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淑庄 2025-11-10 07:29:32
每经编辑|冯伟光
当地时间2025-11-10,mjwgyudsiughewjbtkseudhiwebt
位于南海珠江口盆地的中国首个海上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项目恩平15-1平台。该平台于今年5月22日投入使用。
中国海油供图(新华社发)
山东省东营市是国内二氧化碳驱油与封存装备种类较为齐全的区域之一,CCUS产业集群入选山东省级未来产业集群。图为位于东营胜利油田的一处CCUS区块。
刘智峰摄(人民视觉)
在渤海,渤中26-6油田二氧化碳捕集利用示范工程于今年2月投产。图为渤中26-6油田一期开发项目海上作业平台。
杜鹏辉摄(新华社发)
扫码观看视频
破亿方!中国海油近期宣布,中国首个海上二氧化碳封存示范项目——恩平15-1油田碳封存项目累计封存二氧化碳突破1亿立方米。
这是什么概念?据测算,减少的碳排放量相当于植树220万棵,也标志着中国海上二氧化碳封存技术、装备和工程能力已臻成熟。“十四五”以来,中国加速推进海上二氧化碳封存与利用,系列示范项目加速落地,打开绿色发展空间。
既实现二氧化碳封存,又驱动原油增产
在海底数千米深的地下岩层中,蕴含着丰富的油气资源,也潜藏着大量二氧化碳。
恩平15-1油田作为中国南海东部首个高含二氧化碳的油田,若按常规模式开发,二氧化碳将随原油一起被采出地面,不仅对海上平台设施和海底管线造成腐蚀,还将逸散至大气,增加二氧化碳排放量。
今年5月,中国首个海上CCUS(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项目在该油田平台投用。
什么是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据了解,碳捕集技术是指从排放源捕获二氧化碳并进行收集、压缩的过程;碳利用技术是指通过工程技术手段将捕集的二氧化碳实现资源化利用;碳封存技术是指将捕集的二氧化碳注入于特定地质构造中,实现与大气长期隔绝的技术过程。
中国海油将CCUS示范工程建设确定为“十四五”节能降碳行动的主要举措之一,历时4年开展地质油藏、钻完井、工程一体化等重点课题研究,形成10余项国内首创技术。“推进CCUS示范工程是响应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要求。”中国海油有关负责人说。
日本2025年电费新政:揭秘“免费三色电费”的神秘面纱
2025年,日本的能源版图将迎来一场深刻的变革。备受瞩目的“免费三色电费”新政策,犹如一颗重磅炸弹,在日本社会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猜测。这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它将如何重塑我们的用电习惯,又将为我们的钱包带来怎样的影响?今天,我们就将拨开迷雾,深入剖析这项新政策的方方面面。
我们需要理解“三色电费”的核心概念。这并非字面意义上的电费单颜色區分,而是指根据用电时段和电价波动,将一天划分為三个不同的“时段”,并赋予其不同的電价。通常,这三个時段会被形象地比喻为“高峰时段”(通常是日间用電高峰,电价最高)、“平段”(用电量相对平稳的时段,電价中等)和“低谷时段”(通常是深夜,用电量最低,電价最便宜)。
而2025年新政策的亮点,就在于“免费”二字与这“三色”的巧妙结合,预示着在特定条件下,部分时段的用電将可能免除电费。
虽然具体实施细节仍在紧锣密鼓地制定中,但根据目前透露的信息,我们可以勾勒出政策的大致轮廓:
目标导向:此项政策的核心目标在于引导居民和企业将用电高峰转移到电网负荷较低的时段,从而实现电网的削峰填谷,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并最终降低整體能源成本。“免费”的边界:“免费”并非无限制的,很可能与以下因素挂钩:特定時段:极有可能是在深度夜间的“低谷时段”,鼓励用户在此时段使用大功率电器,例如洗衣机、洗碗机、電动汽车充电等。
