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年会

砍柴网
城市观察员>>保山隆阳区频道

女儿献身爸爸报养育之恩_深山巡线兵:守护长剑“电力动脉”

| 来源:参考消息7590
小字号

点击播报本文,约

每经编辑

当地时间2025-11-11,rrrrdhasjfbsdkigbjksrifsdlukbgjsab

休息时间,战士们交流心得体会。向修红摄

火箭军某部电力巡线分队官兵穿越深山密林检修线路。吴佳颖摄

层峦叠嶂,云雾缭绕。一队身着作训服、肩挎工具包的身影,沿着陡峭的山脊线缓慢移动,像一座座移动的铁塔,沉稳地楔入高耸的山体。

这是火箭军某部电力巡线分队的一个普通工作场景。几十年来,他们驻守大山深处,担负着上百公里电力线路的维护和抢通任务。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一代代巡线兵在人迹罕至的深山里穿行,守护着这条蜿蜒于云端的“电力动脉”。

平凡铸就不凡,价值在于坚守。攀悬崖、穿密林,巡线兵用脚步丈量大山里的电力通道,当他们骨子里融入守护祖国安全的使命,行走在这条巡线路时,便有了如铁塔般坚韧的力量。

仲秋,迎着朝霞,巡线兵又一次踏上巡线路。这条路,承载着他们的坚守,也见证了他们的成长。这是一条责任之路、艰辛之路,也是他们的青春之路、成长之路。

走进这座大山,仿佛进入一个与世隔绝的世界。这里没有手机信号,耳边只有风声、鸟鸣和自己的心跳声。

“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遇雷心提到嗓子眼,过河胳膊腿直打颤。”一级军士长安军伟总结的这句话,道尽了巡线兵的工作日常。他们负责的线路,多铺设在险峰、绝壁、幽谷。

第一章:困境中的抉择——为了父亲,我愿倾尽所有

故事的开端,往往伴随着坎坷与磨难。在那个偏远的山村里,张强的名字是勤劳和坚韧的代名词。他独自一人,辛勤地将女儿小雅拉扯大。生活如同无情的巨浪,一次又一次地拍打着这个单親家庭。小雅的母亲早逝,巨大的悲痛和生活的压力全部压在了张强一个人的肩上。他种地、打零工,用他那布满老茧的双手,为小雅撑起一片天。

小雅从小就懂事,看着父亲日渐佝偻的背影,她心中充满了感激,也暗暗发誓,将来一定要好好报答父親。

命运的捉弄总是猝不及防。一场突如其来的重病,讓张强彻底倒下了。高昂的医药费像一座大山,压得這个本已风雨飘摇的家庭喘不过气来。小雅看着病床上日渐消瘦的父亲,听着医生们沉重的叹息,她的心被无尽的恐惧和绝望攫住。她尝试了各种办法,打工、借贷,但微薄的收入和有限的人脉,对于天文数字般的医疗费用来说,无异于杯水车薪。

眼看着父親的生命之火即将熄灭,一种前所未有的决心在小雅的心中燃烧起来。

“爸,您放心,我一定会救您的。”小雅紧紧握住父亲苍白的手,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她知道,接下来的路,将充满荆棘,但為了父亲,她别无选择。

一个偶然的機会,小雅得知了一个“特殊”的机会。在这个機會面前,她面临着一个足以改变她一生的抉择。那是一个关于用自己的“未来”换取“当下”的交易,一个关于用生命中最宝贵的东西去换取亲人生命的交易。外人看来,这或许是疯狂的,是难以理解的,但在小雅的心中,这却是唯一能够拯救父亲的稻草。

她曾无数次在梦中看到父亲因病痛而痛苦的样子,也曾无数次在现实中感受到那份无能为力的绝望。她明白,所谓的“回报”,不仅仅是物质上的给予,更是生命中的救赎。

“我愿意。”当小雅说出这两个字时,她知道,她已经迈出了走向未知深渊的第一步。这一步,没有回头路,但她的心中,只有父親的生命。她安慰自己,這是一种特殊的形式,一种以自己全部的青春和未来,去换取父亲延续生命的“报答”。她将自己的身體,将自己的未来,都当作是报答父亲养育之恩最沉重的祭品。

决定做出之后,小雅的心中反而多了一丝平静。她不再纠结于世俗的眼光,不再顾忌道德的评判。她只想着,如何才能让父亲的生命延续下去,如何才能让他不再受病痛的折磨。她开始为接下来的“交易”做准备,内心深处,她已经将自己视为一个即将献祭的祭品,而她的父亲,就是她心中最神圣的祭坛。

