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相关部门公布权威通报,拔萝卜又叫黄降91悬疑反转背后隐藏的真相
当地时间2025-10-19
表面风波:一场突如其来的“萝卜危机”
今年初夏,一则关于某地萝卜检测出疑似有害物质“黄降91”的消息突然在社交媒体发酵。视频中,农户们看着成批滞销的萝卜愁容满面,配文耸动:“这种萝卜你敢吃吗?”、“多年种植户揭秘行业内幕”。话题#拔萝卜又叫黄降91#迅速登上热搜,阅读量破亿。
消费者慌了。菜市场里,原本热销的白萝卜突然无人问津;生鲜平台上,萝卜类商品评分骤降;家庭主妇们互相转发“避雷指南”,甚至有人开始怀疑一切根茎类蔬菜的安全性。舆情持续沸腾,要求监管部门“给个说法”的呼声越来越高。
整起事件存在诸多疑点:所谓的“黄降91”究竟是什么?为什么只有模糊的短视频爆料,却没有具体的检测报告?为什么所有“受害者农户”都拒绝接受正规媒体采访?
转折出现在一周后。农业监管部门联合网信办发布了首份通报,确认“近期所谓萝卜含‘黄降91’事件经抽样检测,未发现相关食品安全问题”。通报还指出,初步监测发现该话题背后存在人为操纵痕迹——一批账号在同一时间段使用相同话术推送内容,且多个爆料账号曾参与过往商业诽谤炒作。
真相开始浮出水面。原来,“黄降91”根本不是一个真实的化学物质名称,而是有人故意编造出来的伪概念。进一步追踪发现,这些视频中“滞销的萝卜”甚至并非来自同一产地,而是从不同地区拍摄的库存视频拼凑而成。
是谁在推动这场闹剧?动机又是什么?调查人员顺着网络账号的蛛丝马迹,发现这些炒作账号与某些境外网络黑产平台存在关联。更令人震惊的是,在同一时期,国内某大型生鲜电商平台正遭遇有组织的恶意刷差评和虚假举报,而萝卜,只是他们选择的其中一个“切入点”。
事情到这里并未结束。第二份通报披露,所谓“黄降91”的说法,最早竟源自一个名为“果蔬暗语库”的加密文档——该文档在一些小众论坛被出售,里面罗列了数百条编造的“食品安全黑话”,专门用于制造恐慌、操纵舆论、甚至勒索企业。
一场看似单纯的食品安全焦虑,实则是经过精密设计的网络攻击。而普通消费者,在不知不觉中成了别人手中的棋子。
深层揭秘:藏在“果蔬暗语”背后的黑色产业链
随着调查深入,一个更庞大的黑色产业链浮出水面。“黄降91”并非独立事件,而是代号式网络黑产操作的一环。办案人员发现,有一批组织专门利用食品安全这一公众敏感话题,通过编造术语、拼接视频、操纵热搜等方式,实现其多重非法目的。
其一,商业抹黑。某些竞争对手或职业黑手通过散播谣言,打压同类商品或品牌,从而牟取不正当市场优势。例如在“拔萝卜事件”中,幕后推手曾向多家生鲜企业发送“付费删帖”勒索邮件。
其二,舆论操控。境外势力利用食品安全这一民生痛点制造社会对立、削弱公信力。部分账号已被核实与已知虚假信息机构存在资金往来。
其三,流量变现。制造恐慌→吸引眼球→直播卖货,已成为一套成熟套路。此次事件中有多个营销号在炒作话题后迅速转向推销“自家认证安全萝卜”或所谓“有机蔬菜”。
为什么是萝卜?办案人员解释:萝卜单价低、易囤货、消费频次高,容易引发广泛共鸣且操作成本低。选择“91”这一数字也非偶然——它常被用在赌球或非法交易中代指“就要”或“交易”,是黑话常用数字码。
最新通报中,警方已查封3个相关黑产平台,抓获犯罪嫌疑人17名,初步核实涉案金额超600万元。更令人触目惊心的是,在查获的“黑话库”中,除“黄降91”外,还有“蓝渗02”“绿蚀33”等200多个完全虚构的化学物质名称,预备用于攻击其他农产品乃至日用消费品。
这场“萝卜风波”看似荒唐,却折射出当代信息战的新形态:利用民生焦虑+编造专业术语+短视频传播,即可轻易掀起一场全民恐慌。而真正需要警惕的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可能在不经意间成为虚假信息的传播节点——因为关心健康、因为善意提醒、因为“宁可信其有”。
通报最后提醒公众:勿轻信未经核实的“曝料”,勿传播来源不明的视频,购买商品请认准正规渠道。食品安全固然重要,但理性判断和信任权威,同样是我们在这个时代必不可少的自我保护。
或许,下一颗被“黑”的可能是白菜、是苹果、是鸡蛋……但有了这次的经验,我们希望更多人能学会看清:盘根错节的信息背后,哪些是真实的关切,哪些又是精心设置的陷阱。
bbbbb揭秘银行薪酬:24家银行上半年人均月薪超3万元,高管降薪成趋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