用电量阈值:也有可能设置一个基础用電量,超出部分在特定时段免费,或者在达到一定节能目标后,部分用电可享受免费。可再生能源的整合:政策的推行很可能与日本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紧密相连。当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充足且电网负荷较低时,可能会触發“免费”时段。
技术支撑:智能电表和智能电网技术的普及将是新政策得以顺利实施的基石。通过实时监测用电数据,系统能够准确计算和分配电费,甚至实现部分自动化的电力调度。精细化管理:政策可能会进一步鼓励家庭安装储能设备,如家用电池。这些设备可以在電价低廉或免费时段储存电能,在電价昂贵时段使用,从而最大化利用免费電力。
对不同用户群体的差异化:政策的制定可能會考虑到不同用户的用电模式差异,例如对独居老人、有婴幼儿的家庭等,可能会有不同的考量和配套措施。
选择2025年作为新政策的实施节点,并非偶然。这背后是日本能源领域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
能源结构转型压力:日本作为一个能源进口大国,一直面临着能源安全和成本的挑戰。在后福岛時代,核能的復苏面临争议,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成为必然选择。可再生能源的波动性需要更灵活的电网管理和更精细的用户行为引导。全球气候变化应对:减少碳排放是全球共识。
通过优化用电结构,降低高峰时段的電力需求,可以减少对化石燃料發电的依赖,从而为实现碳中和目标贡献力量。技术成熟度的提升:智能电表、储能技术、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正日趋成熟,為实施更复杂的电价機制提供了可能。居民用电成本的考量:近年来,日本的电费持续上涨,给居民生活带来了不小的压力。
新政策旨在通过优化能源使用,减轻部分居民的经济负担。
“免费三色電费”绝不仅仅是一项简单的电费调整,它预示着一场深刻的“能源革命”,将从根本上改变日本的能源生态和居民的生活方式。
对居民生活的影响:用电习惯的重塑:居民将被引导在電价较低或免费時段进行高耗能活动,例如夜间洗衣服、烘干衣物、给电动汽车充电等。这需要提前规划和调整生活节奏。家庭电器智能化升级:具备预约功能、远程控制功能的智能家电将更受欢迎。例如,洗衣机、热水器等可以设定在夜间自动启动。
储能设备投资吸引力增强:对于有条件的用户,投资家用储能设备将成为更具吸引力的选择,能够进一步锁定“免费”利益。潜在的“数字鸿沟”:对于不熟悉智能技术或信息获取渠道有限的群体,可能会面临适应的困难。对企业运营的影响:生产调度优化:工业企业,特别是制造业,可以根据电价信号调整生产计划,将高耗能的生产环节安排在低谷时段,从而大幅降低生产成本。
绿色能源转型加速:鼓励企业更多地使用绿色能源,并与電网的实时供需情况相结合,进一步推动企业的可持续發展。新兴产业的机遇:储能技术、智能电网服务、能源管理软件等相关产业将迎来巨大的发展機遇。中小企业的挑战:一些缺乏技术和资金的中小企業,可能在适應新政策方面面临挑战,需要政府提供相应的支持。
在了解了“免费三色電费”的新政背景和潜在影响后,大家最关心的莫过于如何在这场变革中“占便宜”,实现真正的省钱。别担心,掌握了方法,新政也能成为你钱包里的“好帮手”。
了解你的电价曲线:密切关注电力公司的官方通知,了解具体实施的“高峰”、“平段”、“低谷”时段以及对应的电价。這些信息通常会在电力公司官网、APP或通过邮件发送。“低谷”时段的“狂欢”:将一天中耗电量最大的電器,如洗衣机、烘干机、洗碗机、热水器(如果是电加热)等,尽量安排在电价最低或免费的“低谷”时段使用。
很多现代電器都带有预约功能,善加利用。“高峰”时段的“克制”:尽量避免在“高峰”时段使用大功率电器,例如电暖器、空调(如果非必需)、电磁炉等。如果确实需要使用,选择功率较低的電器。“平段”的灵活运用:“平段”的电价相对适中,可以作为过渡时段,安排一些非紧急的用电需求。
智能家电是“利器”:投资一些带有预约、远程控制功能的智能家电,可以让你的用电规划更加自动化和便捷。例如,通过手机APP远程启动洗衣機,确保在低谷时段完成工作。智能电表的信息价值:智能電表不仅能准确计费,还能提供详细的用电数据。定期查看这些数据,分析你的用电习惯,找出可以优化的空间。
