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2025-11-10,rrrrdhasjfbsdkigbjksrifsdlukbgjsab
走好全媒体时代群众路线的党报样本
——人民日报“读者点题·共同关注”栏目评析
李 舒 黄馨茹
摘要
人民日报“读者点题·共同关注”专栏深入学习实践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聚焦广大读者共同关注的话题,通过样态创新、内容适配、表达优化、传播拓展等举措,为党报走好全媒体时代群众路线提供了鲜活样本。
群众观点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观点,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不论过去、现在和将来,我们都要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把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这为我们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提供了方向指引。
党报是沟通党和群众的桥梁纽带,是党做好群众工作的重要舆论阵地。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1月在人民日报社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人民日报是党中央的机关报。一张报纸,上连党心,下接民心。要把人民日报办得更好,扩大地域覆盖面、扩大人群覆盖面、扩大内容覆盖面,充分发挥在舆论上的导向作用、旗帜作用、引领作用。”通过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增进与群众的情感联系、把准群众的思想关切、增强群众的理论认同是党报肩负的重要使命。《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指出:“要走好全媒体时代群众路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贴近群众服务群众,创新实践党的群众路线,大兴‘开门办报’之风。”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进一步强调要“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这也是“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的题中应有之义。
2025年2月5日,人民日报头版推出“读者点题·共同关注”专栏,(以下简称“读者点题”专栏),将群众路线的优良传统和新渠道新手段相结合,聚焦广大读者共同关注的话题,与群众同题共答,为群众解惑解扣。专栏开设以来,截至5月6日已刊发文章28篇。议题涉及制造业发展、人口红利、生成式人工智能等诸多领域,为读者全面辩证看待经济形势、发展大势提供了科学参照,也为党报走好全媒体时代群众路线提供了鲜活样本。
以人民为中心,创新样态凸显党的群众路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着眼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提升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能力。”“读者点题”专栏把握全媒体传播特点,洞察群众所思所惑,迭代“编读互动”实践,塑造了全媒体时代“开门办报”新样态。
锚定“奋斗目标”,敏锐洞察群众所思所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正确工作取向,以人民为中心,心系人民、讴歌人民”,进一步凸显了人民在新闻舆论工作中的中心地位。“读者点题”专栏锚定“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一奋斗目标,以习近平总书记“走好网络群众路线”、切实提高党的新闻舆论“四力”等重要论述为遵循,始终把群众的所思所惑作为专栏选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体察人民网“领导留言板”中的群众心声,于点题、破题、解题一体联动中,将党的政策主张与民情民意交融相通。
“读者点题”专栏自开设以来,关注“大民生”领域,广泛收集群众关切和意见建议,精准把握群众的需求和期望,认真打磨群众听得懂、愿意听的话语。这种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让党报更加贴近群众、服务群众,在走好全媒体时代群众路线上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从1950年正式开辟“读者来信”专栏到2025年开办“读者点题”专栏,从“来信”到“点题”,这绝不仅仅是用词的变化,更体现着党报读者主体地位的进一步提升,进一步拓展了“全党办报、群众办报”的时代内涵。
