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一丹 2025-11-10 10:08:10
每经编辑|刘俊英
当地时间2025-11-10,mjwgyudsiughewjbtkseudhiwebt
网络文学能否被经典化?如果不能,道理何在?假如可以,它又是如何被经典化的?
在我的观察中,“网络文学经典化”这一问题最早是由北京大学邵燕君教授及其网络文学研究团队提出的。早在十年前,邵燕君就发表了《网络文学的“网络性”与“经典性”》,此文后来又成了《网络文学经典解读》一书的导言。在她的表述里,网络文学的经典性显然是不容置疑的。具体而言,其经典性特征不仅体现在传统纸质文学典范性、超越性、传承性和独创性等共性上,而且还有其专属的网络性和类型性等个性作支撑。例如,“核心快感机制(爽点)”一般不会成为传统文学的经典性要素,但若是打量网络文学,这种要素必须考虑进来。正是在这一语境中,“后西游故事”“奇幻”“修仙”等12种网文类型以及由此选出的12部网文,便成了网络文学经典的代表性作品。
然而,几年之后,黎杨全教授在《网络文学经典化是个伪命题》一文中指出,网络文学是一种虚拟的社区性文学,却很难称其为封闭的文本,因为除了那个主文本之外,还包括在社区中的互动、讨论等。他拿来“网络文学就是唱卡拉OK”这一比喻,并引批评家吴过的说法道:“一大帮热爱文学的网虫聚集到因特网这块崭新的天地里,自娱自乐地唱卡拉OK,在BBS上发帖子,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唱得好,有人吆喝几嗓子,拍几下巴掌;唱得不好,有人拍砖。”如此一来,“网络文学经典化”在他那里就成了印刷文化思维之下的产物,“网络文学的经典化实际上是试图在传统的印刷文学序列中获得一个名分”。
对于黎杨全的观点,青年学者王玉玊撰文商榷:“从古至今,任何文学作品都具有双重属性,既是即时的、流动的文学事件,也是持存的、固态的文学文本,网络文学亦然。网络文学的经典化并不因其流动性而成为一个伪命题。”不久前,黎杨全又在光明日报发表的文章《社区性而非经典性——再论网络文学能否经典化》中进一步强调:“从社区性而不是经典性出发理解网络文学,意味着文学观念的转变。经典强调的是意义,是符号的阐释,而社区性、交互性突出的是文学的游戏性。”
这样的争鸣和讨论自然是富有意义的,也能给人带来许多启发。但恕我直言,当黎杨全强调文学经典化更多与印刷文化、纸质文本关系密切时,他或许已剑走偏锋,让讨论跑偏了。因为网络文学固然与其媒介属性有关,但它首先依然是文学。既然是文学,如果我们不在“文学性”上做文章,却只在“媒介性”上找答案,那就远离了谈论文学经典化的根本。童庆炳先生在《文学经典建构诸因素及其关系》一文中曾谈及文学经典建构的六要素,其中前两种要素——文学作品的艺术价值,文学作品的可阐释空间——被看作文学经典建构的内部要素。而实际上,只要我们涉及文学经典化问题,无论是传统的印刷文学还是网络文学,这样的内部要素都是必须予以考虑的。黎文的观点是,由于网络文学与印刷文学不同,所以考虑其社区性而不考虑其经典性,就成了题中应有之义。但实际情况很可能是,当我们谈论某部网文时,我们只会在意《悟空传》或《盗墓笔记》这一主文本,那些次生文本(互动、讨论)尽管也参与了网文的生产,但随着网文的竣工,它们也就完成了使命,并淡出人们视野。最终,我们在意的依然是主文本的文学性或艺术价值。既然我们面对的是这些东西,同时,某网文以后要想流传下去,也依然只能靠这些东西行走江湖,那么,谈论网络文学的经典性就应该是顺理成章之举。
至于如何鉴定网络文学的文学性(艺术价值),却是可以见仁见智的。也就是说,在此层面上,我们必须承认网络文学与传统的印刷文学存在差别。既然有差别,其评判尺度也就有所不同。比如,在面对传统文学时,语言的好坏肯定是我们谈论文学性多少有无的重要维度(汪曾祺说过“写小说就是写语言”,道理或许就在这里)。但是谈及网络文学,语言很可能已退居文学性的次要位置,取而代之的则是爽点或其他东西。
如果“网络文学经典化”不是伪问题,而是真问题,那么,接下来便需要回答网络文学是如何经典化的。
