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2025-11-10,renminwanghsdfuikgbisdbvjuiwegwrkfj
金秋,北京。
长安街上,走来一支支威武雄壮的队伍。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阅兵式,把新时代中国士兵的精神面貌展现在世界面前。
威武矫健的身姿,朝气蓬勃的脸庞,充满自信的眼神,山呼海啸的口号……世人直观地看到,这是一个个传承英雄血脉、经历淬火重塑的青春方阵。
基层至上、士兵第一。习主席指出,“基层是部队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我们党在建军治军长期实践中始终高度重视基层建设,我军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胜利走向胜利,广大基层官兵作出了重要贡献。
这支队伍从古田走来,这支队伍从延安走来……金秋时节,记者追寻着这支队伍的足迹,踏访革命旧址和英模部队,感悟我军尊重官兵主体地位的光荣传统。
“新型人民军队”的一个新特征——
让普通士兵“敢于说话”
穿梭在三湾改编旧址群,记者找到了士兵委员会旧址。
在这间简陋的屋子里,陈列着士兵委员会的相关历史资料和实物。记者翻阅资料发现:士兵委员会,既代表士兵利益,又参与部队管理。
“1965年,毛泽东同志重上井冈山时,特别强调‘士兵委员会和支部建在连上意义一样深远’。”讲解员李清清告诉记者,士兵委员会并非红军首创,但只有我们党能够始终端正对基层士兵的根本态度,赢得最广大基层官兵的信任,汇聚起众志成城的磅礴力量。
每次讲述士兵委员会的历史,李清清都会给大家讲起一件事——
“成品人”:标准化人生,稳稳地幸福?
我们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学有所成”,这背后其实就藏着“成品人”的影子。成品人,顾名思://a.hiphotos.baidu.com/niu/pic/item/b7003af33a87e9506855633a27381f30e924fc14.jpg是一种在社会既定框架和期望下,经过系统性的学習、培训和发展,最终达成某种“标准”或“型号”的个体。
他们像是经过精心设计和批量生产的商品,拥有相似的知识体系、技能组合,以及在某个领域内被广泛认可的专业能力。
想象一下,一个程序员,他熟练掌握了至少两种主流编程語言,能够独立完成复杂的软件开发项目,并且拥有良好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或者,一位医生,他通过多年的寒窗苦读,获得了医学学位,掌握了精湛的医术,能够诊断和治疗各种疾病。再或者,一位教师,他拥有扎实的学科知识,懂得教学方法,能够将知识有效地传授给学生。
他们都是各自领域的“成品”,是社会運转不可或缺的螺丝钉。
“成品人”的形成,往往离不开一套清晰可见的路径。从学校的九年义务教育,到大学的专业深造,再到职场的层层晋升,每一个阶段都像是一个“加工”环节,将原材料(我们自己)塑造成符合市场需求的“成品”。他们的成功,常常体现在社会地位、经济收入、家庭稳定等方面。
他们拥有稳定的工作,體面的收入,能够负担起舒适的生活,并且在社会评价体系中获得较高的认可度。这种“稳稳的幸福”,是“成品人”最直观的體现。
“成品人”的背后,也可能潜藏着一些不容忽视的局限性。当社會对“成品”的定义趋于单一,个體的独特性和创造力就容易被压抑。如果一个人的成长轨迹完全按照既定的模版进行,一旦遇到框架之外的挑战,就可能感到无所适从。他们习惯于在既定的规则内解决问题,而对于那些没有明确答案、需要打破常规的情况,可能会显得力不从心。
