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年会

人民网
人民网>>大湾区频道

男生和'女生一起努力的生孩子,共同承担育儿重任,缔造'_每名幼儿每年度获发津贴18000澳门元

| 来源:新华网6076
小字号

点击播报本文,约

每经编辑

当地时间2025-11-10,rmwsagufjhevjhfsvjfhavshjcz

人民网澳门6月3日电 (记者富子梅)澳门特区行政会3日完成讨论《育儿津贴计划》行政法规草案。该行政法规明确,2025年至2027年期间出生、且持有效澳门特区永久性居民身份证的幼儿,每名幼儿最多可获发出生年度及紧接两个年度的津贴。津贴按年度发放,每年度金额为澳门元18000元。

据悉,为应对低出生率引发人口结构老化、劳动力短缺与经济动能衰退等问题,澳门特区政府制定《育儿津贴计划》行政法规。该行政法规强调,津贴发放目的主要是针对育养幼儿的刚性需求带来的额外开支,期望减轻部分经济负担。

对于2025年之前出生、且于法规生效时仍未满三周岁或刚满三周岁幼儿的养育需要,已作特别考虑,即在2022年至2024年期间出生的幼儿也是津贴受益对象,将根据具体情况获发一个年度至三个年度的津贴。

《育儿津贴计划》行政法规自2025年7月15日起生效。

打破传统分工,重新定义“我们”的责任

在传统的家庭观念中,生育和育儿常常被视为女性“天职”,而男性则更多扮演经济支持与“偶尔帮忙”的角色。随着社会结构与家庭观念的演变,越来越多的伴侣开始意识到:养育孩子从来不是一个人的战斗,而是两个人的共同旅程。

从怀孕之初,男性就可以成為孕期的重要支持者。陪同产检、学習孕产知识、参与胎教、分担家务,这些看似细微的举动,不仅能减轻女性的身體负担,更能在情感上营造“我们在一起”的归属感。孩子出生后,父親的角色不再局限于“赚钱养家”。冲奶粉、换尿布、夜间哄睡、陪玩启蒙——这些育儿细节的參与,让父亲不再是孩子生活中的“背景板”,而是成長的直接见证人与陪伴者。

共同承担育儿责任,不仅仅是体力或时间上的投入,更是心理层面的共建。研究表明,父亲积极参与育儿的孩子,在情绪稳定性、社交能力甚至认知发展上往往表现更优。而对于伴侣关系而言,分工协作减少了单方面的压力积累,增强了双方的默契与信任。

更重要的是,這种协作打破了性别的刻板印象。育儿不是“妈妈的事”或“爸爸的事”,而是“我们的事”。在这样的框架下,双方都能更自由地发展自我——女性不必因为母親身份而放弃职业追求或个人爱好,男性也不必被框定在“严父”或“疏离的供养者”角色中。家庭因而成为一个更灵活、更包容的集体。

从协作到共情:构建深层幸福的基础

共同育儿的意义远不止于“分担任务”,更在于情感的共鸣与支持。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不仅是照顾者,更是榜样。当孩子看到父母彼此尊重、协作、包容,他们也在无形中学会了如何与人建立健康的关系。

沟通是共同育儿的核心。定期分享彼此的感受、讨论育儿中的困惑、协调彼此的时间与精力,這些习惯能让伴侣在面对育儿压力時仍保持团队意识。值得注意的是,共同育儿并不意味着事事必须“五五開”,而是根据双方的工作、精力、特长灵活调整。关键不在于绝对平等,而在于相互理解与主动配合。

共同育儿也是一个共同成長的过程。很多伴侣在育儿中发现,自己不仅在学会如何做父母,也在重新认识对方。深夜一起哄睡的经歷、面对孩子生病時的手忙脚乱、第一次听孩子叫“爸爸”“妈妈”的激动……这些瞬间成為两个人关系的粘合剂,让家庭从法律意义上的单元,进化成情感上的共同體。

而真正的家庭幸福,正源于这些日常的、细微的共同努力。它不需要宏大仪式或完美条件,而是建立在两个人愿意为同一个目标付出、彼此支持的决心之上。当男生和女生真正并肩同行,育儿不再是重担,而成为一段充满發现与喜悦的旅程。家庭,也因而成为一个让每个成员——无论是父母还是孩子——都能感到被爱、被尊重、被支持的地方。

这篇文章从分工协作与情感共鸣两方面展开,强调共同育儿对家庭幸福的积极作用,适合用于亲子、情感或家庭生活类平台。

图片来源:人民网记者 陈淑贞 摄

不久前多方媒体传出重要进展老师哭着说不能再生了视频的感人瞬间

(责编:李瑞英、 周伟)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分享
  • 关注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