坚持“开门办报”,迭代创新“编读互动”实践
“编读互动”是党报践行“全党办报、群众办报”的具体体现,是“开门办报”这一党报优良传统的生动实践。“读者点题”专栏洞悉全媒体传播强调参与、注重体验的特征,通过报、网、端等资源的叠加,与群众共建意义空间。
“读者点题”专栏是对党报“编读互动”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发扬。早在革命战争时期,解放日报的“读者往来”栏目化解群众矛盾,密切了党群关系;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日报设立“读者来信”专栏,体察民情民意,聚焦政治沟通,巩固了新生政权;改革开放后,新华日报将抗战时期“读者信箱”升级为“读者来信”专栏,人民日报将“读者来信”拓展至专版,回应群众关切,鼓舞群众干劲,凝聚改革力量;进入互联网时代,人民网积极拥抱新技术,大胆革新“编读互动”样态,通过开设“领导留言板”,进一步畅通了群众建言献策渠道,提升了党群沟通效率。“读者点题”专栏动员全社采编力量,广泛开展社会调研,融合个体体验,不但以更具针对性的内容答群众所惑,也是对党报工农通讯员制度、“蹲点调研”“读者来信”等群众工作的时代创新,成为党报密切党群关系的重要制度化、组织化探索。
“读者点题”除报纸专栏外,还在人民网、人民日报客户端专门开设“人民日报邀您点题”留言专区,增强服务意识,精准听取众音,为新时代党报“编读互动”实践的迭代创新注入持续动力。专栏开设三个多月以来,通过线上线下互动,逐渐形成开放包容的交流平台,专栏的品牌效应日益显现。
坚持问题导向,内容把握群众关切度
问题导向是做好群众工作的关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注重把准人民脉搏、回应人民关切、体现人民愿望、增进人民福祉”。
党报只有提出真问题并真诚地回答问题,才能更好地服务中心工作、造福人民群众。“读者点题”专栏从人民网网友提问中选取具有普遍性、代表性的问题,以小切口、共解答的方式,和读者一起打开问号,塑造社会认知,推动“知”“行”互促。
以微见著厘清思想认识
“读者点题”专栏所聚焦的经济发展、民主政治等宏大议题,关乎顶层设计、系统布局,涉及专业术语、复杂流程,面向群众阐发转化的要求高、难度大。党报做好群众的思想工作,需从群众关切的“身边事”着手,微观化宏大议题,具象化抽象理论,建立“民之关切”与“国之大者”的深层关联。
以微见著即选择微观视角,以释论的方式,通过由点及面、由代表性个体到系统性整体的逻辑,阐释宏观的方针政策、抽象的思想理论,及时宣讲大政方针,廓清模糊认识,纠正错误看法,形成发展共识。“读者点题”专栏选取网友提出的极具代表性的小切口问题,以群众易懂的问句切入,精准把握群众关切。例如,“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关乎国家政治体制、民主制度的建设与完善,是具有深远意义的宏大议题。2025年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开幕当天,“读者点题”专栏巧妙地将此宏大议题“降维”为“人大立法,基层的声音能被听到吗”这一具体问题,以严密的逻辑链条阐发了这一适合中国国情的民主形式的内涵与价值,以“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有效行使国家权力,保证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牢牢掌握在人民手中”坚定地回应了群众政治参与中的困惑。此外,“今年GDP预期目标为何定在5%左右”“主食吃得少了,我们还需要这么多粮食吗”“全民网购,实体店的未来在哪里”等议题,均是以小而微的视角,呼应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粮食安全、实体商业转型等大而显的议题,引导群众理解国家大政方针背后的深刻考量,消弭分歧,厘清思想认识,可谓顶天立地、打通上下。
基因的低语:跨越物种的DNA联系?
科学的殿堂里,总有一些话题能瞬间点燃人们的好奇心,引发热烈的讨论。“美国女性与猪DNA的相似度”便是其中之一。这个听起来颇具争议的话题,究竟源于何处?它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科学奥秘?今天,我们就一同潜入基因的深邃海洋,探寻这个问题的真相。
DNA的宏伟蓝图:生命的通用语言
我们需要理解DNA(脱氧核糖核酸)在生命世界中的地位。DNA是所有已知生物体的遗传物质,它携带着构建和维持生命体所需的指令。从最小的细菌到最庞大的鲸鱼,再到我们人类,DNA都以相似的化学结构存在,由四种核苷酸碱基——腺嘌呤(A)、胸腺嘧啶(T)、胞嘧啶(C)和鸟嘌呤(G)——组成。
这些碱基按照特定的顺序排列,形成了我们称之为基因的“乐章”,共同谱写着生命的交响曲。
正因为DNA的这种普遍性,不同物种之间在基因层面存在相似之处并非奇事。我们与黑猩猩的DNA相似度高达98%以上,这解释了我们在生理结构、行为模式上的诸多共通之处。即使是看似遥远的物种,例如我们与果蝇,也共享着一些基本的生命调控基因,这些基因在细胞分裂、代谢等核心生命过程中發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猪:人体研究的“近亲”?
