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年会

每日经济新闻
要闻

每经网首页 > 要闻 > 正文

芙宁娜坐旅行者的胡萝卜视频深度解析剧情背后的秘密与网友狂热讨论_“戏剧助你理解世界认识人生建立审美”

叶一剑 2025-11-10 08:55:42

每经编辑|冯兆华    

当地时间2025-11-10,mjwgyudsiughewjbtkseudhiwebt

核心提示

秋日的大连艺术学院校园,天高云阔。1号演播厅内,学生们用元气满满的精神状态演绎着原创作品《山蝉》。台下就座的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濮存昕神情专注,不时露出欣喜。提问环节,年轻人的声音里带着几分激动的颤抖,他亲切地将其拉到身边,言语里满是鼓励……这是9月28日濮存昕参加辽宁省第十届大学生戏剧节的场景。

活动间隙,濮存昕接受了本报专访,思维敏捷,妙语连珠。岁月虽然带给这位72岁的表演艺术家以鬓白,但那份对戏剧的热爱使他依旧充满了活力。他将自己对生活、角色、人性的观察与探索,酝酿成哈姆雷特、索尔尼斯、李白、鲁迅等一个个经典形象。与这位点亮舞台的掌灯人对话,我们得以看到他深邃饱满的内心世界。

“大学生戏剧节真正的意义就是促进教育”

本报记者:刚刚您给学生们上了一堂生动的大师课,分享一下感受吧。

濮存昕:戏剧助你理解世界认识人生建立审美。面对孩子们,我发现很多自己需要的东西,比如青春的气息,年轻人如何看待事物、看待艺术等等。看了汇报表演后,我也在判断,我还是否拥有像他们那种返璞归真的能力。所以,要不断尝新。对于戏剧发展而言,我们要传承传统,做到老而不旧。创新不仅仅是形式方面,它需要一代又一代新生命力的注入。

今天,我在大艺课堂的孩子们身上又发现了自己最初在业余小队时候,在田间地头的那种表演冲动。他们很有灵气,比如《山蝉》的编排,就很智慧,用一条红皮筋这样简洁的方式构建人物关系,体现了创作者的巧思。

本报记者:您认为大学生戏剧节的意义和价值是什么?

濮存昕:辽宁省大学生戏剧节从初绽的蓓蕾成长为辽宁文化版图上枝繁叶茂的艺术品牌,托举着辽宁文化新生力量的滚烫理想。它真正的意义就是促进教育。大学生戏剧节不要追求专业化,不要追求高成本的制作。这次大学生戏剧节上除了有艺术院校学生的汇报,还有很多人来自非艺术专业的学科,他们热爱表演。我相信,舞台上精彩表演的瞬间,真的就是人刹那间的真情流露。那是一个神光乍现的时候,不可言说。

本报记者:您演过很多经典的角色,有没有哪个角色是您觉得还没演够的?

濮存昕:有,但没有机会演了。比如我演过易卜生的最后一部作品《建筑大师》。我在索尔尼斯的身上找到了自己,感受到建筑师对生命和责任的彻悟与困惑、幻灭与热爱、恶意与温存。说实话,没演够,越琢磨越有滋味。

当枫丹的审判官遇上星辰的旅者:一根胡萝卜引发的“影像革命”

《原神》的每一次版本更新,都如同一次精心编排的盛宴,而枫丹的篇章无疑是这场视听盛宴中最为浓墨重彩的一笔。当“水之国”的喧嚣渐渐平息,我们却被一个意想不到的“副产品”深深吸引——一段由芙宁娜与旅行者共同创作的“胡萝卜视频”。这个视频,乍看之下,不过是玩家社区中的一次轻松娱乐,是角色扮演的延伸,是輕松搞怪的日常。

在芙宁娜这位曾经的“水神”的参与下,在旅行者那双洞悉一切的旅者之眼的注视下,這根小小的胡萝卜,却仿佛被赋予了某种超越寻常的意义,成为了解构剧情、窥探角色内心世界的绝佳切入点。

