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胞胎一起上阵被轮流欺负视频曝光,引发全网热议,关注校园霸凌...
当地时间2025-10-18
镜头下的残酷:当欺凌成为“日常游戏”
一段手机拍摄的短视频像野火般在社交媒体蔓延——画面中,一对穿着校服的双胞胎女孩被几个同学围在墙角,轮流推搡、抢夺书包,甚至被泼洒饮料。拍摄者的嬉笑声与姐妹俩颤抖的沉默形成刺对比。视频标签带着“#校园日常”“#双胞胎挑战”等戏谑字眼,却在24小时内引爆了超过10万条愤怒评论。
网友@教育守望者留言:“这不是玩笑,是赤裸裸的暴力!欺负一个人已是罪恶,轮流针对双胞胎更是加倍残忍!”心理学博士李明霞在转发时指出:“双胞胎通常有更强的情感纽带,同步受虐可能导致叠加性创伤,甚至引发彼此归咎的心理阴影。”
事实上,这并非孤例。据2023年《中国校园霸凌现状白皮书》显示,近40%的中小学生曾遭遇霸凌,而多人协同欺凌的比例较五年前上升了17%。更令人忧心的是,加害者逐渐呈现“表演化”倾向——通过录制视频获取关注,将暴力行为扭曲为娱乐产物。
事发学校次日发布声明,承认视频内容属实并已启动调查。但家长群的讨论却暴露更深层矛盾:“我家孩子说她们姐妹‘太乖了才被盯上’”“为什么老师总等到网上曝光才行动?”……
从愤怒到行动:如何打破霸凌循环链?
事件发酵第三天,双胞胎姐妹的父亲在接受采访时红着眼眶说:“她们现在不敢一起去洗手间,妹妹每晚做噩梦喊着‘别轮流欺负我们’。”这种创伤可能需要数年专业干预才能缓解。而比起事后补救,更关键的是构建“预防-发现-干预”的三重防护网。
预防层面:上海市心理学会建议推行“同伴守护者计划”,通过训练学生识别霸凌信号并建立匿名上报渠道。日本部分学校引入“欺凌模拟课”,让学生角色互换体验被孤立感,有效减少30%的暴力事件。
技术赋能:湖南某中学试点AI声纹分析系统,当检测到辱骂性语言或异常喧哗时自动预警。家长则可通过“校园安全APP”实时查看孩子情绪波动数据(如心率异常、长时间滞留卫生间等)。
但最终破局关键仍在人性唤醒。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陈炜强调:“惩罚加害者只是治标,需通过生命教育课程让学生理解——欺凌不是强者游戏,而是懦夫行为。”正如网友#星辰之泪在话题下的呼吁:“下次举起手机时,请选择记录正义而非围观伤害。”
视频终会淡出热搜,但若由此推动反霸凌立法完善(如明确视频传播者的连带责任)、建立全国性心理援助基金,那双胞胎姐妹的眼泪便不止是伤痛,更是改变的星火。
9.1制作传媒新茶饮企业上半年冷热不均:蜜雪赚了26.9亿,奈雪仍处关店调整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