为什么會将猪与美国女性的DNA进行比较呢?这很大程度上源于猪在生物医学研究中的独特地位。猪在解剖学、生理学以及一些代谢途径上与人类有着惊人的相似性。例如,猪的心脏大小、瓣膜结构,以及其消化系统、免疫系统的一些特点,都使其成為器官移植、药物测试和疾病模型研究的理想选择。
长期以来,科学家们利用猪作为模型来研究人类疾病,开發新的治疗方法。在這个过程中,对猪的基因组进行深入分析就显得尤為重要。当我们将猪的基因组与人类基因组進行比对时,会发现一些基因序列、功能甚至是调控機制上存在着意想不到的相似之处。这种相似性,并非意味着我们与猪是“親戚”,而是揭示了在漫長的进化过程中,某些基因在不同物种中得到了保守,它们承担着维持生命基本功能的重要使命。
“相似度”的误读:数字背后的真相
“美国女性与猪DNA相似度”的说法,很可能是在這种广泛存在的物种间基因相似性研究的基础上,被放大和误读的结果。科学研究通常会量化基因的相似程度,例如通过计算基因组中同源序列的百分比。這些百分比数字往往具有误导性,尤其是在脱离了具体上下文的情况下。
例如,如果某个研究發现猪与人类在某个特定基因(例如与胰岛素相关的基因)上有较高的相似度,这仅仅意味着这个基因在两个物种中功能相似,结构上也有一定程度的保留。但這并不代表整个基因组的“整体相似度”。将一个特定基因的相似性推及到整个基因组,并且再进一步限定到“美国女性”,这在科学上是站不住脚的。
“美国女性”是一个社会学和人口学的概念,而非生物学分类。从遗传学的角度来看,人类基因组在不同人群之间存在差异,但这些差异远小于物种间的差异。将特定的社会群體与另一个物种進行基因相似度比较,本身就缺乏科学依据。
进化的“回声”:基因的共享与分化
這种广泛存在的基因相似性,究竟是如何形成的?答案在于共同祖先和進化压力。地球上的生命经历了数十亿年的进化,所有物种都从遥远的共同祖先演化而来。在漫長的岁月中,一些关键的基因因为承担着至关重要的功能,得到了自然选择的青睐,得以在后代中保留下来,并随着物种的分化而缓慢演变。
猪和人类都属于哺乳动物,哺乳动物在进化过程中共享着一套基础的基因组“工具箱”。這些基因负责着从细胞呼吸到DNA复制,再到基本的新陈代谢等核心生命活动。因此,当我们比较猪和人类的DNA时,會發现大量基因在序列和功能上存在高度相似。
而“美国女性”这个标签,则更像是信息传播过程中的一个“噱头”。可能是在某个不严谨的科普文章、网络传闻,或是为了吸引眼球而产生的解读。它模糊了基因组整體相似性与特定基因相似性的界限,将生物学上的共性与社会学概念混为一谈,从而制造了“美国女人与猪DNA相似度”这样的说法。
在本part中,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DNA的基本概念,猪在生物医学研究中的重要性,以及為何會出现关于基因相似度的传闻。下一part,我们将深入探讨这种传闻可能存在的科学解释,分析其传播背后的原因,并从更宏观的视角审视基因科学的魅力与挑战。
探寻根源:科学传闻的“变异”之路
“美国女性与猪DNA相似度”这样引人注目的说法,并非凭空产生。它更像是在现有科学认知的基础上,经过一系列“信息变异”后形成的。要理解这种传闻的产生,我们需要将其置于更广阔的科学研究背景下,并分析网络传播的特点。
基因组学的發展:解锁生命的密码本
近几十年来,基因组学取得了飞速发展。随着基因测序技术的不断進步和成本的降低,科学家们得以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精度绘制出各种生物体的基因组图谱。猪的基因组也已经被完整测序,并且与人类基因组进行了详细的比对和分析。
这些比对研究,确实揭示了猪与人类之间在基因层面的许多相似之处。例如,一些负责发育、代谢、免疫反应的基因,在猪和人类之间拥有高度同源的序列和相似的功能。科学家们正是通过研究这些相似的基因,来理解人类疾病的發生机制,并寻找潜在的治疗靶点。
例如,猪的胰岛素结构与人类非常接近,这使得猪胰岛素曾被广泛用于治疗糖尿病。這背后,正是两个物种在编码胰岛素的基因上存在高度相似性的体现。再比如,一些癌症基因、心血管疾病相关的基因,在猪和人类身上都存在,这使得猪成为了研究这些疾病的重要动物模型。
“相似度”的数字游戏:为何如此迷人?