在我看来,无论是以印刷文本出现的纯文学、通俗文学,还是以互联网为存在空间的网络文学,它们在诞生之初便开始走向经典化之途。当然,它们最终能否修成正果,主要还取决于它们是否具有成为经典的潜质。二十多年前,赵毅衡先生曾有《两种经典更新与符号双轴位移》一文面世。此文区分了“专选经典”和“群选经典”,认为它们是两条道上跑的车,走的不是一条路。因为前者面对纯文学或精英文学,此类经典的遴选与更新往往是专家学者的内部之事。这就是说,“批评性经典重估,实是比较、比较、再比较,是在符号纵聚合轴上的批评性操作”。而后者遴选经典,则是通过投票、点击、购买、阅读观看、媒体介绍、聚积人气等进行的,“因此,群选的经典更新,实是连接、连接、再连接。主要是在横组合轴上的粘连操作”。我曾撰文把他的“群选经典”改造成“民选经典”后指出,《平凡的世界》便是“民选经典”的产物。它虽然也有茅盾文学奖加持,却因不受当时专家学者重视而被排斥在“学院经典化”之外。而它能流布至今,则是“民间经典化”的功劳。这就是说,它能被无数读者追捧,只能意味着是另辟蹊径,走出一条坚实的“民选经典”之路。
像《平凡的世界》一样,网络文学无疑首先也是“民间经典化”的产物。在这一问题上,邵燕君的判断尤其到位:“任何时代的大众经典都是时代共推的结果,网络经典更是广大粉丝真金白银地追捧出来的,日夜相随地陪伴出来的,群策群力地‘集体创作’出来的。”这也就是说,网络文学因其与生俱来的民间性,原本是不登大雅之堂的,也并不以专家学者的喜好为写作动力。唯其如此,读者也就成了他们的衣食父母,同时还成了判定其作品优劣好坏的“基层法官”。也许只有在网文界,我们才能想起“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这句谚语是多么一针见血,体会“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是多么要言不烦。
现在的问题是,当网络文学在“民间经典化”的道路上高歌猛进时,学院派人士,亦即那些网络文学研究者又在其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呢?关于这一问题,我觉得王玉玊已谈得比较清楚。在她看来,尽管“在文学研究者入场之前,网络文学已经建立起自身的评论话语、评价标准与‘地方性’经典化流程”,但研究者的介入依然是必要的,因为“相比于粉丝,专业的文学研究者有着更宏观的文学史视野,对于媒介变革与社群文化特性也有着更充分的自觉,应成为将社群文化与整体文学史相勾连、将网络文学经典纳入整体文学经典谱系过程中的积极力量”。不过,或许是囿于她本人的网文研究者身份,说得过于明确反而会有自吹自擂之嫌,所以她的表述留下了一些空白。这样,我也就有了“填空”的可能。
在我的思考中,“民间经典化”虽然生机勃勃,但它常常也是既自发又无序的。文学研究者的任务便是如何把这自发变为自觉,把这无序变为有序。在传统文学的经典建构中,经典“发现人”往往由学院派人士充当,但网络文学其实已无须“发现”,因为在学院派人士入场之前,它们已被无数网友点击阅读,投票推选,从而走完了“发现”的程序。而这时候,研究者所需要的便是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对已经“发现”的作品进一步“确认”,并把它们纳入“学院经典化”的轨道之中。从这一意义上说,无论是搞网络文学年度排行榜,编选《中国年度网络文学》,还是出版《网络文学经典解读》之类的著作,其实都是“确认”之策,是“扶上马,送一程”之举。也就是说,虽然网络文学已被“民间经典化”过手,但它依然有可能不大牢靠,而需要专家学者为其加固。这样“学院经典化”仿佛就成了钢筋水泥。而“民间经典化”有“学院经典化”站台,也就不必心虚气短,而是可以“浑身是胆雄赳赳”了。
或曰:在传统文学中,经典的建构与确认往往需要很长时间。整体而言,网络文学诞生还不到三十年,如果我们现在急于宣布某些网文已是经典,会不会显得有些迫不及待?这一问题也很有意思,值得继续深入探讨。
想象一下,在那个像素构筑的方块世界里,你精心搭建的城堡旁,一座本應象征着终结与黑暗的末地烛,突然散发出莹润如玉、带着淡淡奶香的微光。这并非童话故事里的呓语,而是《我的世界》玩家群體中流传的一个充满趣味的“梗”,一个关于创造、关于想象、关于沙盒游戏精神的绝妙注脚。
当“末地烛產奶”这个看似荒诞不经的词汇,与“游戏”、“沙盒游戏”、“好看视频”这些热门标签碰撞在一起时,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虚拟世界如何激發无限创意,又如何通过视觉化的内容,将这份奇思妙想传递给更多人。
