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课繁殖拿班花举例子植物繁殖的趣味教学
当地时间2025-10-19
当班花“开花结果”:一场寓教于乐的生物课开场
新学期第一节生物课,李老师抱着两盆绿植走进教室,一盆是含苞待放的月季,另一盆是结着小果的草莓。学生们正窃窃私语时,她突然笑着问:“如果我们班的小雅是‘班花’,那她属于植物的哪个繁殖阶段?”全班顿时哄堂大笑,小雅脸红着低头,而所有人的注意力瞬间被牢牢抓住。
李老师没有直接翻开课本,而是用投影展示了一朵花的解剖图,并让小雅上台“客串”雌蕊角色。“假设小雅是花的子房,她的‘追求者们’是花粉,”她眨眨眼,“那么植物界的‘爱情故事’怎么发生?”学生们一边笑一边举手:有人喊“需要蜜蜂当媒人”,有人调侃“风一吹就异地恋了”。
课堂在轻松的氛围中切入传粉、受精等核心概念。
为了加深理解,李老师设计了一个游戏:每组用纸片制作“花粉”和“胚珠”,模拟异花传粉过程。学生们跑来跑去“送花粉”,甚至有人故意把纸片撒错组,惹得全班大笑。而在欢乐中,他们记住了自花传粉与异花传粉的区别,甚至自发讨论起“近亲结婚”的生物学弊端。
这节课的高潮是果实形成环节。李老师拿出草莓,指着上面的小点说:“这些‘小黑籽’才是真正的果实,而我们吃的红色部分只是花托膨大形成的——就像小雅今天戴的发卡,只是装饰,不是本体!”学生们恍然大悟,原来日常认知中有这么多生物学误区。下课铃响时,还有人围着老师问:“所以香蕉的种子退化到哪儿去了?”
从“班花”到“丰收”:繁殖策略中的生存智慧
第二节课,李老师端来一盘水果拼盘:苹果、葡萄、芒果,甚至还有一颗蒲公英绒球。她首先提问:“如果小雅是蒲公英,她的‘追求者’会用什么策略让后代遍布全校?”学生们脑洞大开:有人说“长得可爱让风带飞”,有人喊“粘在同学校服上蹭顺风车”。哄笑中,李老师顺势引出风媒、动物媒等传播方式,并让学生比较哪种效率最高。
接着,她分组开展“种子旅行大赛”:用棉花模拟蒲公英绒球,用钩针纸片模拟苍耳,看哪组能让“种子”飞得更远或粘得更牢。学生们鼓着腮帮子吹气,或把纸片往毛衣上甩,教室瞬间变成欢乐的竞技场。通过实践,他们理解了植物如何通过形态适配环境,甚至有人感叹:“原来蒲公英是个漂流爱好者,苍耳是个心机挂件!”
最后环节聚焦无性繁殖。李老师剪下月季枝条插进花盆,调侃道:“如果小雅能像月季一样‘克隆’自己,我们班就有双倍可爱了。”她让学生用土豆块和薄荷茎动手扦插,观察芽点如何萌发新株。一周后,当学生看到自己养的盆栽冒出绿芽,纷纷拍照发朋友圈:“我学会了植物分身术!”
两堂课结束时,李老师总结道:“植物的繁殖不是枯燥的术语,而是生存的智慧、自然的浪漫。”小雅悄悄送她一束自己扦插成功的薄荷,笑着说:“老师,我现在觉得当‘班花’不如当‘班草’——草类繁殖方式更多样呢!”这场以班花为引的教学,不仅让知识落地生根,更埋下了探索生命的种子。
九·幺.9.1两年半傅成玉:对社会和经济发展起到核心推动力量的是企业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