当科学研究的结果被大众传播时,往往会发生“信息浓缩”和“概念简化”。“基因相似度”这个概念本身就容易引發联想。如果一个研究指出,“猪与人类在某个重要基因上相似度为XX%”,这种表述本身就带有一定的戏剧性。
如果再进一步,将这个“XX%”泛化到整个基因组,并且加上一个具体的人群标签——“美國女性”,就很容易构成一个耸人听闻的标题。比如,某个不严谨的自媒体文章,可能在解读一篇关于猪与人类基因比对的学術论文时,错误地将“猪与人类在某些代谢基因上相似度较高”解读为“美国女性与猪DNA相似度极高”。
这种数字的“游戏”,往往能抓住人们的好奇心。人们对于“我们与XX有多相似”总是充满兴趣,尤其是当這个“XX”是一个我们日常生活中熟悉但又具有某种“异类”特征的物种时。猪,作为一种被驯化了的动物,与人类的生活紧密相关,但它又与人类存在着明显的生理和行为差异。
这种“熟悉又陌生”的距离感,使得关于猪与人类基因相似度的讨论,更容易引起大众的关注。
科学传播的“失焦”:从严谨到耸人听闻
科学传播的挑战在于如何将复杂的科学概念准确、生动地传递给公众,同时避免过度简化或歪曲。在“美国女性与猪DNA相似度”的传闻中,我们看到的恰恰是科学传播的“失焦”。
模糊了“基因”与“基因组”的区别:某个特定基因的相似性,与整个基因组的相似性,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一个基因的相似,并不代表整个DNA蓝图的相似。混淆了“物种”与“人群”:“美国女性”是一个社会学和人口学概念,它代表的是一个由不同遗传背景个体组成的群体。
而“猪”是一个物种。将一个特定人群与一个物种进行基因相似度比较,本身在科学上就存在逻辑漏洞。人类的基因组在不同人群之间存在细微差异,但这些差异远远小于人类与猪之间的基因组差异。断章取义的解读:许多传闻可能来源于对科学研究的片面解读,甚至是被故意曲解,以制造轰动效应。
进化的“回响”:基因的共性与独特性
尽管“美国女性与猪DNA相似度”的说法缺乏科学依据,但它背后所暗示的“跨物种基因相似性”的研究,却是生物学和进化论的核心内容。
我们与猪,以及与许多其他生物,确实在基因层面存在着共性。这并非偶然,而是数十亿年共同进化的结果。许多基本的生命过程,如细胞分裂、能量代谢、DNA復制和修复,在不同的生物体中都由相似的基因所调控。这些“保守基因”是生命得以延续的基础。
正是那些在进化过程中发生变异、产生分化的基因,塑造了不同物种独特的形态、生理和行为。正是这些“非保守基因”的差异,使得人类拥有了高度发达的大脑、复杂的语言能力,而猪则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生存方式。
科学的魅力:在探索中求真
“美國女性与猪DNA相似度”的传闻,就像是一则有趣的“基因传说”。它虽然不是真相,却能引发我们对生命本质的好奇。科学的魅力,恰恰在于它鼓励我们不断探索、质疑,并在严谨的研究中求真。
通过了解基因的奥秘,我们可以更深刻地认识到生命世界的统一性与多样性。我们与远古的生命形式共享着基因的“基因”,又在漫長的進化中,各自谱写着属于自己的生命篇章。
与其纠结于那些捕风捉影的传闻,不如去了解基因组学、进化生物学等领域正在进行的精彩研究。它们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为我们揭示生命的起源、演化以及我们自身在这个宏大生命网络中的位置。下一次,当我们听到关于基因的“奇闻轶事”时,不妨多一份审慎,多一份求知欲,去探寻它背后真正的科学逻辑。
难题共解引导行动自觉
“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是走好群众路线的目标所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面临各种发展难题,在解决问题上有所倡导、有所启发,进而聚民力、促众行,是党报贯彻群众路线的有效路径。
难题共解的前提是通过多渠道、深调研,明晰“难”之所在,进而协调多元主体集思广益,实现共同思考、共同参与、共同行动。“读者点题”专栏聚焦群众关切,综合记者采访思考、全国两会代表委员建议、政府监管实践等维度,在探求解题路径的过程中传递新发展理念,深化党的创新理论的社会认知,引导群众提振发展信心、增强行动合力。例如,围绕中国市场与外国资本的相对关系、电商经济下的实体商业转型、生成式人工智能演进中的人机共生等伴随着新形势、新技术出现的新情况,以及事关经济改革、民主政治、民生福祉、科技创新等各领域的新问题,专栏以契合群众立场、贴合群众诉求的回应,传递了“互利共赢”“和合共生”“科技向善”等价值理念,引导群众将党的正确主张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转化为投身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