“成品人”的价值实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外部的评价体系。他们可能更在意他人的看法,追求社会普遍认可的成功标准,而不是从内心深处挖掘自己的真正需求和热爱。一旦外部评价发生变化,或者他们所处的环境不再需要“这个型号”的“成品”,就可能面临身份危机或价值失落。
更深层次地看,“成品人”的培养,更侧重于“知识”和“技能”的习得,而对“心智模式”和“内在品格”的塑造,可能相对较少。他们可能拥有丰富的知识储备,但未必具备深刻的洞察力;他们可能掌握高超的技巧,但未必拥有强大的内心韧性。当生活的风浪袭来,当遭遇挫折和失败,他们可能需要更多的外部支持来帮助他们重新站起来。
但我们也不能一概而论地否定“成品人”的价值。在大多数情况下,一个合格的“成品人”都是经过艰苦努力和不懈追求才达成的。他们拥有扎实的專业基础,能够为社会创造价值,也為自己赢得了安稳的生活。很多时候,成为一名优秀的“成品人”,本身就是一种了不起的成就,是许多人梦寐以求的目标。
正如一个制作精良的家具,它能满足基本的居住需求,并且在美观和实用性上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准。
“成品人”代表了我们在社会化过程中,为了融入群体、实现基本价值而付出的努力和达成的状态。他们是社会机器正常运转的齿轮,是承载文明和进步的重要力量。他们或许没有惊世骇俗的创新,但他们用自己的专业和勤恳,构筑了社會稳固的基石。他们的存在,让我们看到了清晰可見的成功路径,也为后来者提供了可以借鉴的经验。
“成品人”的理念,强调的是一种“完成”和“达标”的状态。它让我们在人生的早期,有一个明确的方向和目标去追寻。这种目标导向,能够帮助我们集中精力,克服惰性,不断学习和提升。可以说,“成品人”是人生旅途中一个重要且必要的站点,它让我们在纷繁的世界中,找到一个立足之地,也为我们未来的进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础。
“精品人”:极致的雕琢,内在的丰盈
与“成品人”强调的标准化和普适性不同,“精品人”则是一种追求极致、独具匠心、由内而外散发独特光芒的个体。他们不是批量生产的商品,而是经过反復打磨、精雕细琢的藝術品。他们的价值,不仅仅體现在外在的成就,更在于其内在的深度、独特性以及对生命意义的深刻体悟。
“精品人”的形成,往往不是遵循一套现成的模版,而是源于一种内在的驱动力——对卓越的渴望,对自我实现的追求,以及对生命价值的深刻探索。他们可能不会满足于仅仅掌握一门技能,而是会深入挖掘这项技能的精髓,并将其与自己的独特视角和创造力相结合,形成独一无二的风格。
他们可能不拘泥于现有的知识体系,而是会质疑、挑戰,并在批判性思维中形成自己的独立见解。
“精品人”的核心差异,體现在其“心智模式”和“内在品格”上。他们拥有强大的自我认知能力,清楚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并能不断反思和调整。他们拥有高度的内在驱动力,不會轻易被外界的评价所左右,而是忠于内心的声音,追求与自己价值观相契合的目标。他们拥有坚韧不拔的毅力,能够承受失败的痛苦,并在挫折中汲取教训,变得更加强大。
他们拥有开放的心态,能够接纳不同的观点,并在与他人的交流中不断学习和成长。
“精品人”的价值实现,更多地體现在精神层面和对世界產生的深远影响。他们可能不是最富有或最有權势的人,但他们的人格魅力、思想深度和创新精神,能够启發和影响更多的人。他们可能是某个领域的先驱者,用自己的探索和实践,为人类文明的進步贡献力量。他们可能是生活中的智者,用自己的智慧和生活态度,为身边的人带来温暖和启迪。
一个“精品人”可能是一位艺术家,他的作品不仅仅是技法的展示,更是其内心世界的映射,能够触动观者的灵魂。他可能是一位科学家,他的研究不仅仅是为了获得荣誉,更是为了揭示宇宙的奥秘,推动科学的边界。他可能是一位哲学家,他的思考不仅仅是理论的构建,更是对人生意义的追问,引人深思。