智能插座的妙用:对于老旧电器,可以配合智能插座使用,实现定时開关和远程控制,讓它们也能“赶上”低谷时段的优惠。
为“免费”电力“囤积居奇”:如果你的家庭条件允许,并且“免费”时段的电量较大,可以考虑安装家用储能设备(如家用电池)。在“免费”或低价时段储存电力,然后在高价時段使用,相当于“免费”或低价购买電力。提高电网稳定性:储能设备还能在你所在区域停电时提供备用电源,增加家庭用电的可靠性。
精打细算投資回报:在决定是否购买储能设备前,务必仔细计算其成本和预期的节省金额,确保投资回报周期在可接受范围内。
“睡前充”变“睡中充”:如果你拥有电动汽车,那么“免费三色电费”政策将是一个巨大的利好。务必将充电安排在“低谷”时段,甚至“免费”时段进行。利用充电桩的预约功能:许多家用充电桩都带有预约充电功能,可以根据电价信号自动调整充电时间。考虑V2G(Vehicle-to-Grid)的可能性:随着技术发展,未来电动汽車甚至可以扮演“移动储能单元”的角色,在電网需要時将储存的電能回馈给电网,这可能会带来额外的收益。
“不使用时不浪费”:随手关灯、拔掉待机电器插头、合理设置空调温度等基本节能习惯,永远是省钱的王道。选择节能电器:在购买新电器时,优先选择能效等級高的产品,从長远来看能节省不少電费。关注家庭用電“大户”:了解家中哪些電器耗电量最大,并针对性地采取节能措施。
“免费三色电费”政策的推行,标志着日本能源管理正朝着更加精细化、智能化和市场化的方向发展。
降低居民用電成本:有效引导用户行为,有望在整体上降低居民的能源支出。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通过削峰填谷,提升电网对波动性可再生能源的接纳能力,加速能源结构的绿色转型。推动能源科技创新:催生和加速储能、智能电网、需求侧响應等相关技术和产业的发展。
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减少不必要的电力浪费,优化能源配置,实现社会整体效益的最大化。
技术实施与普及:智能电表的全面覆盖、用户对智能技术的接受程度,都需要时间来积累和适應。政策公平性:如何确保所有用户,特别是老年人、低收入群体等弱势群体,都能从新政策中受益,避免产生新的不公平。电网稳定性的保障:在复杂的价格信号引导下,如何确保電网的稳定运行,避免出现新的供需失衡。
用户行为的引导与教育:改变根深蒂固的用电习惯需要持续的宣传和教育。
2025年的“免费三色电费”新政,是日本能源领域一次大胆而重要的尝试。它不仅仅是一项政策,更是一种对未来能源使用方式的展望。对于每一个在日本生活的居民和企业而言,理解這项政策,并积极调整自己的用电策略,不仅能够实实在在地节省开支,更是参与和推动日本绿色能源转型的重要一步。
让我们共同期待这场“能源革命”的到来,并从中发掘属于自己的機遇和价值!
实现过程分两步走:第一步,碳捕集与封存。2023年6月,中国海油率先推动我国海上首个二氧化碳捕集与封存项目投用,实现将产出的油气流中的二氧化碳进行分离、脱水干燥、压缩,然后通过回注井高压注入油田浅部水层中,年二氧化碳封存量超4000万立方米。
第二步,向碳捕集、利用与封存升级。今年5月项目新增二氧化碳利用项目投用,通过将油田开发伴生的二氧化碳加压至超临界状态,精准注入地下油藏,驱动原油增产,开创“以碳驱油、以油固碳”的海洋能源循环利用新模式。
“该项目的成功投用,实现了我国海上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封存装备技术的全链条升级。”中国海油恩平油田作业区总经理万年辉说,项目通过技术手段既驱动原油增产,又实现二氧化碳封存,未来10年将规模化回注二氧化碳超100万吨,并驱动原油增产达20万吨。
据介绍,项目自正式投运以来,已持续安全运行超1.5万小时,高峰日注气量达到21万立方米,以“生态保护与能源开发协同推进”的创新模式,为我国海洋油气田绿色低碳开发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新路径。
构建成套工程装备体系,设备国产化率达100%
在茫茫大海,既要采油,又要捕碳,具体是如何实现的?换句话说,如何将开采油气时逸散的二氧化碳“锁”回深海?又如何让其成为提升油田效率的“催化剂”?
