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岗妈妈城中村出租屋生活实录,记录奋斗点滴,展现坚韧母爱,温暖...
当地时间2025-10-18
城中村的小窗台,承载大梦想
早晨五点四十分,闹钟还没响,李梅已经轻手轻脚地从拼接的木板床上起身。出租屋只有十平米,女儿小雨还在熟睡,蜷缩的身子占了大半张床。她推开吱呀作响的铁窗,城中村的天空刚泛起鱼肚白,楼下早点摊的油烟味混着潮湿的空气飘进来——这是深圳白石洲再普通不过的一天。
四年前,李梅从纺织厂下岗,带着刚上小学的女儿从老家来到这座城市。丈夫因病早逝,她只剩下手中攥得发皱的三千块钱和一颗不肯认命的心。城中村的出租屋月租六百,没有电梯,卫生间是楼层共用,厨房是走廊尽头搭出的一角。但她总笑着说:“有屋顶遮雨,有张床睡觉,还能给小雨煮碗热面,够了。
”
为了省钱,李梅一天打三份工:清晨去菜市场帮人摆摊,下午到电子厂做零件组装,晚上则接一些缝补零活。她的手因为长期泡水和摩擦变得粗糙开裂,但每天晚上给小雨检查作业时,她总会小心地把手藏在袖子里。“妈妈的手很暖和呀”,六岁的小雨曾天真地说过这句话,李梅笑着揉揉她的头,转身时眼角却泛了泪光。
出租屋的窗台是小雨最喜欢的地方。李梅在那里摆了几盆捡来的绿萝和吊兰,破旧的搪瓷盆被小雨用彩笔涂成了彩虹色。她们一起在窗台晒腊肉、晾衣服,也一起看楼下穿梭的外卖骑手和刚下班疲惫的年轻人。“妈妈,那些哥哥姐姐为什么总是跑那么快?”小雨问。李梅想了想说:“因为他们也在努力让生活变得更好呀。
”
日子像城中村交错缠绕的电线,看似混乱却自有其秩序。李梅学会了用最少的钱做最有营养的菜,一把青菜一颗蛋,也能变出小花样;小雨则学会了把旧作业本的反面当草稿纸,把同学送的小贴纸仔细贴在墙壁裂缝上。“我们的家会越来越好看的”,这是母女俩最常互相打气的话。
裂缝里的光,是母亲用爱点燃的
城中村的夜晚来得格外早。狭窄的巷子七点后就渐渐安静,只剩零星小吃摊的灯光和远处地铁驶过的轰鸣。李梅在这时开始她第三份工作——缝补邻居送来的衣服。小雨在矮桌边写作业,头顶是一只晃晃悠悠的节能灯泡,那是李梅用废电线自己接的。
“妈妈,数学题好难。”小雨嘟着嘴抱怨。李梅放下手中的针线,凑过去看那题目——三年级数学已经让她力不从心。但她没有说“我不会”,而是拿出手机查解题方法,自己先弄懂再一遍遍讲给女儿听。她总说:“妈妈文化不高,但愿意陪你一起学。”
生活清贫,但李梅从不允许女儿失去感受美好的能力。周末她们会去免费的公园看花,捡回落下的花瓣夹在书里;下雨时,两人挤在窗边听雨声,猜下一辆电动车驶过水坑会溅起多高的水花。李梅用废布头给小雨的娃娃做衣服,把工厂剩下的彩线编成手链。这些细微的仪式感,成了出租屋里最明亮的装饰。
去年冬天,小雨突发高烧。李梅背着她跑了两公里到社区医院,雨水和汗水湿透了她的外套。护士看到她们狼狈的样子,默默垫付了部分药费。那晚,李梅握着女儿滚烫的手,第一次感到恐惧。但第二天清早,小雨退烧后说的第一句话是:“妈妈,我梦见我们家有扇大窗户,有阳光照进来。
”
如今小雨已经四年级,成绩名列前茅。李梅换了一份稳定的保洁工作,虽然依然忙碌,但终于能在周末陪女儿去图书馆。她们还是住在那个十平米的出租屋,但小雨用奖状贴满了半面墙,李梅则用存下的钱买了一个小书架。
“妈,我以后要赚大钱,给你买带电梯的房子!”小雨写着作业突然抬头说。李梅笑了,眼角挤出细细的皱纹。她没有告诉女儿,自己最大的愿望其实从未改变——不是离开城中村,而是让女儿无论将来走到哪里,都记得她们曾在这个小屋里如何勇敢地生活过。
夜深了,城中村渐渐沉睡。只有一扇小窗还亮着暖光,那是一个母亲在缝补明天要穿的衣服,也是一个孩子梦想开始的地方。
观看雷电微力:未来公司将继续秉持自主创新战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