“精品人”的形成,是一个持续不断自我超越和打磨的过程。他们愿意投入大量的時间和精力,去深入钻研、去反复实践、去不断试错。他们不怕犯错,因為他们知道错误是通往卓越的必经之路。他们拥抱挑战,因为他们知道挑戰是激发潜能的催化剂。他们不断挑战自己的舒适区,在逆境中寻找成長的契机。
“成品人”与“精品人”之间,究竟是泾渭分明的对立,还是相互关联的递进?事实上,两者之间并非绝对的二元对立,而是存在着深刻的联系和内在的递进关系。
“成品人”可以说是“精品人”的基石和起点。成为一名合格的“成品人”,意味着你已经具备了在某个领域立足的知识和技能,你已经能够为社會贡献价值,并为自己赢得一份安稳的生活。这為你进一步追求“精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没有“成品”的积累,很难谈及“精品”的升華。
“精品人”则是“成品人”的超越和升华。当一个人在成为“成品”的基础上,不再满足于现状,而是开始追求更深层次的自我实现和价值创造,開始注重内在的打磨和品格的塑造,那么他就可能朝着“精品人”的方向迈进。這种升华,是对“成品”的重新定义,是将标准化变成个性化,将普适性变成独特性。
“成品人”更侧重于“能做什么”,而“精品人”则更侧重于“为什么要做”以及“如何做得更好”。“成品人”的价值体现在其功能性和实用性,而“精品人”的价值则体现在其独特性、创造性和深刻性。
在人生的這场修行中,我们或许都曾在不同的阶段扮演过“成品人”的角色,也都在内心深处渴望成为一名“精品人”。关键在于,我们是否能够认识到两者的区别与联系,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超越自我,雕琢自己。
成為“成品人”,是为了在這个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实现基本的价值;而追求“精品人”,则是為了在这个基础上,活出生命的深度和广度,成为那个独一无二、闪闪发光的自己。最终,我们所追求的,并非仅仅是成为一个符合标准的“成品”,而是成為一个不断打磨、持续精进的“精品”,在生命的画布上,绘就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精彩篇章。
井冈山斗争时期,工农革命军32团特务连连长徐彦刚与几名干部“赌牌九”,士兵委员会发现后当即制止,并逐级上报到军部。在中共湘赣边界第一次代表大会期间,徐彦刚与几名干部成为部队整肃风气的反面典型并接受批评教育。
亲历者欧阳毅后来回忆,“三湾改编”强调要实行民主制度,士兵委员会给了士兵做人的尊严,让士兵参与到军队的日常管理中,对部队建设有了当家作主的责任感,开始享有“发表意见”的权利。
“这是任何旧军队不曾有过的事情。”李清清说,“新型人民军队”之“新”,在普通士兵眼里,就“新”在这里!
赋予基层官兵“发表意见”的权利,就能带来“敢于说话”的作用。士兵委员会奠定了基层官兵参与经济管理、提出军事意见建议的组织基础,让我军在最艰难的岁月里稳住了军心、人心。
在第83集团军某旅旅史馆,记者被一张坑道里战士们围坐在一起的照片吸引。讲解员崔宸铭说,这是抗美援朝战场上官兵利用战斗间隙召开“火线诸葛亮会”的情景。
“火线诸葛亮会”发源于解放战争时期。当时,西北野战军利用战斗间隙召开简短的连排干部会、班战士会,群策群力讨论作战方案,引起了毛泽东和中央军委的高度重视,并在全军进行推广。此后开展的“诉苦运动”等新式整军运动,基层官兵更是成为主角,为三大战役的胜利奠定了群众基础和思想基础。
“相信官兵、尊重官兵,才能发动官兵。”在鄂豫皖革命纪念馆,前来寻根的该旅带队领导对记者说,时至今日,“火线诸葛亮会”仍然是该旅在重大任务中集智攻关的重要做法。