《我的世界》之所以能够成為现象级的沙盒游戏,其核心魅力在于“自由”。它提供了一个几乎没有邊界的虚拟画布,玩家可以在其中扮演建筑師、探险家、工程師、艺术家,甚至是一个无所不能的创世者。从简陋的泥土小屋到宏伟的哥特式教堂,从地下神秘的红石电路到直插雲霄的摩天大楼,一切皆有可能。
而“末地烛产奶”这个梗,正是這种自由精神的极致体现。它源于玩家在游戏过程中,对一些不符合常规设定的现象产生的幽默解读,或者是对游戏机制进行二次创作和演绎。末地烛,这个在游戏中象征着最终挑战和奖励的物品,在玩家的脑海中,被赋予了全新的、更具生活氣息的“产奶”功能。
這种从冰冷的游戏设定到温暖的生活化联想,恰恰展现了玩家与游戏之间深层次的互动和情感连接。
沙盒游戏,顾名思义,就像一个巨大的沙盒,玩家可以随心所欲地在这个空间里挖、砌、堆、叠,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世界。它打破了传统游戏的线性流程和固定目标,将“玩”的权力sepenuhnya交还给玩家。玩家可以按照自己的节奏,探索未知的地域,收集资源,建造庇护所,对抗怪物,或者仅仅是悠闲地在游戏中散步,欣赏日出日落。
这种开放性和高度的自主性,使得每一个玩家在《我的世界》里,都能体验到独一无二的故事。而“末地烛产奶”的出现,更是将這种故事性推向了一个新的维度。它不再是单纯的游戏操作,而是玩家在游戏中“生活”的一种体现,是一种在虚拟世界中融入个人情感和幽默感的独特表达。
“好看视频”作为内容聚合和传播的平臺,在其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当玩家的创意和奇思妙想,通过精美的游戏画面、巧妙的剪辑和生动的解说,被制作成“好看视频”时,这份“末地烛產奶”的趣味,就得以跨越个体體验,感染到更广阔的群体。这些视频,可能是一段展现玩家如何利用游戏机制“模拟”末地烛產奶过程的搞笑短片,可能是一篇深度解析这个梗背后玩家心理和游戏文化的小说,也可能是一场围绕“末地烛产奶”展开的创意建筑比赛的精彩集锦。
无论形式如何,它们都将《我的世界》的魅力,以及玩家独特的幽默感和创造力,以最直观、最吸引人的方式呈现出来。
“产奶”這个词,在日常生活中,往往与哺育、生命、温暖相关联。将它与末地烛这个象征着终结和死亡的物品结合,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反差和冲突,這种冲突本身就充满了戏剧性和趣味性。这种幽默感,是《我的世界》玩家社區生命力的重要体现。它鼓励玩家打破常规,敢于想象,敢于在游戏中进行各种有趣的尝试。
而“好看视频”则成为了承载这些创意和幽默的最佳载体。通过视频,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玩家的构想如何落地,他们的幽默感如何通过画面和声音传递,他们的游戏热情如何转化为引人入胜的内容。
从某种意义上说,“末地烛产奶”不仅仅是一个关于游戏的梗,它更是现代数字文化下,玩家群体创造力和互动精神的一个缩影。它证明了,即使是在一个由像素构成的虚拟世界里,人类的想象力依然可以插上翅膀,自由翱翔。而沙盒游戏的本质,就是为这种想象力提供最广阔的天地。
当这份天地的精彩,通过“好看视频”被记录和分享时,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生生不息的数字文化生态,一个关于游戏、玩家与内容共生共荣的奇妙旅程。
从像素创意到视觉盛宴:沙盒游戏的无限可能与“好看视频”的魅力
“末地烛产奶”這个略显离奇的创意,仅仅是《我的世界》沙盒世界中无数奇思妙想的冰山一角。沙盒游戏之所以能够風靡全球,正是因为它提供了一个几乎无限的创作空间,让玩家的想象力得以尽情驰骋。而“好看视频”的兴起,则为這些创意提供了绝佳的展示平台,讓更多人能够欣赏到虚拟世界里的奇迹与乐趣。
《我的世界》的魅力,在于它能够让每一个玩家都成为自己故事的叙述者。你可以选择成为一名勇敢的探险家,深入危机四伏的洞穴,寻找稀有的矿石和宝藏;你可以变身为一名技艺精湛的建筑师,用无数的方块堆砌出令人惊叹的宏伟建筑,无论是模仿现实世界的名胜古迹,还是创造出独一无二的奇幻城堡,都能在游戏中实现。
你可以化身為一位聪明的工程师,利用红石系统和各种机关,设计出复杂的自动化工厂,或者有趣的娱乐设施。甚至,你可以成为一名藝术家,用方块作为颜料,在游戏的世界里绘制出巨幅的像素画卷。