2025年2月5日, “读者点题·共同关注”栏目在人民日报头版开栏,刊发报道《实现合理增长,这个“合理”有啥深意?》。
探索清新文风,表达增强群众贴近度
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三大作风之一。新闻文风建设是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坚持人民立场的集中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作风问题核心是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要转作风改文风,俯下身、沉下心,察实情、说实话、动真情,努力推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
以贴近群众的表达收获群众的认可、赢得群众的尊重,是党报走好全媒体时代群众路线的关键。“读者点题”栏目以话语的调适作为改进文风的关键,突出人民主体地位、提升文本可读性,不兜圈子、不绕弯子,以听得懂、传得快的群众话语、复合话语有效拉近了党报与群众之间的距离。
注重政策话语与群众话语的结合
政策话语立足宏观、着眼长远,具有一定的抽象度和概括性,适用于行政系统。全媒体语境下,党报的读者不局限于党员干部,还包括更为广泛的普通群众。党报如果过多地搬用政策话语,难免会影响群众对政策、理念的理解度和接受度,造成政策与群众间的隔阂,弱化传播效果。
“读者点题”专栏将通俗易懂、贴近生活的群众话语与政策话语相融合,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以具体数据印证政策成效。“国产大飞机C919累计承运旅客突破100万人次,新能源汽车年产量首超1000万辆,快递年业务量突破1700亿件,中欧班列累计开行超10万列”“全国60岁及以上网民网络购物使用率已近70%”等翔实数据,直观展示了新发展理念引领下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气象,极富说服力。另一方面,以生活化表达赋予政策传播以人情味。诸如“还别说”“有朋友开玩笑”“咱先探探店”“咋办理”等接地气的群众话语,营造轻松愉悦的氛围,提升了政策理念在群众中的温度,有利于获得更广泛群众的理解和支持。
注重单品类话语向复合话语的转化
传统党报话语体系中,不同新闻体裁的话语各具特色:展现发展的新闻报道以描述性话语为主,表达观点的新闻评论以论辩性话语为主,阐发政策的解读文章以说明性话语为主,反映生活的副刊文章以抒情性话语为主。全媒体时代,党报加强编读往来,也要善于突破不同新闻体裁的话语边界,以复合话语将“事、理、情”融合一体,从而提升政策传递的亲和力、价值引领的感染力。
复合话语兼具信息性、观点性和情感性,往往善于运用故事化、经验化话语,搭建共在情境,引发共情共鸣,于潜移默化间传递权威信息,输出观点价值。例如,《这个“2.5亿”意味着什么?》中,记者以2.5亿用户一员的身份讲述自身拥抱人工智能的个体故事,以可感可知的经验话语阐明了“中国式现代化,科技打头阵”的核心要义;《代表委员的建议能被采纳吗?》《人大立法,基层的声音能被听到吗?》中,记者以数据作为描述性话语,辅以设问、比喻等修辞,营造“类交流”的语境,生动阐释了参政议政的严肃议题。复合话语的运用大大增强了党报的传播效能,激发了群众参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主动性和创造力。
推进系统协同,传播拓展群众连接度
保障民生福祉需要党和政府、主流媒体、社会团体等多系统的协同推进。党报作为其中的关键一环,大大强化着各系统间信息流动的速度和向度,扩大着信息覆盖人群,提升着民生问题解决效率,在一定程度上聚合起现代治理的多方力量。
以内部协同联动扩大触达人群
在媒介系统内部,中央媒体和地方媒体、党报党刊与商业传播平台的协同联动有助于吸引不同年龄、职业、社群的群众共同参与,实现更大范围的信息触达。一方面,央地媒体联动转载拓展着“读者点题”专栏的覆盖面。除澎湃新闻、北青网、新加坡联合早报等海内外知名媒体转载外,“读者点题”专栏的相关内容还被不少定位于青年群体、企业界人士等垂直类微信公众号转发,推动了议题精准触达相关利益人群。另一方面,央地媒体通过形式转换拓展着“读者点题”专栏的影响力。例如,有关参政议政、基层民主、外资布局等文章被转化为短视频,二次创作又推动内容在更大范围进行二次传播,有力地促进了专栏内容传播的量质双升。
以外部协同沟通实现多元共治