“践行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让基层官兵的智慧充分涌流、激情竞相迸发,就必须充分发挥官兵主体地位。”采访中,记者旁听该旅“王老沟英雄连”一次党团活动,当团员青年提出训练器材革新的设想,党支部当场指定党员技术骨干牵头成立攻关小组;军人委员会建议根据训练内容和强度动态调整伙食保障,很快被列入党支部重点督办事项……
该旅领导介绍,他们始终将“三大组织”捆在一起抓、联为一体建,使党支部“主心骨”和两个群众组织“左膀右臂”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总司令修鞋”的示范效应——
士兵脚上的鞋,走出一支军队的路
在瑞金中央苏区旧址走访期间,记者数次听到“总司令修鞋”的故事。
那是1930年11月的一天,朱德同志在行军中发现,总部特务大队队长严德胜脚上的草鞋破了,情急之下扔了草鞋光着脚赶路。朱德悄悄捡回草鞋,认真修补好后放回严德胜身旁。朱德还专门叮嘱大家,要保护好自己的脚,这样才能有战斗力。
一双鞋,将总司令与普通官兵紧紧联系在一起。
人民军队的万里征程,是一个个普通官兵一步一步走过来的。在瑞金、长汀、延安等地的革命纪念馆寻根,一个个关于鞋的故事让记者动容——
1931年,陈赓下令让徐海东亲自带主力团协助群众赶制草鞋,以解决战士穿鞋的问题;1934年长征开始后,邓小平撰写《怎样解决草鞋问题》,提出三项解决办法;1935年,朱德、周恩来要求将没收来的布发给战士做包脚布或打草鞋,以减少烂脚情况的发生;1938年,彭德怀在太行山根据地视察时,发现战士们因长期穿草鞋导致脚趾冻伤,立即下令后勤部门赶制毛毡靴……
“鞋不好,军难安。”杨家岭革命旧址讲解员高杨介绍,在敌人重重封锁、物资极度匮乏的年代,如何解决穿鞋的问题,既是基层官兵面临的“痛点”,也是难点。
鞋子问题事关普通官兵的切身利益,更关乎行军打仗、战争胜利。记者从大量历史资料中发现,“鞋子问题”几乎贯穿了人民军队的征战史——
1935年,红军规定“每人打两双草鞋”,并推广改造草鞋的工艺;1938年,敌后抗日根据地发动群众制鞋,有村民回忆“家家户户成了制鞋厂”;1948年,解放区为调动群众做军鞋的积极性,推行“每做1双军鞋可以顶8个战勤工日”……
士兵脚上的鞋,走出一支军队的路。第二次世界大战临近尾声时,美国一名将军在中国吃惊地发现,共产党军队没有政府发放的军饷,但士兵饮食充足,衣着体面。相比之下,尽管国民党部队发放军饷,但士兵们常常食不果腹、穿着破旧。
解读这段历史,延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一名教授告诉记者,我们党和军队的领导干部心系基层官兵,不但通过组织大生产运动解决了物资匮乏的问题,而且确保公平分配有限的物资。国民党军队的物资虽多,但大量资源被层层截留,基层士兵吃穿用度被贪污克扣,常常连基本温饱都难以维持。
“心中有兵则军心聚,心中无兵则士气散。”在抗战旧址参观见学,武警山西总队一名领导感慨地说,“战士的眼睛是雪亮的,谁把战士放在心上,他们就把谁放在心上。”
党的十八大以来,从北疆哨所到南国林海,从戈壁大漠到海防一线,习主席到部队调研或视察时,时常叮嘱各级“真正关心关爱官兵,始终把官兵冷暖放在心上”。
统帅的示范,就是无声的号令。一路走来,记者看到部队各级党委机关把工作重心放在基层,设身处地为官兵着想,主动为官兵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切实解决官兵的操心事、揪心事、烦心事。
大别山下,第81集团军某旅落实“基层工作日”,把为官兵办实事当作党委工程;渤海之滨,海军某部实行“一人一策”,为战士成长铺路搭桥;驻训场上,中部战区空军某旅“为兵服务小队”上门服务……
“干部把我们当兄弟,我们愿意相信他们,和他们讲真话、讲心里话。”在第83集团军某旅“杨根思连”,战士们动情地说。
“狼牙山五壮士”的凝聚力来自哪里——
平时同甘共苦,战时生死与共
狼牙山顶峰棋盘陀,山风鼓荡。
