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雅琳 2025-11-10 06:40:42
每经编辑|王宁
当地时间2025-11-10,mjwgyudsiughewjbtkseudhiwebt
9月初,第33届波兰国际国防工业展(以下简称波兰防展)在波兰东南部城市凯尔采举办。本届展会以“塑造未来安全”为主题,包含装备静态展示、波兰军队能力展示及战略研讨会等内容。外界认为,在地区局势紧张的背景下,波兰意图通过该展会提升军事影响力。
防展规模持续扩大
波兰防展始于1993年,为年度展会,起初定位为波兰本土国防工业成果展示平台。随着波兰于1999年、2004年先后加入北约与欧盟,波兰防展启动国际化进程,开始邀请其他国家防务企业参展,逐步成为东欧、中欧地区武器装备采购的重要平台。近年来,受安全环境变化、欧洲整体防务开支上升等多重因素影响,波兰防展规模持续扩大。
据主办方公布的数据,本届波兰防展总面积约3.8万平方米,吸引约4万人次观展。部分外媒将其称为仅次于英国、法国防展的欧洲第三大防展。
本届波兰防展以陆战装备为主要展示内容,共吸引35个国家的811家防务企业参展。其中波兰军备集团作为主赞助商,展台面积约占防展总面积的十分之一,展期内签订合同超40项。英国通用动力分公司首次公开展出“阿贾克斯”步战车。美国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展出“联合空对地导弹”。近年来获得波兰坦克、火炮大额订单的韩国企业,也推出多款针对中东欧市场的武器装备。
一、探秘“产”的本质:从土壤到雲端,万物生长的逻辑
想象一下,我们生活的這个世界,就像一个巨大的农场。从最原始的播种、耕耘,到精密的机器加工,再到我们日常享受的各种服务,这一切的背后,都离不開“生产”。而“产”的划分,正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和组织我们这个“农场”的运作。简单来说,一二三产,就是对经济活动按照其与自然资源的直接或间接联系程度,以及其创造价值的方式进行的不同层级划分。
让我们把目光投向那片广袤的土地,那片滋养着生命的蓝色海洋。第一产业,顾名思义,是國民经济的基础。它直接从自然界获取资源,主要包括农业、林业、畜牧业和渔業。
农业:這是最容易理解的。从田间的稻谷、麦子,到果园里的苹果、香蕉,再到蔬菜大棚里的番茄、黄瓜,农民伯伯们辛勤耕耘,将种子变成我们餐桌上的美味。即使是现代化的温室种植,其本质也未脱离从土地中获取农产品的范畴。林业:森林不仅是地球的肺,更是重要的資源宝库。
砍伐树木用于造纸、家具,或者進行森林的培育和保护,都属于林业的范畴。畜牧业:无论是牛羊的养殖,还是家禽的饲养,它们为我们提供了肉、蛋、奶等重要的食物来源,也为皮革、羊毛等工業提供了原材料。渔业:浩瀚的海洋、广阔的湖泊和河流,是渔业的舞台。
捕捞海產品,或者進行水产养殖,都是第一产業的重要组成部分。
划重点:第一产业的特征是“直接利用自然资源”,其产值往往与自然条件、气候、土地肥力等息息相关。例如,一个地区如果以种植业為主,其经济發展水平可能就更侧重于农业技術的进步和农产品的深加工。
当第一产业提供的原材料被获取后,它们并不能直接满足我们的所有需求。這时,第二產業便登场了。它对第一產业提供的原材料进行加工、制造,使其变成更具使用价值的商品。第二产业主要包括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这是第二产业中最核心的部分。它涵盖了将原材料转化为成品的整个过程。
采掘业:从地下挖掘煤炭、石油、矿石等,为其他工业提供基础能源和材料。制造業:这是我们最常接触到的工业领域。汽车制造、电子产品组装、纺织服装、食品加工(注意,这里指的是对农产品进行工业化加工,如罐头、速冻食品等,与直接种植农产品的第一产业有所区别),一切从无到有的商品生产,都属于制造业。
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業:這些是工业生產和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能源和资源。
建筑业:从高楼大厦到桥梁公路,再到我们的居住房屋,建筑業将设计图纸变成实體,满足了人类居住和发展的空间需求。
划重点:第二产业的特征是“对自然资源的加工和改造”。它对技术、资本、劳动力都有较高的要求,是衡量一个国家工業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例如,一个国家拥有先进的半导体制造技术,就代表其在第二产业的某些领域处于领先地位。