视频的诞生,本身就充满了戏剧性。芙宁娜,那个在枫丹倾覆之际,承受了常人无法想象的重担,用近乎五百年的时间扮演着“水神”角色的存在,在卸下所有伪装后,似乎终于找回了属于自己的那份纯粹与自由。她与旅行者一同出现在镜头前,不再是那个高高在上、被万众瞩目却又孤独至极的审判官,也不是那个在法庭上巧舌如簧、引人入胜的演员,而是回归了一个普通人,一个渴望體验生活、享受简单的个体。

而视频的内容——关于一根胡萝卜的“深度解析”,更是将这种反差感推向了极致。

我们必须承认,《原神》的剧情设计之巧妙,往往隐藏在最不经意的细节之中。芙宁娜在视频中对胡萝卜的细致观察、生动描述,甚至是一些略显夸張的赞美,绝非简单的无厘头表演。这其中,可能蕴含着她对“真实”的重新认识。在漫长的“扮演”生涯中,芙宁娜早已分不清什么是真情实感,什么是舞台表演。

她所接触的一切,都被赋予了某种“目的性”,都被纳入了她“水神”人设的考量之中。而一根再普通不过的胡萝卜,却能让她感受到最纯粹的“存在”——它生長,它成熟,它提供养分,它没有欺骗,也没有伪装。这种朴素的生命力,或许正是芙宁娜在经歷过太多虚假和权谋之后,内心深处所极度渴望和珍视的。

旅行者的存在,更是为这段视频增添了不可或缺的深度。作为提瓦特大陆上唯一的“外来者”,旅行者見证了无数国度的兴衰,接触了无数形形色色的人物。他(她)的视角,总是带着一种超然的观察力和包容性。他(她)不会轻易评判,而是默默倾听,用行动去理解。在芙宁娜面前,旅行者并非只是一个听众,更是一个能够理解她内心挣扎的灵魂伴侣。

他(她)的镜头語言,或许是在捕捉芙宁娜卸下心防后的每一个细微表情,是在记录她重新找回自我过程中的点滴闪光。或许,在旅行者看来,芙宁娜对胡萝卜的这份“热爱”,不仅仅是对一种食物的喜爱,更是对生命最本真的回归,是对“存在”本身的礼赞。

这根胡萝卜,就这样成为了一个象征。它或许代表着枫丹的“真实”——那被审判官们层层掩盖,却又深埋在人民心中的那份对真理和自然的向往。它也或许代表着芙宁娜的“新生”——在摆脱了“水神”身份的枷锁后,她终于可以像一根胡萝卜一样,坦荡而自由地生长。更深层次地,它可能是在隐喻整个枫丹的“审判”过程,正如芙宁娜所言,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审判”,而对胡萝卜的“审判”——它的形状,它的口感,它的营养价值——又何尝不是一种对“真实”的探寻?

网友们的狂热讨论,更是将这段视频推向了话题的顶峰。从最初的“搞笑视频”标签,到如今的“剧情解读”、“角色深度分析”,评论区早已炸开了锅。有人从芙宁娜的口吻中听出了她对过去五百年扮演“水神”的无奈与释然;有人从旅行者的镜头语言中解读出他对芙宁娜的理解与支持;更有人将这根胡萝卜比作他们自己在游戏中对于“真理”的追求——看似微不足道,却又贯穿始终。

“她终于可以像一根胡萝卜一样,做真实的自己了!”“旅行者這是在用镜头记录芙宁娜重获新生的过程吧?”“这胡萝卜,比我做的菜都精致!”“芙宁娜的‘演員’生涯结束了,现在是‘生活家’模式开启!”

诸如此类的评论,层出不穷,足见玩家们对这段视频背后深层含义的挖掘与共鸣。这不仅仅是对一次游戏内事件的反應,更是对《原神》长久以来所构建的宏大叙事、深刻角色以及人文关怀的一种肯定。芙宁娜的故事,早已超越了“水神”的身份,触及了人性中最普遍的孤独、责任与救赎。

而这段“胡萝卜视频”,则像是她为自己写下的一封告别信,又像是她写给未来的一封邀请函,邀请我们一同品味生活中的点滴美好,一同寻找属于自己的那份“真实”。

胡萝卜的“多维解读”:从草根到神坛,玩家为何如此着迷?