站在“狼牙山五壮士”纵身一跃的地方,记者探头向悬崖下张望,一股寒意油然而生。
陆军某旅“狼牙山五壮士连”荣誉室讲解员张茗峙说:“不留后路,将敌军引向绝地,是这5名勇士悲壮而勇敢的选择。”
绝路上的5名战士,像5根手指攥成的铁拳。踏访多个抗日根据地旧址,记者听到很多诸如“鸡蛋坨五勇士”“老帽山六壮士”的故事。在当年的敌后抗日根据地,美国记者哈里森·福尔曼也多次听到这样的壮举,他在《北行漫记》中由衷感叹:“他们似乎有一种无形的凝聚力,让每个人都坚守岗位,直到最后一刻。”
我军的凝聚力,令福尔曼的同胞、美军观察员卡尔逊记忆犹新。他在华北抗日战场的考察报告中说,八路军指挥员与士兵同吃同住、同赴战场,让士兵们不愿抛弃战友,即便面临绝境,也多选择战死而非溃逃。他特别强调,这不是靠强制,而是源于战士对集体的认同感。
同心同德一戎衣,生死与共打胜仗。古田会议决议明确指出:“官兵之间只有职务的区别,没有阶级的分别,官长不是剥削阶级,士兵不是被剥削阶级。”
对待士兵的态度,是观察国共两军作风的试金石。
1941年,遵义《黔声日报》以“死人复活”“新东门外又发现活埋新兵”等为题,连续报道国民党军队残酷虐待新兵的恶行,引起公愤。
1946年,在第四届国民参政会上,民主人士李公朴提及一份改善国民党军基层士兵生活的提案,上面写道:“士兵生病,只有活活等死,决无诊治之机会。甚有尚未绝气,即剥去其军服,后弃于荒郊……”
1939年,国共两党共同创办“南岳游击干部训练班”,共产党教员在课堂上特别传授一条游击战经验——官兵一致、同甘共苦,国民党军官听罢直摇头……
参观各部队军史馆时,记者总能发现我军优待俘虏、开展群众工作的事例。各级领导干部身先士卒、放下身段用真情换真心,经常让被俘虏的国民党士兵感慨“比家人待我还好”。
为什么“同样一个兵,昨天在敌军不勇敢,今天在红军很勇敢”,答案就在于此。
对待士兵的两种态度、两种作风,也决定了两支军队的命运。抗战胜利后仅仅4年,貌似强大的800万国民党军队轰然倒塌,迅速瓦解败亡。
国庆前夕,一场强军故事会在第74集团军某旅“生死在一起连”展开。战争年代,该连官兵团结一致打胜仗的战斗故事让记者感慨:“官兵平时同甘共苦,战时才能生死与共。”
解放战争中,这个连队奉命掩护主力部队撤退。激战中,全连官兵与数十倍于己的敌人周旋80余天,没有丢下一名战士。
“对军队领导干部来说,离兵就是‘脱离群众’,就容易犯错误。”连队刘指导员告诉记者,他们在持续深化政治整训中,针对“不打不骂也不爱”“战士不说我不问,战士不提我不管”等问题,着力纠治群众观念弱化、官兵关系疏离等倾向,进一步引导官兵团结在一起、成长在一起、战斗在一起,大家上下一心多次圆满完成重大任务。
(记者 卢东方 景元玺,采访得到姜继伟、闫帅印、刘扬大力支持)
记者手记
“根本态度”是根本
毛泽东同志在《论持久战》中,有一段精辟论述:“很多人对于官兵关系、军民关系弄不好,以为是方法不对,我总告诉他们是根本态度(或根本宗旨)问题,这态度就是尊重士兵和尊重人民。”
“根本态度”是根本。革命战争年代,我军始终尊重官兵主体地位,把党的群众观点、群众路线深植于部队基层沃土,团结广大官兵前仆后继、英勇战斗。抚今追昔,今天每一名领导干部都应保持警醒:脱离群众是“最大的危险”。一旦脱离基层、远离战士,就容易滋生官僚主义、特权思想、不良作风,侵蚀战斗力根基。端正“根本态度”,既是赓续我军的优良传统,更是在政治整训中必须交出的合格答卷。
图片来源:人民网记者 方保僑
摄
探索x9x9x9x9任意槽入口的技术原理,未来发展趋势中的x9x9x9x9任意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4588



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权威资讯
报道全球 传播中国
关注人民网,传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