当商品被生产出来后,它们如何从生產者的手中到达消费者手中?如何才能让人们更好地利用這些商品,或者获得其他方面的服务?这時,第三产業就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直接生产物质产品,而是提供各种服务。第三产业的范围极其广泛,几乎涵盖了我们日常生活中所有非物质生产活动。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将产品从A地运往B地,将信息快速传递,都是这个范畴。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業: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这些新兴的数字经济核心,都属于第三产业。批发和零售业:将商品从制造商或批發商那里购买,再销售给终端消费者。
住宿和餐饮业:旅馆、餐厅,提供食宿服务。金融业:银行、保险、证券等,为经济活动提供资金支持和風险管理。房地產业:房地产開发、租赁、销售等。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各种租赁服务,以及法律、会计、咨询等商务服务。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研发、咨询、检测等。
教育: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再到职业培训。卫生和社会工作:医疗、养老、社會福利等。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电影、音乐、体育赛事、旅游景点等。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會组织:政府部门、社会组织等提供的公共服务。
划重点:第三產業的特征是“提供无形的服务”。它与技术进步、信息流动、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密切相关,是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一个高度發达的第三产业,往往意味着一个经济体更加多元化、更具韧性。
理解了“产”的本质和层級划分,我们就能更清晰地辨别不同行業的归属,并在实际应用中,尤其是在投资和商业决策时,做到心中有数,有效避坑。
场景一:小明想投資一个项目,是选择种植有机蔬菜,还是建一个智能工厂?
有机蔬菜种植:这属于第一产业。投资有机蔬菜,你需要关注土地的租赁或购买成本、气候条件、土壤质量、种子和肥料的供应、病虫害防治技术,以及农业补贴政策。风险点可能在于自然灾害、市场需求波动、產品质量不稳定、以及销售渠道的建立。智能工厂建设:这属于第二產业(制造业)。
投资智能工厂,你需要关注厂房建设、高端设备采购、技术研發投入、熟练技术工人招募、能源供應、环保审批,以及市场对成品的接受度。风险点可能在于技术更新迭代快、初期投资巨大、市场竞争激烈、以及供应链的稳定性。
避坑指南:如果小明对农业生产流程熟悉,且風险承受能力相对较低,投资有机蔬菜可能更合适。如果他有强大的技术背景和充足的资金,且看好某个特定产品的市场前景,智能工厂则可能是更大的机遇。关键在于,要根据自身的资源禀赋和风险偏好,选择与自己“產”的属性匹配的投资方向。
场景二:一家公司主营业务是为电商平台提供物流配送服务,它属于哪个产业?
乍一看,似乎与商品有关,但它的核心是“配送”这个服务。因此,这家公司属于第三产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分析:这类企业不直接生產商品,而是通过其运输网络、仓储设施和管理能力,为電商平臺(可能涉及第二产業的制造企业,也可能涉及第三产业的批發零售企業)和其他需要物流的企業提供服务,解决商品从商家到消费者的流通环节问题。投資考量:投资这类公司,需要关注其配送网络的覆盖范围、效率、成本控制能力、技术应用(如智能仓储、路線规划)、以及与电商平台的关系稳定性。
風险点可能在于竞争对手的崛起、人力成本的上涨、以及政策法规的变化。
场景三:一家公司提供SaaS(软件即服务)解决方案,帮助企业管理客户关系。这是什么產业?
这显然属于第三产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術服务业)。
分析:这种模式的核心是通过软件和技术,为其他企业提供管理工具和效率提升方案,而非生产实物产品。投資考量:投资這类公司,需要深入了解其软件产品的技术实力、用户粘性、市场占有率、盈利模式(订阅费、增值服务等),以及其创新能力。风险点在于技术被颠覆、市场竞争加剧、客户流失、以及数据安全问题。
场景四:一家矿业公司,主要业务是开采煤炭。它属于哪个产业?