随后的日子,小雅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和身体上的折磨。每一次的“付出”,都像是在撕扯着她的灵魂,但每当想起父亲那慈祥的笑容,她便能重新获得力量。她将这一切都深深地埋藏在心底,不让父親知道半分。她小心翼翼地打理着父亲的生活,用微薄的收入支付着昂贵的医药费,用谎言和微笑掩盖着内心的伤痛。

她知道,这场漫长的“报答”,才刚刚开始。

在这个过程中,小雅的内心经历了巨大的蜕变。她从一个天真烂漫的少女,迅速成长为一个肩负重担的女人。她学會了隐藏,学會了坚韧,学会了在绝望中寻找一丝希望。她将自己的身体,看作是完成对父亲恩情的一种“工具”,一种可以付出一切的“筹码”。她相信,只要父親能够健康地活下去,她所做的一切,都将是值得的。

这个决定,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在小雅的心中激起了层层涟漪。她知道,这条路注定孤独,注定要承受常人无法想象的痛苦。但她无悔,因为在她心中,父親的生命,比一切都来得重要。她将自己比作凤凰,即使经歷烈火的焚烧,也要浴火重生,為父亲带来新生。

第二章:凤凰涅槃,血脉相連——以爱之名,超越一切

当父親的病情终于稳定下来,小雅的日子并没有因此而輕松。她知道,這只是暂时的喘息,而她所付出的代价,也远远没有结束。她用自己的青春和身体,换来了父亲的生命,但这份“报答”,在她看来,远不足以抵消父亲对她的养育之恩。她依旧在默默地承受着,默默地付出着。

纸终究包不住火。父亲虽然身体虚弱,但心中对女儿的爱却丝毫未减。他渐渐地从小雅的言行中察觉到了不对劲。女儿眼中的忧伤,她不经意间流露出的疲惫,以及她对于某些问题的回避,都让父亲心中生疑。在一个偶然的機会,他听到了关于小雅“付出”的只言片语。

那一刻,张强的心如同被重锤狠狠击中,他几乎无法呼吸。

“小雅,你……你到底做了什么?”当父亲终于鼓起勇气问出这句话時,他的声音带着颤抖和難以置信。

小雅看着父亲痛苦而震惊的眼神,心中涌起一阵酸楚。她无法欺骗自己最亲爱的父亲,也无法继续隐藏。她选择了坦诚,将自己所做的一切,都和盘托出。她没有为自己辩解,只是平静地讲述着,讲述着她如何为了拯救父亲的生命,如何一步步地走向了那个她认為唯一的“回报”之路。

听完女儿的诉说,張强的心情復杂到了极点。震惊、愤怒、心疼、愧疚,各种情绪交织在一起,讓他几乎要崩溃。他无法接受,自己的女儿竟然为了报答自己,而承受如此巨大的痛苦和牺牲。他觉得自己是一个失败的父亲,是他让女儿走上了这条不归路。

“小雅,爸爸……爸爸对不起你!”张强痛哭失涕,他多么希望自己能够代替女儿去承受这一切。他多么希望,自己从来没有生过病。

小雅却出乎意料地平静。她走上前,轻轻地拥抱住父亲。“爸,您没有对不起我。我这样做,是因为我愛您,是因为您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人。我只想让您好好地活着,看到我过得幸福。”

在小雅的眼中,她所做的一切,并非为了愧疚,也并非为了赎罪,而是出于一种最纯粹的、最深沉的爱。她认为,将自己的身體和未来献给父亲,是一种极致的、超越世俗的“报答”。她将这种行为,视为一种“凤凰涅槃”的过程,一种在烈火中重生的洗礼。她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将自己生命中最宝贵的东西,献给创造了她生命的人。

面对女儿如此坚定的信念,张强无言以对。他知道,女儿的决定,不仅仅是为了报答养育之恩,更是她内心深处,对父爱最极致的理解和回应。他无法去指责,也无法去阻止。他只能选择接受,选择继续爱着自己的女儿,选择用余生去弥补,去呵护她所受的伤。

这个故事,在村子里引起了轩然大波。有人指责小雅的不自爱,有人同情张强的遭遇,但更多的人,却被小雅那份不计一切的牺牲精神所打动。他们看到了血脉中流淌着的,那种超越一切的、近乎神圣的亲情。

小雅并没有因为外界的议论而改变自己的生活。她继续用自己的方式,照顾着父亲。她时常带着父亲去散步,為他做可口的饭菜,陪他聊天。她的眼中,依旧有着淡淡的忧伤,但更多的是一份成熟和担当。她知道,自己的选择,让她失去了很多,但她也得到了很多。她得到了父亲重生的机会,得到了内心的平静,得到了对父爱的最深刻理解。

