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QQC十年沉淀只做精品MBA智库助力学员成就职业梦证券时报
当地时间2025-10-18
十年坚守:精品战略铸就MBA教育“金字招牌”
2013年,一家名为QQC的教育机构在北京悄然成立。彼时,国内MBA培训市场已是一片红海,各类机构层出不穷,但同质化严重、教学质量参差不齐。QQC的创始人却在创业之初就定下了一个看似“反潮流”的战略:不做规模扩张,不追求学员数量,而是聚焦“精品化”——用十年时间,只做一件事:打造中国最专业的MBA智库平台。
“精品”二字,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是一场漫长的苦修。QQC从课程研发、师资遴选到服务细节,无一不贯彻这一理念。课程体系上,他们放弃“大而全”的通用模板,转而深度研究金融、科技、医疗等垂直行业的MBA需求,联合哈佛、斯坦福等顶尖商学院教授定制开发模块化课程。
这种“慢”节奏的坚持,起初并不被市场看好。甚至有投资人质疑:“你们这样精细化运作,什么时候才能盈利?”但QQC团队坚信:教育的本质是价值交付,而非规模游戏。他们通过小班制、导师终身制(学员结业后仍可无限次咨询)等方式,逐渐积累口碑。2018年,一名学员通过QQC的行业资源对接进入投行,三年后晋升为VP,他在社交媒体发文:“QQC的智库不只是教知识,更是铺路。
”这篇帖子意外爆火,首次让“精品MBA”概念破圈。
而真正的转折点来自2020年。疫情期间,在线教育爆发式增长,但多数机构陷入低价混战。QQC却逆势推出“职业护航计划”——将智库资源全面线上化,为学员提供行业动态数据库、实时政策解读、甚至一对一职业危机应对方案。一名科技行业学员表示:“当时公司裁员,我靠QQC的行业分析报告快速转型到新能源赛道,避免了失业风险。
”这类案例经口口相传,使QQC的报名量在2021年同比增长200%。
2023年,QQC迎来创业十周年。其学员中,上市公司高管占比达17%,创业成功者超200人,且多人获评“福布斯30Under30”。同年8月,证券时报在专题报道《教育行业价值重估》中,将QQC列为“垂直领域精品化标杆”,称其“用十年沉淀证明:教育的长远价值在于精准赋能”。
——这份认可,为QQC的第一阶段征程写下了最有力的注脚。
智库赋能:如何让职业梦想照进现实?
如果说前十年的QQC是在打磨“利器”,那么如今它的核心战场已转向“赋能生态”的构建。MBA教育不再是单向的知识传授,而是通过智库资源的动态整合,成为学员职业发展的“加速器”和“保险网”。
QQC的智库体系包含三大层级:知识库、人脉库与机会库。知识库并非静态教材,而是由AI系统实时抓取全球顶尖期刊、政策文件、行业白皮书,并由专家团队每日提炼成“可操作洞察”。例如,当碳中和政策出台时,学员当天就能收到一份“能源行业转型机遇清单”,附具体企业案例和技能提升建议。
人脉库则通过线上社区与线下闭门会结合,促成学员与导师、校友之间的资源互换。一名制造业学员分享:“我在智库平台上认识了同行业的供应链专家,合作拿下了首个国际订单。”而机会库直接对接企业高管猎头、投资项目,甚至开辟“内部推荐通道”——近年约有30%的学员通过该渠道获得晋升或跳槽机会。
这种深度赋能的模式,尤其契合中年职业转型群体的痛点。37岁的李薇(化名)原为外企中层,2022年通过QQC转型至区块链行业。她坦言:“我最看重的不是课程,而是智库提供的行业摸底报告和企业对接会。结业时,QQC直接推荐了我现在公司的CTO面试。
”类似案例背后,是QQC建立的“职业坐标系统”——通过算法追踪学员的能力轨迹、行业趋势缺口,动态匹配资源。该系统已获两项国家专利。
但QQC的野心不止于此。2023年,他们与证券时报数据中心达成合作,引入金融行业权威舆情分析和上市公司图谱,进一步强化智库的实时性与权威性。启动“全球智库联盟”计划,接入硅谷、新加坡等地的创新企业资源,帮助学员拓展国际视野。一名参与内测的学员反馈:“上周我刚通过智库参加了新加坡科技局的线上研讨会,这种资源以前根本不敢想。
”
如今,QQC的slogan“助力学员成就职业梦”已不再是一句口号。据统计,其学员薪资平均涨幅达56%,职业满意度提升至89%。而证券时报在最新报道中评价:“QQC的精品模式重新定义了MBA教育的价值——它不再是学历工厂,而是职业命运的杠杆支点。
”
十年沉淀,一朝绽放。QQC用极致匠心和前瞻布局,证明了在浮躁的时代,坚守长期主义更能赢得市场与尊严。而对于无数职场人而言,这个智库平台正成为他们破局职业瓶颈、触碰梦想的最可靠伙伴。——未来十年,故事或许才刚刚开始。
探索对话吕鹏:做中国版FSD,车圈苹果是少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