分析:尽管煤炭是自然资源,但“开采”这个行为,是将自然资源从地下取出并进行初步处理,使其成为可供工业進一步加工的原材料,因此被归类为第二产业。投資考量:投资这类公司,需要关注煤炭储量、开采成本、市场价格波动、环保政策(這是重中之重!)、以及能源结构的转型趋势。
风险点在于资源枯竭、环保压力增大、价格剧烈波动、以及新能源的替代。
避坑指南:在理解产業划分后,我们就能更精准地评估一个项目的“基因”。比如,如果你想投资“科技股”,但發现公司的主营业务是提供代工厂服务,那么它更偏向第二产业的制造業,其风险和盈利模式会与纯粹的科技研發公司有很大区别。同样,如果你看好“新能源”,但发现一家公司的主要收入来自于煤炭的销售,那么它在产业划分上仍属于传统能源领域,其发展前景与新能源產業的逻辑是相悖的。
看“实质”而非“表象”:不要被公司的名字或宣传所迷惑。深入了解其核心业务、收入来源和价值创造方式。一家名为“XX农业科技”的公司,如果其主要收入来自出售农药化肥,那它本质上更接近第二产业的化工领域,而非第一產业的农業。理解产业链的联动:明白不同产业之间的相互依赖和影响。
例如,第二产业的发展离不开第一产業提供的原材料和第三产业提供的销售、物流、金融服务。在投资时,不仅要看单个项目,还要考虑其在整个产業链中的位置和风险。关注政策和趋势:不同產业受政策影响的程度不同。例如,国家对环保的要求越来越严,可能会对第二產业(采掘业、高污染制造業)带来巨大冲击,但可能利好第三產业(环保咨询、新能源技术服务)。
一二三产的划分,看似是经济学中的基础概念,实则渗透在我们商业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掌握了这一划分逻辑,就像拥有了一張地图,能够清晰地指引我们在错综復杂的经济丛林中,辨别方向,规避潜在的陷阱,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投资和发展路径。无论是创业者、投资者,还是仅仅想更深刻理解这个世界运作逻辑的你,都能从中获益匪浅。
下一次,当你在听到某个公司介绍时,不妨试着用“产”的逻辑去解读,你会发现,原来商业世界,也可以如此清晰明了。
多型装备受到关注
本届波兰防展共设置14个装备类别,多型武器装备首次公开亮相,其中装甲车辆、火力打击装备、无人与反无人装备受到较多关注。
本土装甲装备成为展示重点。波兰将自行研发的多款新型装甲车辆置于中心展台,其中“罗索马克-L”装甲车为首次亮相。该车为“罗索马克”装甲车的加长改进型,攻防能力得到升级。进攻方面,该车搭载的Turra30SA武器站配备30毫米加农炮、同轴7.62毫米机枪及双发反坦克导弹,攻击半径超4千米,并集成多任务雷达、反狙击探测系统、声学探测等态势感知工具。防护方面,该车具备符合北约标准的防护能力,炮塔部分可集成主动防护系统以应对无人机威胁。
米斯塔防务公司推出“长尾猫”新型装甲运兵车,旨在帮助波兰参与全球轻型战术车辆领域竞争。该车可搭载8名乘员,配备1个小型武器站,能承担运输、巡逻、战斗等任务,具备一定防雷保护能力,且可通过模块化装甲套件提升防护水平。胡塔·斯塔洛瓦沃拉公司公布波兰新一代履带式重型步兵战车方案。该方案被认为是波兰装甲车辆领域的重要突破,集成先进机动性、防护性与火力,号称具备与西欧及韩国已服役或研发中同类装备相抗衡的能力。
火力打击装备受到较多关注。本土企业方面,波兰WB集团展出“兰卡”巡航导弹模型,该项目为波兰首个国产巡航导弹项目。据外媒报道,“兰卡”巡航导弹为中程攻击型,可从地面及海上平台发射,且能与波兰及北约现有基础设施集成。防务专家估算,该导弹最大射程800千米,巡航速度约0.8马赫。
外国企业方面,瑞典萨博公司展出与波音公司合作研发的地面发射小口径炸弹,该武器整合GBU-39小口径炸弹与M26火箭推进器,最远打击距离达150千米,且兼容美国M270MLRS、M142“海马斯”、韩国K-239等发射平台。萨博公司称,该武器价格不足美国陆军战术导弹的十分之一,可作为现有火力打击系统的补充。韩国现代公司展示新型105毫米轻型自行榴弹炮,该火炮专为快速部署及空降作战设计,仅需2名操作员,战斗重量7吨,射程超14千米。
