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信,家用摄像头被盗拍400部高质量视频事件已介入调查相关...
当地时间2025-10-18
事件回顾:智能家居何以成为“隐形监视器”?
近日,一则“家用摄像头被盗拍400部高质量视频”的消息迅速引爆网络。据信,涉事摄像头多为普通家庭常用的智能监控设备,部分型号甚至来自市场主流品牌。事件曝光后,警方与技术团队已介入调查,初步推断黑客通过漏洞破解账户权限,远程操控摄像头并持续窃取视频内容。
这些被窃取的视频时长从几分钟到数小时不等,覆盖家庭客厅、卧室甚至婴儿房等私密场景。受害者分布在全国多个城市,多数人直到事件曝光后才意识到自己早已身处“裸奔”状态。更令人不安的是,部分视频已被非法上传至境外暗网平台标价出售,甚至被用于勒索受害者。
为何家用摄像头会成为黑客眼中的“香饽饽”?一方面,近年来智能家居设备快速普及,但用户安全意识并未同步提升。许多人直接使用默认账号密码,或设置过于简单的登录凭证(如“admin/123456”),为黑客提供了可乘之机。另一方面,部分厂商为降低成本,在设备加密、固件更新等方面存在技术短板,甚至留有未公开的后门漏洞。
值得注意的是,此类攻击并非孤立事件。2022年某安全团队曾披露,全球有超过百万台物联网设备存在弱口令风险,其中家用摄像头占比高达37%。黑客只需通过简单的扫描工具,就能批量入侵这些设备,实现“无差别攻击”。
防护指南:如何为你的家庭隐私筑起“数字高墙”?
面对层出不穷的黑客手段,普通用户该如何有效防范?强化账户安全是根本措施。建议立即修改摄像头默认账号密码,并采用“字母+数字+符号”的高强度组合。启用双重验证(2FA)功能也能大幅提升账户安全性,即使密码泄露,黑客仍无法直接登录。
定期更新设备固件至关重要。厂商通常会通过升级修补已知漏洞,但许多用户忽略更新提示,导致设备长期处于“裸奔”状态。建议开启自动更新功能,或至少每季度手动检查一次固件版本。
网络环境隔离也能有效降低风险。将摄像头、智能音箱等IoT设备连接到独立的访客网络,避免与手机、电脑等存有敏感信息的设备共用一个局域网。黑客即便入侵摄像头,也难以进一步渗透至其他终端。
对于已发生的隐私泄露,用户可通过法律途径维权。根据《网络安全法》与《个人信息保护法》,非法获取、出售公民个人信息最高可判处七年有期徒刑。若发现自身权益受损,应立即保存证据并向公安机关报案。
技术的进步不应以牺牲隐私为代价。厂商需承担起社会责任,加强设备安全性设计;用户也需提高警惕,主动掌握防护知识。唯有双方共同努力,才能让智能家居真正成为“守护者”而非“监视者”。
最好看的2019从地方金融推手到券商掌门,顾伟如何让国联民生“1+1>2”更彻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