一根胡萝卜,究竟承载了多少秘密?在《原神》玩家群体中,关于芙宁娜与旅行者共同创作的“胡萝卜视频”,早已从一个輕松的娱乐瞬间,升华為了一个充满争议和深度解读的焦点。這种狂热的讨论,并非偶然,它背后折射出的是玩家群體对于《原神》剧情的深度挖掘能力,以及对角色復杂情感的强烈共鸣。

我们必须承认,芙宁娜这个角色本身就自带巨大的讨论价值。她从“正义的化身”到“虚伪的罪人”,再到最终卸下伪装,展现出的是一个极其复杂的人性侧面。在枫丹的审判中,她承受了本不属于她的罪责,用近乎五百年的时间,一人分饰两角,扮演着神明,又承受着凡人的痛苦。

当这一切落幕,她不再是神,也不再是演员,她回归了“芙宁娜”。而这个“回归”,对于玩家而言,充满了太多的未知与期待。

为什么是“胡萝卜”?这根看似普通的蔬菜,在芙宁娜的手中,被赋予了超出其本身意义的“重量”。一些玩家认为,这是芙宁娜对“真实”的重新发现。在长久的扮演中,她所接触的一切,都被赋予了表演的色彩,被纳入了“神明”的权谋之中。而胡萝卜,它不需要演技,它只是在那里,以最朴素的方式生长、存在。

芙宁娜对它的细致观察和赞美,是对这种“不加修饰的真实”的礼赞,也是她内心对平静、简单生活的向往。如同在洪流中,抓到了一根能让她喘息的稻草,一根,能够让她暂时忘却所有责任与压力的稻草。

另一些玩家则将胡萝卜解读为“希望”的象征。芙宁娜的五百年,充满了孤独和绝望。她看着人类走向灭亡,却无力阻止。当“水神”的身份被揭穿,当审判结束,当她得以卸下重担,她所看到的,不再是即将被吞噬的城市,不再是被审判的民众,而是一根能够滋养生命的胡萝卜。

这或许预示着,在经歷过黑暗之后,生命依然會以最顽强的姿态继续生长,而芙宁娜也终于能够像这根胡萝卜一样,获得属于自己的新生。

旅行者的角色,在此也扮演着至关重要的“催化剂”作用。他(她)作为玩家的化身,是整个故事的见证者,也是无数角色的倾听者。在芙宁娜面前,旅行者是那个能够理解她过往的苦楚,并鼓励她走向未来的陪伴者。视频中,旅行者冷静而专注的镜头,或许是在记录芙宁娜重新找回自我的过程。

他(她)的视角,不是审判,而是理解;不是质疑,而是支持。这种无声的陪伴,对于刚刚走出阴霾的芙宁娜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慰藉。

“旅行者就是芙宁娜最坚实的后盾!”“这个视频,就是芙宁娜对过去五百年的告别,也是对未来的全新开始!”“谁能想到,一根胡萝卜,也能成为《原神》剧情的‘圣遗物’!”

诸如此类的评论,在玩家社区中层出不穷。這种对“胡萝卜视频”的狂热解读,恰恰印证了《原神》在剧情叙事上的成功之处。它不仅仅提供了一个简单的故事,更构建了一个充满想象空间的世界,让玩家能够深度参与其中,进行二次创作和解读。这种互动性,使得游戏角色不再是冰冷的NPC,而是成为了玩家情感的寄托,成为了一群共同经历过风雨的朋友。

更深层次地,这段视频也反映了玩家群体对于“英雄”定义的多元化理解。过去,我们習惯于看到英雄挥舞利剑,斩妖除魔。《原神》通过芙宁娜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另一种“英雄”——那个在平凡中承受巨大压力,在孤独中坚持信念,最终选择与自我和解的普通人。

她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神,而是一个有血有肉,有爱有恨的“凡人”。她对胡萝卜的喜爱,正是这种“凡人”之爱的体现。