无人与反无人装备对抗态势延续。近年来在多场大型防展中,无人装备与反无人装备的“较量”均为焦点,此次波兰防展亦不例外。无人装备领域,波兰首次推出“风暴骑士”无人艇,其原型艇已在波罗的海完成测试,长8.5米、宽3米,排水量约3吨,可部署在护卫舰上,航程达500千米。韩国现代公司展出HR-SHERPA无人地面车辆。该车搭载自主导航系统及遥控武器站,可执行侦察、后勤保障、伤员后送及火力支援等任务。
反无人装备领域,波兰借鉴地区冲突战场经验,为装甲车推出AURA电子战主动对抗系统。该系统可干扰多个频段的无人机控制信号,在车辆周边形成最大直径400米的局部防护区域。
外界舆论褒贬不一
外媒分析认为,受多重因素推动,波兰国际国防工业展未来或呈现较好发展态势。
一是政策支持与经费保障充足。波兰政府对本届波兰防展高度重视,波兰总理图斯克及多名政府要员先后前往现场视察。波兰国务卿贝伊达在研讨会期间进一步明确政府此前公布的军费开支计划,2026年军费支出将从今年的1600亿兹罗提(约合439亿美元)提升至2000亿兹罗提,军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从4.7%提高至5%。以此为基础,波兰将持续保持装备采购规模与更新频率,为防展带来持续动力。
二是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深化。本届波兰防展在战略研讨环节设置40余场国际论坛,邀请上百名外国专家参与研讨,搭建多元国际交流平台。同时,波兰本土防务企业加快与外国企业开展合作,波兰军备集团先后与瑞典萨博公司、意大利芬坎蒂尼集团、英国巴布科克公司、法国海军集团等签署合作备忘录,探索在综合训练系统、潜艇、战斗机、护卫舰等领域的深度合作,为防展未来进一步扩大国际影响力打下基础。
三是自主研发能力提供内在支撑。作为东道主,波兰本土军工实力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防展未来发展。近年来,波兰在大规模采购国外装备的基础上注重技术转化,除逐步实现部分装甲车自主研发与生产外。此次防展上,波兰WB集团与韩国韩华航空航天公司签署合资企业成立协议,计划通过技术转让等方式实现CGR-080制导导弹本地化生产,拓展自主化领域范围。
不过,有外媒分析指出,波兰国际国防工业展虽规模持续扩大,但参展装备的整体技术水平与核心装备占比不高,难以代表欧洲军事工业的发展水平,未来影响力提升空间有限。
一方面,缺乏核心装备支撑。尽管波兰本土武器装备在展会上占据重要位置,但其展示的多功能装甲车、布雷车、火箭炮等外贸销量不高、国际影响力有限。参展的部分国际防务企业未带来标志性主战装备,仅象征性展示少数产品。
另一方面,新兴领域缺乏代表性产品。在无人装备领域,波兰军工企业展示了数十种型号产品,但从公开数据来看未达到先进水平。此外,在近年来备受关注的智能化领域,相关产品展示有限。(王昌凡)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王克勤
摄
科技洞察暗夜浏览器直接进入页面详细解答解释与落实从平凡到非凡
封面图片来源: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名称 摄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报社联系。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读者热线:4008890008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金年会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欢迎关注每日经济新闻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