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暴力 法国将在中学播放电视剧《青春期》-“走出去”导航网
当地时间2025-10-18
破局之路:法国为何选择用电视剧对抗网络暴力?
在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网络暴力已成为青少年成长过程中无法回避的阴影。据统计,超过三分之一的青少年曾遭遇过网络欺凌,其中许多人因心理压力而陷入焦虑、抑郁甚至自我否定的困境。面对这一严峻挑战,各国教育系统纷纷寻求破解之道,而法国近期的一项举措格外引人注目:在全国中学播放电视剧《青春期》(Adolescence),试图通过艺术与叙事的力量,唤醒社会对网络暴力的关注,并引导青少年建立健康的价值观与行为模式。
这部由法国教育部联合电视台制作的剧集,以多线叙事的方式聚焦几名中学生在虚拟与现实世界中的挣扎。剧中角色涉及网络诽谤、隐私泄露、群体排斥等典型问题,情节真实而富有冲击力。选择以剧集而非传统讲座或教科书的形式进行教育,体现了法国教育理念的转变——他们认识到,对青少年而言,情感共鸣往往比道德说教更有效。
这一决策背后是法国社会对网络暴力问题日益增长的焦虑。近年来,法国青少年自杀事件中,多名受害者被证实曾遭受长期网络欺凌,舆论压力迫使教育部门采取更果断的行动。单纯的技术监管与法律惩处效果有限:封锁账号或处罚施暴者虽能治标,却难以根植尊重与同理心。
而《青春期》则试图从源头上干预——通过剧情让青少年“代入”受害者与施暴者的视角,反思自身行为可能造成的伤害。
剧中一个典型场景是,主角之一丽莎因一张被恶意篡改的照片在社交网络上病毒式传播,而陷入孤立与自我怀疑。她的挣扎、父母的无力与朋友的背叛被细腻刻画,许多观众反馈“仿佛看到了自己或身边人的影子”。这种强烈的代入感,正是法国教育者希望达到的效果:让学生通过艺术媒介,感性而非理性地理解网络暴力的破坏性。
这部剧还突破了传统校园教育的局限。它不仅在课堂上播放,还配套推出线上讨论平台与教师指导手册,鼓励学生与家长共同观看并开展对话。许多学校借此举办了“反网络暴力主题周”,通过辩论、角色扮演等活动深化学习效果。这种“沉浸式教育”尝试,将应对网络暴力的责任从学校扩展至家庭与社会,形成多元共治的格局。
值得一提的是,法国此举并非孤立案例。北欧国家早已将媒体素养教育纳入必修课,英国部分学校也尝试用虚拟现实技术模拟网络暴力场景以唤起共情。但法国以主流电视剧为载体进行大规模推广,仍属首创。其成功与否,或将影响更多国家教育政策的走向。
启示与思考:中国能从法国经验中学到什么?
法国的尝试虽处于起步阶段,却已引发全球教育界的关注。对于同样面临网络暴力困扰的中国社会,这一案例提供了哪些启示?它提醒我们:青少年教育需要“软化”手段。传统的训导式教育在数字化时代逐渐失效,年轻人更倾向于在故事、影像与互动中寻找答案。中国近年推出的《守护青城》等网络安全宣传片虽有一定效果,但多数仍停留在“警示”层面,缺乏情感深度与艺术感染力。
若能借鉴法国经验,制作更贴近本土青少年生活的剧集或短片,或可打破说教与实效之间的隔阂。
应对网络暴力需超越“堵”的思维,转向“疏”的策略。许多中国学校惯于通过监控软件封锁不良信息或处罚违规学生,但这往往只能解决表面问题。法国通过《青春期》试图实现的,是让青少年自发认识到“为什么不应伤害他人”。这种基于同理心的教育,或许比任何技术或规则都更持久。
中国教育者可考虑在德育课、心理辅导或社团活动中引入叙事性内容,让学生通过讨论与反思内化价值观。
另一方面,家庭教育的角色在此议题上不可或缺。《青春期》在法国推广时特别强调“亲子共观”,因为许多网络暴力行为源于家庭沟通的缺失或误导。中国家庭普遍重视学业成绩,但对子女的情感状态与网络行为往往关注不足。若能有更多本土化作品帮助家长理解网络世界的复杂性,并提供对话“脚手架”,或许能减少许多悲剧的发生。
当然,中法社会文化差异也不容忽视。法国教育更注重个体表达与批判性思维,而中国则更强调集体意识与权威引导。直接照搬剧集模式可能水土不服,但核心思路——以艺术为媒介,以共情为目标——值得借鉴。中国拥有丰富的影视资源与新媒体平台,若能联合教育部门、创作者与心理学家开发适合国情的内容,或许能走出一条更具特色的道路。
值得注意的是,任何单一措施都无法彻底解决网络暴力问题。法国的实验仍需时间检验,但其勇于创新的态度值得赞赏。应对网络暴力,终究需要法律、技术、教育与文化的多元协作。而教育的力量在于,它能在年轻人心中种下一颗种子:让他们学会在虚拟世界中保持善良,在屏幕背后依然选择尊重。
或许正如《青春期》中一名教师所言:“我们无法阻止风暴,但可以教会他们如何建造避风港。”
流眼泪翻白眼图片Joby航空业绩不及预期遭分析师降级 股价被指高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