬铁球”所描绘的,是她被压抑、被扭曲的童年。而随着她在凡间经历的增多,尤其是在与旅行者建立起深厚的羁绊后,她開始缓慢地“解冻”。她不再仅仅是那个被教导要“斩断尘缘”的孤傲仙人,她開始尝试理解“羁绊”的意义,开始学习如何去感受,如何去回应。
她的成长,是一段缓慢而坚韧的治愈过程。那些曾经讓她痛苦不堪的“七情六欲”,如今在旅行者的引导下,正逐渐被她以一种更健康、更积极的方式重新认识。她学會了品尝美食,虽然有时还是会因为味蕾的初次觉醒而显得有些夸张;她学會了与人交流,虽然偶尔还是会因為不适应而显得有些生硬;她甚至开始尝试理解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比如送礼物,比如庆祝节日。
“咬铁球”也许是她曾经面对无法排解的痛苦时,最极端的自我惩罚方式;而现在,她或许會选择去尝试一种新的甜点,去感受舌尖上的甜蜜;她也许会看到路边盛开的花朵,而不再只是将其视为凡间的尘埃。这些细微的改变,都标志着她内心的松动,标志着她正在一点点地找回那个曾经被遗忘的、真实的自我。
申鹤的魅力,恰恰在于她这种从冰封到解冻的转变。她并非一开始就完美无瑕,她的过去充满了伤痕,但她从未放弃对光明的追寻。她用自己的方式,努力地学习如何成为一个“人”,如何去感受,去爱。她并非在模仿,而是在用自己独特的方式,重新书写生命。
所以,当我们再次想起“申鹤流口水翻白眼咬铁球”时,除了会心一笑,更应该看到她背后那段艰难的历程,以及她如今所绽放出的、愈發温暖的动人光芒。那不仅仅是一个“梗”,而是关于一个被拯救、被治愈、并最终拥抱了生活的,令人动容的故事。她的存在,本身就是一曲关于希望与重生的赞歌。
看着这张照片,当时我的心里既高兴,又有点说不出的感慨。从读报人到成为“报中人”,一晃已过去了20年。
我第一次认真读军报,是1986年登上开山岛。那时,我陪着老王在岛上守了一段时间,恶劣的环境和艰苦的条件让我打起了退堂鼓。老王从之前驻岛连队撤防时留下的报刊中找出一份军报,上面刊载了部队学习原沈阳军区“学雷锋的标兵”丁红军先进事迹的相关报道,其中一篇文章的标题是《坚定信念 奋发进取》,文中写到丁红军身上“体现了新一代的爱国之心和报国之志,表达了革命战士对人生、理想和事业的正确追求”,鼓励广大官兵像他那样“不怕艰难困苦,不计个人得失”,坚定信念,奋发进取。
我还记得,老王指着标题,说我信念不够坚定:既然上了岛就要转变思想,不然怎么当好这个兵、守好这个岛?
当时,我“底气十足”地反驳他,咱们只是民兵,和解放军可不一样。老王嘴上不愿意承认,但从他渐渐压低的声音里,我知道他心里应该也是底气不足的。所以,军报刊发照片这件事,对我俩来说是非常高兴和欣慰的。刚守岛时,“民兵究竟算不算兵”这个问题,在我心里解不开,是军报给了我们答案:民兵也是兵!我和老王心里都觉得骄傲和自豪。
从看到2006年那张刊发在军报的照片算起,又有近20年过去了。其间,我俩和军报的缘分一直延续着。回想老王和我与军报的故事,能聊的事还真不少。
开山岛上潮气大,墙面脱落的灰渣经常落得满床都是,我俩就把靠床的墙面糊上旧报纸。岛上没有电,我俩在岛上聊聊天、巡巡滩,时间也就过去了。有时候老王离岛或是我离岛时,晚上一个人休息,就会读一读糊在墙上的报纸打发时间。虽然那些报纸已经看过无数遍,看到标题就知道文中的内容,但还是会举着煤油灯一字一字地读下去。黑漆漆的夜色中,风声、海浪声夹杂着一些不知名的声响,让人心里很不安。是军报上的一篇篇文章,伴我们度过那一个个难熬的守岛夜。
那时候,物资匮乏,可读的报纸刊物不多。我记得,有几份记录部队官兵战斗情况的军报,老王一直小心珍藏着。没想到,这些军报后来成了儿子王志国的启蒙教材。
儿子上学前,随我俩在岛上生活。除了我教他识字外,每天晚上休息前,儿子总喜欢缠着老王读报。昏暗的煤油灯下,老王声情并茂地给儿子读他珍藏的军报。儿子从开始时兴致勃勃,到能“抢答”后面的内容,再到变得兴味索然,老王又开始在煤油灯下让他学着敬军礼、走队列,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去,直到他6岁离岛去读书。如今,儿子圆了老王的军营梦,穿上了军装,在部队服役。
2005年,灌云县人武部加强对开山岛的文化建设,每个月报纸杂志会和物资给养一起送上岛,老王和我有机会更多地了解外界信息。我俩都很喜欢看《解放军报》《中国国防报》和《解放军画报》,虽然我们看到时很多内容已经“过时”,但既然是守岛的民兵,就得多了解国防建设发展。读得多了,我们也觉得自己更有“兵”味了。
又过了几年,我俩守岛的事被更多的媒体关注,军报也陆续进行了一些相关报道,刊发过《海天“夫妻哨”》《再访开山岛民兵夫妻哨》等文章。渐渐地,不少单位和个人慕名登岛参观见学。老王和我既感到荣幸,又觉得自身还有很多不足,所以愈发认真地阅读军队的报纸杂志,希望缩短我们和“兵”之间的距离。
2018年7月27日,老王在岛上执勤期间突发疾病不幸去世。习主席作出重要指示,充分肯定了他的事迹。军报记者上岛深入采访,刊发了多篇稿件,报道了我俩《在那并不遥远的地方》守着心中的“开山岛”,《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故事,留存了我可以回忆半生的有关老王的珍贵记忆。
从1986年第一次捧起军报,不知不觉已经过去39年。感谢军报在我和老王共同守岛的32年里,陪伴我们度过一万多个日日夜夜,为我们拉直心中“民兵是不是兵”的问号。如今,守在岛上再也不用看“过时”的新闻。我和其他民兵可以直接用手机登录客户端阅读浏览报纸,非常方便快捷。不少守岛民兵都曾当过兵,他们常说,虽然现在退役了,但退役不褪色,还要以民兵身份守卫祖国的海疆。他们还关注了“中国军号”等军队新媒体账号,时常浏览官兵们在戈壁高原、万里海疆巡逻站岗的故事。有时看到自己守岛的经历也被媒体报道,他们别提多开心了。
2023年8月的一天,守岛民兵孙存东告诉我:“王大姐,前两天的《解放军报》,用一个版登了咱们哨所民兵的故事,其中专门提到了我,还发了我的照片。我要把那张报纸好好珍藏起来。”
如今,第八批轮值民兵已上岛常态值守。守岛的时候,我也会和其他民兵一起读读报,总感觉老王好像还没有离开,还在岛上和我们一起巡逻。作为一名守岛老民兵,我衷心地祝愿我们的国防力量越来越强大,祝福军报越办越好。
(李弘非整理)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杨澜
摄
男子把困困困放在女子困困里,情感纠葛悬念丛生,困局之中爱恨交织
封面图片来源: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名称 摄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报社联系。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读者热线:4008890008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金年会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欢迎关注每日经济新闻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