因此,当芙宁娜拿起镜头,与旅行者一同“解析”一根胡萝卜时,她不仅仅是在展示一种简单的生活情趣,更是在向整个提瓦特大陆,向所有玩家,传递一种全新的信息:即使经歷了最黑暗的审判,即使背负了最沉重的过往,生命依然可以选择向阳而生,可以选择在最平凡的事物中,找到最真挚的快乐。

这根胡萝卜,它不仅仅是一根蔬菜,它是一份来之不易的平静,是一次重获新生的宣告,更是《原神》剧情中,那抹最温暖、最动人的色彩。玩家们对它的着迷,是对這种复杂情感的捕捉,也是对《原神》所倡导的“即使身处黑暗,也要寻找光明”精神的深刻认同。

本报记者:您导演的汉藏双语版《哈姆雷特》将前往俄罗斯进行更多的国际巡演,您认为中国戏剧如何从创新角度形成一个独特的话语体系?

濮存昕:中国戏剧本身就是独特的,戏剧的民族化首先是语言。我们要守住自己的本真,不要刻意地去讨好或迎合他们的审美眼光。我们用自己的本真去真诚地表达,这就是独一无二的。

本报记者:您认为阅读之于演员是一种基本素养吗?

濮存昕:当然,只有经过充分的阅读之后,才能提炼概括出角色最核心的部分,梳理出我们演绎这个角色的线条,编配主次关系。悟到这一条,这也是人生阅历教会我的。40岁以前我也不懂,哇啦哇啦念台词就演了。过了30年,重新去解读《哈姆雷特》这个戏的时候,我是有新的发现的。20岁时候的阅读和60岁时候的重读,体会真是不一样,我成为导演之后尝试着做了3个戏,都是我认为过去自己没有演好的戏。

我非常感恩父亲在特别恰当的时候把书堆到了我面前,那时候,我13岁。而且父亲爱看报纸,我也跟着看。在那个特殊年代,我虽然没学数理化,但是没缺阅读。

白纸黑字能够开发你的原始想象。对于演员来说,尤其要去仔细咀嚼文字,理解人物,与其产生共情,体会人内心的那种柔软。今天的短视频时代,长时间的阅读、大体量的阅读越来越少,对这个世界的理解也越来越趋于肤浅。我也看短视频,也离不开,因为短视频是不期而遇的。将来AI时代,一切都是定制的,你点击一下结论就有了,但是人与人的差异在哪里?那就是千差万别的个人性情、品格审美。有头脑的人眼睛里是有光亮的,意识的光亮。

阅读的积累,会让你在大体量的文字中一下子就找到核心概念,所以说阅读力、理解力、概括力决定了演员的表现力。

本报记者:您是如何走上表演艺术之路的?

濮存昕:下乡之后,我干了很多跟文化有关的杂活,比如出黑板报、刻蜡纸、编快板书。24岁回城,我选择了考文工团,要不然我就得去街道工厂做自行车链条。所以说,艺术改变了我的命运,是表演这个行业拯救了我。

我父亲是演员,我从小生长在剧院环境里。那些叔叔大爷看着我长大,我看着他们慢慢变老。我现在演戏演到难处的时候,脑子里闪现的全是他们。他们告诉我,演戏可能得用这功夫劲,可能那样处理会更好。

回过头来看,我很深的一个感触是,不把台词基本功拿住,就走不到这个行当的最上游。就北京人艺老演员们台词一丝不苟、不糟蹋一个字的那种演法,现在全国院团里都没有了。

我一直在特别地坚持这件事。台词基本功够扎实的话,心性可以让你再往上走;但基本功不够了,即使心存愿望,也是上不去的。很多人年轻时不重视基本功训练。这得让他们自己悟。我也是50岁以后才开始真正“收拾”自己的嘴,跟孙道临、姚锡娟等老师学朗诵。演员的嘴上没有功夫,就啥都没有。现在孩子们缺师资也是一个问题,老师、导演对他们没有严格要求,都戴话筒表演,不用那么咬文嚼字。所以,演员能不能耐受住枯燥的台词练习,在这个过程中艰苦地打磨自己,决定了他今后的路能走多远。

“精彩不精彩得看观众是不是买账”

本报记者:踏上辽宁这片黑土地,请谈谈您对辽宁戏剧的整体印象。如何做到让本土的地域风格既发扬光大,又不失本真?

