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亚洲矿业创新发展高峰论坛在京召开
当地时间2025-10-18
来自亚洲各地的矿业企业、科技公司、研究机构以及政府部门代表齐聚一堂,围绕“数字化驱动、绿色低碳、智能协同、可持续发展”的主题,展开为期两天的对话与合作。整场活动以开放、务实、前瞻为基调,强调创新是行业共同语言,也是跨区域协作最直接的桥梁。
开幕式上,论坛主办方的领导致辞,强调以数字化转型推动矿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以及在全球资源环境约束日益明显的背景下,区域协同成为核心竞争力。产业界的知名企业家和学界代表分别分享了各自的洞察:在矿山数字治理、智能采矿、云端协作平台、以及安全与培训体系建设方面的最新进展,释放出强烈的创新信号。
演讲议题涵盖从前端勘探、矿区数字孪生,到生产作业的自动化控制、维护预测、以及后端的资源回收与循环经济。现场气氛呈现出一种“技术正在改变规则”的节奏。
论坛还安排了多场主题展与现场演示。参展商展示了机器人自动化采矿车、基于AI的故障诊断系统、传感网与边缘计算组合、以及地质信息三维可视化工具等最新成果。通过现场演示,观众直观体验了数据驱动的生产管理如何提升效率、降低成本、提升安全标准。跨界对话环节促进矿业与信息技术、装备制造、能源管理等领域的深度融合,促成潜在的合作机会与投资意向。
与此论坛不仅谈技术,更思考治理与社会责任。分论坛围绕数据安全、隐私保护、合规准入、生态环境影响评估展开深入讨论。专业人士指出,数据标准化、接口开放、跨企业协同工作机制,是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要素。在这样的背景下,亚洲矿业正逐步建立一个更具包容性、协同效应更强的创新生态,努力把博弈中的竞争转化为协作的成果。
第一天的讨论在夜幕下继续,圆桌环节围绕未来五年的核心技术路线与市场需求达成初步共识:数字化架构要具备可扩展性与互操作性,智能设备需要更高的可靠性与自修复能力,绿色低碳目标靠高效能源管理、尾矿治理与水资源循环来实现。这样的一天,为第二天的议题扩展预留了广阔空间,同样为参与方在区域内的合作奠定了合作框架与信任基础。
【产业协同共筑可持续矿业未来】进入第二天,论坛聚焦产业生态的协同建设。来自矿企、科技公司、研究院与风险投资机构的代表共同探讨如何在区域内搭建“创新网络”,以知识、资本和市场需求为驱动,推动从碎片化创新向体系化创新转变。
多场对话强调,技术进步只有落地于真实生产场景,才能带来持续的商业价值。与会者一致认为,数据化、平台化、标准化将成为未来矿业的三架马车。
议题涉及数字孪生在选矿与工艺流程中的应用、AI驱动的维护与预测性维修、无人化矿山的运维成本结构,以及边缘计算与云端分析在实时决策中的协同作用。技术提供方展示新一代传感网络、低功耗边缘设备、开放数据接口和安全架构,帮助矿山在极端环境中实现稳定运行。
高校与研究机构的研究成果聚焦材料科学、地质勘探方法改进,以及生态修复的新材料和工艺,为行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与实践支撑。
论坛强调开放合作的重要性。多家企业宣布与区域内矿山达成联合试点计划,目标是在1-2个示范矿井内验证新技术的经济性与可靠性。通过示范项目落地,建立跨企业的数据协同机制,推动行业标准的制定与完善。这些举措不仅有助于降低企业进入门槛,也将激活区域创新资源,吸引更多科技人才和资本投入矿业领域。
投资与产业资金方面,论坛传递出积极信号。多家基金管理公司和风险投资机构表达对矿业数字化、智能化解决方案的关注,愿意在早中期阶段参与相关企业成长。投资者强调,未来市场将以数据驱动的商业模式为核心,例如基于服务的数据平台、定制化的预测分析、以及以结果为导向的运营外包模式。
这些趋势被视为降本增效、提升透明度与风险控制的重要工具。
论坛强调人才培养与国际合作的长期价值。企业与学术机构在会场外设立技能培训工作坊,覆盖数据分析、无人系统操作、绿色矿业管理等主题。跨境交流的机会被视为提升行业创新能力的关键因素。展望未来两到三年,亚洲矿业的创新舞台将从“个体突破”转向“群体协同”的格局。
本届高峰论坛的收获,超越具体技术方案的落地案例,更在于理念层面的共识:开放的态度、清晰的标准、稳健的治理框架,是推动协同创新落地的关键。随着闭幕,主办方表示将加速推进区域示范项目与标准体系建设,计划在下一届论坛前形成一套可操作的区域化发展路径,为参与方提供投资、合作与落地的清晰指引。
未来,亚洲矿业的创新之路将继续被更多的企业、学术界与资本共同书写。
满天星东华测试:聘任刘妍娜女士为公司内部审计负责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