媒介系统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其他社会系统互促共生、动态关联。媒介系统以内容生产为纽带,形成媒介系统与政治系统等社会其他系统的联动效应,共同加大改善民生的力度,提升社会治理效能。2025年全国两会前后,“读者点题”专栏围绕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预付式消费陷阱监管等与民生息息相关的议题展开讨论,为全国两会代表委员携民意、传民声营造了良好舆论氛围,也促进了政府部门、行业协会、企业等多系统同向协同,有利于形成高效、开放、包容的社会治理新格局。
从“铅与火”时代的“读者来信”,到“数与智”时代的“读者点题”,党报倾听群众声音、解答群众疑问的实践随时代发展不断革新,但党报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以人民为中心的初心始终未改。做好新时代的群众工作,党报要持续将群众路线内化为价值导向,外化为方法路径:既要心中有群众,从政治高度深刻认识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重要性;又要身入群众中,了解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在向群众诚心学习、虚心求教的过程中不断“增强看问题的眼力、谋事情的脑力、察民情的听力、走基层的脚力” 。当前,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为变乱交织的世界注入稳定性与确定性,越来越多国家的民众期待感知中国、倾听中国、读懂中国。未来,党报可以以更加开放的心态面向海外,以更加开阔的视野延展“编读往来”边界,择取他国民众之于全球发展、全球治理的困惑予以正面回应,讲好中国发展故事、传递中国发展理念,拓展文明交流互鉴新样态,为世界了解中国、读懂中国打开新窗口。
(作者李舒系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黄馨茹系中共山东省委党校(山东行政学院)、复旦大学联合培养博士后)
链接:
《人民日报》是常为新的
陈良飞
“读者点题·共同关注”栏目的稿件,直面问题,与读者一起感受中国经济宏观数据和微观主体之间的“温差”。该栏目的推出,是人民日报深入践行新时代群众路线的新举措。从标题来看,就很有特色,每期都以一个“提问式标题”开头,抛出一个问题,吸引读者注意力,激发其阅读兴趣。
“上观新闻”很早就敏锐关注到了人民日报这一新举措,在“上官河”栏目刊发题为《问题尖锐,回答坦率!人民日报头版推出新栏目,已发5篇,标题全部带“?”》的文章,系统梳理了这一新举措。文章称,所有稿件均刊发在头版的黄金版位,每篇稿件均带“?”,这与通常头版文章的标题处理风格明显不同;所有问题均来自读者,由人民日报记者作答;不回避问题,大胆直接,非常犀利,直白有力;回答问题非常坦率,循循善诱,譬喻得当,行文轻松。
一些网友也在人民日报客户端留言,为新栏目点赞。网友纷纷说:开设“读者点题·共同关注”栏目真的很好,让人民日报更接地气,这样的解惑通俗易懂,人民日报是常为新的。
(本文节选自2025年2月17日澎湃新闻客户端)
人民日报改文风, “开门办报”成时尚
陈 湘
人民日报在头版醒目位置创新性开设“读者点题·共同关注”栏目,呈现以下三个亮点:
第一,网上听民生,回应读者关切。该栏目每期均以人民日报网络端读者留言中的思考或疑惑为来源,围绕读者的切身感受、身边问题来撰写文章内容,实实在在地回应读者关切。
第二,文风亲民易懂,表达生动有趣。该栏目在解答相关问题时,语言通俗易懂、逻辑流畅清晰、行文鲜活有趣,老百姓看得懂、记得住、有共鸣。
第三,文体形式新颖,促进读者互动。该栏目营造真实的“答问氛围”,令人耳目一新,让读者仿佛置身于一场生动的交流对话中,增强读者的代入感和参与感。
开门办报,是党的新闻工作的优良传统,也是党的群众路线在新闻工作中的重要体现。在媒体深度融合发展、信息传播技术日新月异的语境下,开门办报的传统不仅需要被继承,更需要与时俱进,与新技术、新传播格局相融合。“读者点题·共同关注”栏目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把内容供给与读者需求有机结合,贴近群众、服务群众。为新时代主流媒体如何更好地践行群众路线提供了有益借鉴。
(本文节选自2025年2月25日传媒茶话会)
原文刊发于《新闻战线》2025年5月(上)。
图片来源:人民网记者 魏京生
摄
快乐风男青旅视频合集,精彩瞬间全记录,带你体验青春与旅行的快乐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6349



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权威资讯
报道全球 传播中国
关注人民网,传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