“末地烛產奶”这个梗,虽然带着一丝玩笑意味,却巧妙地折射出玩家对于游戏世界“生命力”的渴望和想象。在真实的《我的世界》中,末地烛是末地生物掉落的物品,用于合成末影之眼,或是作为一种装饰品,它本身并没有“产出”任何东西的功能。玩家的创意,通过文字、图片,尤其是视频,将这个“不可能”变成了“可能”。
想象一下,一段“好看视频”中,一位玩家精心搭建了一个末地生物的“养殖场”,并在其中设置了一系列复杂的机关,最终,这些机关似乎“催生”了末地烛,并从中“流淌”出闪闪发光的“奶”——可能是用粒子效果模拟,也可能是通过后期剪辑实现。这样的视频,在带来爆笑之余,也展现了玩家对游戏机制的深刻理解和对创意玩法的探索。
沙盒游戏的核心,是“自由”与“创造”的融合。它不像传统游戏那样,有明确的主线任务和固定的结局,而是给予玩家极大的自主权,让他们可以定义自己的游戏目标和游戏方式。这种自由度,使得《我的世界》成为了一个能够容纳各种玩法和風格的平台。从生存挑战到自由建造,从角色扮演到解谜闯关,玩家们通过各自的方式,在这个方块世界里书写着属于自己的传奇。
“好看视频”的出现,极大地丰富了沙盒游戏的生态。玩家们不再仅仅是自己游玩,他们更乐于将自己在游戏中经历的奇遇、创造的杰作、或是那些令人捧腹的搞笑瞬间,通过视频的形式记录下来,分享给更多的人。一段精心制作的“好看视频”,可以带领观众穿越到游戏中的奇幻世界,體验惊险刺激的冒险,欣赏令人叹为观止的建筑,或是被玩家的幽默和创意所折服。
例如,以“末地烛产奶”为主题的“好看视频”,可能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创意建造类:玩家详细展示如何利用游戏中的各种方块和机关,搭建一个“末地烛產奶”装置,从外观设计到内部结构,都充满巧思。搞笑整活类:通过夸張的表演和有趣的配音,模拟末地烛“产奶”的场景,配合搞笑的剧情,让观众捧腹大笑。知识科普类(趣味解读):结合游戏背景,用幽默的語言解读“末地烛产奶”这个梗的起源和玩家文化,同时介绍末地烛在游戏中的实际用途,形成反差萌。
多人联动类:几位玩家合作,共同完成一个围绕“末地烛产奶”的復杂项目,或者在游戏中進行一场创意PK,增加视频的观赏性和互动性。
这些“好看视频”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娱乐性,它们更是激发了更多玩家的创作灵感。看到别人如此有趣地玩游戏,自己也跃跃欲试,想要在游戏中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末地烛产奶”版本,或是其他更加新颖独特的玩法。這种内容创作与内容消费之间的良性循环,正是沙盒游戏和视频平臺共同构建的数字文化生态的活力所在。
《我的世界》这样的沙盒游戏,為玩家提供了一个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舞臺,而“好看视频”则将這些舞台上的精彩瞬间,以生动、直观、富有感染力的方式传递给全世界。从“末地烛产奶”这样一个有趣的切入点,我们可以看到沙盒游戏背后无限的可能性,以及内容创作在连接玩家、传递乐趣方面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在这个方块的世界里,每一个玩家都是艺术家,每一个故事都值得被讲述,而每一次的分享,都能点燃更多人心中那份对创造的热爱。
(作者:赵勇,系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叶一剑
摄
暴躁姐姐bgm国语版火爆来袭,魔性旋律洗脑循环,网友直呼太上头
封面图片来源: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名称 摄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报社联系。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读者热线:4008890008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金年会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欢迎关注每日经济新闻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