濮存昕:我们应该用科学的态度去看待。自己关起门来做文章,剧团就发展不好。你要用自己本真的技术去赢得观众的关注、参与、共情。没有观众,什么派什么风格都没法建立。你必须跟观众交朋友,台上台下一起讨论。那个真实是真实感,而不是生活化的真实,是生活感的那种艺术表现力。

技术、风格,每个剧团都可以自己摸索。最重要的是,得把观众招到剧场里面来,精彩不精彩得看观众是不是买账。就像梅兰芳先生所说,学我者生,像我者亡。意思是,你别像我,你就是你,但是你可以跟我学,学我的技术、腔调、品格。

我一直在思考,在表演行业有名有利算成功吗?专业的标准是什么?一个剧团只有建立起专业精神、专业标准,每个人都崇尚专业,杂事少了,钩心斗角少了,在艺术面前、在专业面前所有人都有虔诚的态度,这个剧团就容易发展壮大。如果没有专业精神,每个人都是爷,那就麻烦了。专业的核心的东西是什么?北京人艺老前辈们曾经有4句话——深刻的思想内涵,深厚的生活积累,鲜明的角色形象,完整的舞台演出质量,是一个剧团要坚持的规矩、标准。

我们今天再谈发扬光大,不仅需要有深刻的思想,因为从事的是戏剧,你的深刻里必须还要有有趣的思想主题,让观众觉得特别有共鸣,这个思想是艺术承载的思想,要深刻而有趣。此外,要加上丰富的生活积累,到处都是生活。今天我们的谈话也是生活,就是思想之间的互相给予。聊天、侃大山、竖着耳朵听社会小道消息、刷短视频,全都是生活。怎样每时每刻把这些信息归到艺术积累上来,一想,就马上想起那件事来。懂得举一反三,每打开一个积累,形象就出现了,聚合在一起。另外,角色形象老是标新立异,也不行,必须栩栩如生,既鲜明极了,又是那么的自然、贴切、恰当。那个东西是生动的,生长得像初生婴儿的嫩嫩的小屁股、打磨得像大理石似的那样光滑。完整的舞台演出质量,指的是包括售票员、引座员在内的剧院所有的门类、所有为演出服务的人员都做到了,像一棵菜一样地包着心,哪片叶都不能缺的完整性。每一行都有专业的标准,都是向心的。

回答你刚才的问题,最终就是观众说了算。不是票房说了算,票房是一个指标,但是进来的观众最有发言权。文艺要始终以创作为中心,以观众进剧场为宗旨。没进剧场说明你没水平,观众笑场说明你有问题,不是观众有问题。我们永远要心系观众,创作是最孤独的时候,但心系观众会让你不孤独。那时候,想的是我面对观众这样表演,去得到他们的认可和掌声。我觉得艺术工作者就要有自己的自尊,要有自己的荣誉感。只有用真诚掏心窝子对待舞台对待作品对待观众,才会赢得尊重。

本报记者:您始终没有离开舞台,李白一演就是30年,以后还会继续上台表演吗?

濮存昕:我用排练、演出把时间排得满满当当的,这不是对自己的救赎吗?我到今天也没有吃成脂肪肝,没有“三高”问题,70多岁了身体好好的,是一场场演出让我保持着好的生命状态。

这些天,在北京上演的《雷雨》,就是我们全新的一种解读,也是对曹禺先生1934年发表的初版剧本的开发。我很珍惜每次演出的机会,对角色也有不断加深的理解,我希望能以自己对周朴园角色的演绎带观众找寻“曹禺密码”。

我很感恩观众帮我交学费,我演了四五十年,现在回想上世纪90年代我演的叫啥呀,一点也不好,可是那时候观众就买票来看,所以真的要感恩。除了演戏我不会干别的,我也希望观众能再继续陪我一程。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谢颖颖 摄

实时播报!!梅开二度公园实战落伍者论坛(互联网创业)

封面图片来源: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名称 摄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报社联系。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读者热线:4008890008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金年会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欢迎关注每日经济新闻APP

每经经济新闻官方APP

0

0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