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年会

首页

妈妈外婆齐上阵,母语传承的重要性

当地时间2025-10-18

一、方言,是刻在血脉里的故乡记忆

“囡囡,食饭未?”外婆用熟悉的闽南语招呼我时,我仿佛瞬间被拉回童年的夏日午后。那时,老房子的木门吱呀作响,蝉鸣如潮,而外婆的方言像是温柔的背景音,编织着我最初的世界认知。

妈妈总说,她小时候最怕外婆用方言训人,“一句话里藏了三种情绪,骂人都像在唱歌”。但如今,她却成了最坚定的方言传承者。每到周末,她会拉着外婆录下那些渐渐被遗忘的俗语和童谣:“落雨微微,抱囡看天时”“月娘光光照地堂”……一句句,一段段,手机内存被乡音填满。

为什么如此执着?妈妈的理由朴素却深刻:“你外婆今年八十了,有些话只有她还能原汁原味地说出来。若我不记下,你这一代可能再也听不到‘蟳仔爬沙’这样的比喻了。”

方言不仅是沟通工具,更是一个族群的历史活档案。它保存着地域特有的生活方式、自然观察与哲学思考。比如闽南语中“趁钱”(赚钱)与“趁食”(谋生)的微妙区别,暗含了对物质与生存的差异化理解;粤语中“水为财”的谐音文化,折射出南方商业文明的智慧。这些细腻的表达,在普通话中难以找到完全对应的词汇。

数据显示,全球每两周至少有一种语言消失。城市化与教育统一化让许多孩子对方言感到陌生甚至排斥。一位朋友曾苦笑:“我儿子觉得奶奶说话‘土’,宁愿用翻译软件跟她交流。”这种隔阂背后,实则是文化根脉的悄然断裂。

外婆常念叨:“语断,族魂散。”或许有些夸张,但并非全无道理。语言学家萨丕尔曾说:“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它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若一代人失去母语,便如同失去打开家族记忆的钥匙——那些藏在音调里的悲喜、节奏中的幽默、词汇间的温度,将永远沉默。

二、双代守护:让母语成为家庭的“情感密码”

妈妈和外婆的“方言复兴计划”渐渐影响了整个家庭。晚餐时,我们开始用混合语言聊天:外婆纯方言,妈妈半方言半普通话,我偶尔蹦出几个生硬的发音。滑稽却温馨的场景常引发大笑,但笑过之后,是更深层的连接。

外婆教我唱《天乌乌》时,不仅解释了歌词中“掘芋卵”(挖芋头)的动作,还回忆起她年轻时在田里劳作的日子:“那时雨一下,泥土的味道涌上来,和现在超市里的芋头完全不同。”一句童谣,竟串起了三代人的时空。妈妈则补充道:“你外婆用方言骂我懒散时,会说‘搁否蛏’(像蛏子一样瘫着),现在想想,真是生动又精准!”

这种传承并非强迫式的“语言教育”,而是自然的情感流动。研究发现,多语言家庭的孩子在认知灵活性上更具优势,而母语更能在情感层面提供安全感。心理学家指出,人们用母语表达爱意或悲伤时,往往更真挚动人,因为它关联着最初的情感体验。

但母语传承不能仅靠家庭自发努力。许多社群已开始行动:台湾的“台语文运动”将方言融入绘本与动画;广府地区推出“粤语童谣复兴计划”;温州家庭组建“方言亲子角”。这些尝试证明,母语可以变得“酷”起来——它可以是游戏、音乐,甚至是短视频里的创意梗。

如何让母语活下去?妈妈总结得简单:“多用,多笑,多回忆。”她与外婆编了一本《家话小册》,记录家庭特有的词汇与故事:比如用“落山风”形容脾气急躁的爷爷,用“软糯”夸赞表妹的温柔。这些词或许不入词典,却是我们独有的情感密码。

当我们用母语呼唤彼此的名字时,我们唤回的不仅是声音,更是整个故乡。

详细澳大利亚二季度GDP环比增0.6% 家庭消费成增长主引擎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