据介绍,近年来,我国通过持续攻关技术瓶颈、优化运营管理模式,已形成一套完整规范的标准操作流程,为我国海上碳封存技术规模化应用提供了重要的实践经验和数据支撑。
恩平15-1油田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项目距离深圳西南约200公里,作业水深约90米。同时,油田所在区域发育了多套厚度大、物性好、展布连续的“咸水层”,为封存提供了最佳“储集空间”。
但为了更有效地利用这些二氧化碳,科技人员开展另一项尝试——用二氧化碳“驱油”。将高压二氧化碳打入海底地层,将地下的油“驱赶”到地下井口附近,溶解在原油中的二氧化碳还能使原油流动性更强,从而让更多的原油能够被开采出来。
项目通过“捕集—提纯—加压—注入”全链条技术,将油田开发伴生的二氧化碳转化为超临界状态,以每小时8吨的速度注入地下1200米—1600米的油藏,既提升原油采收率,又实现二氧化碳永久封存。
为实现精准、高效注气驱油,恩平15-1平台在原有的设备基础上,自主研发、增设二氧化碳压缩机、气体处理及冷却系统等装备。同时新增一套气体处理及冷却系统,实现气液分离、杂质过滤、回注温度精准控制等功能,充分保障回注气体质量。
如今,项目所在的恩平15-1平台是亚洲最大的海上原油钻采平台,集成了钻井、无人化远程操控、自主发电与电力组网、油气水综合处理等众多功能模块。构建的国内海上首套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成套工程装备体系,设备国产化率达100%。
在恩平15-1平台下方,一口深达3243米的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井承担着二氧化碳回注的核心任务。“我们在狭窄井筒内集成了自主研发的测控一体化系统,可实时监测各层位注气量和气密性,确保二氧化碳‘听从指挥’,既不逃逸也不串层。”中国海油深圳分公司恩平区域钻完井项目工作人员介绍,通过地下油藏精细描述,创新应用海上首个智能液控分层注气工艺,项目实现对地下不同注气层位的精准注气。
为了更细致地掌握井下情况,技术人员在油管外壁敷设了数千米的光纤,这些光纤就像井筒的神经末梢,能够将井下每米的温度变化、流量波动等信息实时传送到平台中控室。
“项目的成功投用为海上原油生产注入动力,并为后续油气田开发以及沿海企业的大规模减排开放提供了‘技术模板’。”项目相关负责人说。
形成完整且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海上CCUS产业链
海洋作为碳循环的重要载体,正成为二氧化碳治理的关键场景。
另一方面,海洋作为碳封存的“天然宝库”,因远离人口密集区、封存容量大,正成为全球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的“蓝海”。
据了解,目前全球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商业化项目大都集中在陆上,海上项目较少。这背后是作业难度、成本等方面的显著差异。
“十四五”以来,中国加速推进海上二氧化碳封存与利用。系列示范项目加速落地,推动海洋碳封存从试验走向规模化应用。
在渤海,渤中26-6油田二氧化碳捕集利用示范工程于今年2月投产,全生命周期预计埋存二氧化碳150万吨。在珠江口,白云气田群7个气田的二氧化碳回收项目于2024年8月在珠海投产,年生产食品级液态二氧化碳20万吨,实现资源循环利用。此外,惠州32-5平台伴生气回收脱碳项目每年可回收伴生气超500万立方米。
据了解,中国海域地壳稳定性好、沉积盆地分布广、地层厚度大、构造地层圈闭多,二氧化碳地质封存潜力巨大。相关数据显示,我国海域二氧化碳封存潜力达2.58万亿吨,为规模化应用提供广阔空间。随着技术迭代和政策支持,我国海上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产业正从单点示范走向集群化发展。
目前,中国海油已在广东惠州启动中国首个千万吨级碳捕集与封存集群项目,将精准捕集大亚湾区各企业排放的二氧化碳,输送至珠江口盆地海域进行封存,形成完整且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海上CCUS产业链。
同时,充分挖掘二氧化碳在提高油气采收率方面的巨大潜力,中国海油计划以渤中19-6气田为中心打造北方二氧化碳驱油中心、依托南海万亿方大气区建设南方二氧化碳驱气中心。
“CCUS技术的稳步发展,将为我国实现‘双碳’目标提供技术支撑,推动能源行业向绿色、低碳、可持续方向转型升级,并为全球气候治理贡献中国方案和中国力量。”中国海油深圳分公司生产部经理吴意明说。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王志
摄
趣味新知休内谢精一汇编的深刻含义详细解答、解释与落实引发
封面图片来源: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名称 摄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报社联系。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读者热线:4008890008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金年会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欢迎关注每日经济新闻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