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网络热潮中的“哈昂哈昂”动图现象-从独特文化到时事新闻...1
当地时间2025-10-19
一、从娱乐符号到文化现象:“哈昂哈昂”的崛起与扩散
“哈昂哈昂”动图的起源或许平凡——它可能出自某部动画的夸张表情,或是某位网红直播时的意外“破防”瞬间。但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动态图像,却在短时间内席卷社交媒体,成为无数人聊天框里的高频回复。它的魔力究竟在哪里?
这种动图的成功离不开其高度的情绪适配性。无论是表达无奈、嘲讽、兴奋还是荒诞,“哈昂哈昂”总能以夸张的视觉冲击力精准传递情绪,甚至超越文字表达的局限性。例如,当朋友发来一个令人哭笑不得的消息时,回一句“哈哈哈”显得单薄,而甩出一个“哈昂哈昂”动图,却能瞬间拉满戏谑氛围。
这种“一切尽在不言中”的沟通效率,正是当代快节奏社交中最受欢迎的“语言捷径”。
它的传播具有典型的迷因(Meme)特征——通过模仿、改编和再创作不断裂变。用户们不仅原样使用,还为其配上文字、剪辑进短视频、甚至嫁接进热门影视片段。这种共创行为让“哈昂哈昂”不再只是一个表情,而是演变成一种可塑性极强的文化素材。比如,有人用它调侃工作中的“摆烂时刻”,有人用它反讽社会热点事件,还有人将其与古典名画拼接,制造出荒诞的艺术效果。
更重要的是,“哈昂哈昂”的流行反映了年轻一代的审美倾向:反严肃、重玩梗、乐于用自嘲消解压力。在高度内卷的社会环境中,这种略带魔性和无厘头的表达成了情绪宣泄的出口。它不像传统正能量内容那样刻意强调“努力”或“成功”,而是坦然接受生活的荒诞性,并用幽默与之和解。
这种态度恰好契合了Z世代的集体心理,从而加速了其文化认同的形成。
二、破圈与渗透:当“哈昂哈昂”闯入时事新闻场域
如果“哈昂哈昂”只是停留在娱乐层面,或许它最终会像许多网络热梗一样逐渐过气。但有趣的是,它开始悄无声息地侵入更严肃的领域——时事新闻的传播场景中。
最初是一些小众媒体尝试用“哈昂哈昂”动图作为新闻配图,例如在报道某位政客矛盾发言时,附上一个翻白眼版本的动图;或在描述股市剧烈波动时,配上一张“哈昂哈昂”崩溃脸。这种操作瞬间削弱了新闻的沉重感,吸引了原本对硬新闻无感的年轻受众。渐渐地,甚至部分主流媒体在社交媒体账号上也开始了类似尝试,用动图+短评的方式降低阅读门槛,提升传播效率。
这种现象背后是传播逻辑的变革:传统的新闻解读需要读者具备一定认知成本,而视觉化、情绪化的符号却能直接触发共鸣。尤其在对复杂社会事件的评论中,“哈昂哈昂”动图成了一种“态度标识”——它不提供深度分析,却鲜明地表达了戏谑、质疑或无奈的情绪立场。例如,在某国际争端新闻下,网友可能不发长篇大论,而是扔出一张“哈昂哈昂”摇头动图,暗示“荒唐到无话可说”。
但争议也随之而来。批评者认为,这种娱乐化表达消解了新闻的严肃性,让公众习惯于浅层情绪反应而非理性思考。另一方面,支持者则反驳:动图只是一种传播工具,关键在于如何使用。如果它能吸引更多人关注新闻本身,并为公众提供一种低门槛的参与方式,何尝不是一种进步?
从文化符号到新闻媒介的跨越,标志着“哈昂哈昂”已不再是小众圈子的玩具,而成为了公共话语中的一部分。它的未来或许会随着热点更替逐渐淡出,但其代表的“视觉化、情绪化、互动化”传播模式,却可能长久地改变我们消费信息的方式。
47417大但人文艺术医疗器械概念股再度拉升 利德曼、麦澜德涨超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