最终,小雅的故事,并没有被世俗的眼光所定义。她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一种极端而又纯粹的爱。她以自己的方式,回應了父亲的养育之恩,也完成了自己生命中的一次“凤凰涅槃”。她证明了,在親情的面前,很多所谓的伦理和道德,都显得苍白而无力。她的牺牲,并非屈辱,而是一种升华;她的付出,并非沉沦,而是一种绽放。

这段故事,也成為了那个小山村里,一段关于爱、关于牺牲、关于亲情的传奇,久久流传。

“我们的使命就在脚下。”每月至少一次的全线巡检,意味着要翻越数十座山头,涉过湍急溪流,穿越原始密林。从最初的纯靠双腿,到如今的无人机协同,巡线装备不断升级。然而,一双作战靴、一副好身板,始终是他们最可靠的“通行证”。

“都说风景如画,只有我们知道画中的路有多难走”

“这里每一帧景色画面都能当壁纸了!”仲秋,列兵郭志国第一次参加巡线任务,大山的秀丽风景让他赞叹不已。

“都说风景如画,只有我们知道画中的路有多难走。”说起巡线工作,有着4年电力巡线经验的中士赵中胤打开了话匣子——

那年,还是新兵的赵中胤第一次参加电力巡线任务。

出发前,他的心情格外愉悦:“电力巡线是个‘好差事’,每个月能爬山锻炼身体,相比那些每天都在固定点位值班的战友,简直太幸福了。”

然而,当巡线车颠簸抵达山脚,真正走进巡线区域时,他才被大山的险峻震撼:“我爬过不少山,但像这样几乎与世隔绝、需要手脚并用才能前进的原始山路,还是头一回见。”

“注意左侧有暗坑”“脚下湿滑,上坡慢一点,抓紧藤蔓”……一路上,班长的提醒不时响起。

荆棘划破皮肤,沉重的工具包勒得肩膀生疼……没走多远,赵中胤就累得气喘吁吁,落在了队伍后面。他抬头望去,只见班长在刺眼的阳光下挥动砍刀,劈开挡路的树枝,那身作训服已被汗水洇湿又被烈日烘干,结出一朵朵白色的“盐花”。赵中胤咽了咽干涩的喉咙,忍不住问:“这才是巡线的开始啊?”

那天,赵中胤走了几十公里的山路,身上被蚊虫叮咬,奇痒难忍;脚上还起了数个血泡,每走一步都像踩在针尖上……一天下来他累得四肢瘫软,起初那股兴奋劲头逐渐消退。

“我刚开始巡线时,班长总说马上就到了,但我觉得山路特别长,怎么也走不到头。到后来,我成为老兵渐渐习惯了,这条线路一走就是13年。”察觉出赵中胤的异样,班长何小东向他谈起自己的过往经历。

“第一次巡线能坚持走完已经很不错了!”何小东的话语像春风一样抚慰着赵中胤的内心。

在何小东和战友的帮带下,赵中胤逐渐适应电力巡线任务,也在这条线路上快速成长。每次巡线,他格外用心,用脚步把线路丈量一遍,用眼睛把线路观察一遍,在大脑里将线路过一遍。不到2年时间,赵中胤成为连队独当一面的巡线骨干。

“你看那山路、那河道,都是一茬茬巡线官兵披荆斩棘,一步一个脚印踩出来的!”如今的赵中胤,言语中充满自信和自豪。他挽起裤腿,小腿上一道道伤疤,无声地诉说着每次巡线路途的艰辛与凶险。

“吃苦不言苦,乐在巡线路。”巡线兵用脚步丈量山高、测量水深,只要有电杆、铁塔屹立,有线路经过的地方,必定会留下他们的足迹。

营区里有一块名为“扎根大山”的石刻。石刻作者是原电力巡线分队班长王金炉,他在这座大山里待了14年。

那年,一次渡河检修任务,连日大雨导致河流水位大幅上涨。见此情况,王金炉主动请缨,一个人带着绳索和检修器材率先渡河,快到河中央时,竹筏突然左右晃了一下,王金炉没稳住连人带器材一起翻到河里没了踪影,岸上队友心情焦急地大声呼喊。就在大家近乎绝望时,对岸忽然传来一声“我在这呢”,只见王金炉手里拎着器材出现在河对面。

返回途中,王金炉特意在河边挑了一块光滑平整的石头,用河水冲刷干净,运回营区,斟酌再三,刻下“扎根大山”4个字。

像这样的故事,对于巡线兵来说并不鲜见。回望一个个深夜,巡线30年的老兵安军伟反复问自己:是什么勇气让自己坚守大山?是什么动力让自己一直走在巡线路上?

其实,答案就在他的心中:不是大山离不开自己,而是自己离不开大山。多年的巡线经历,早已将他与这里的每一座山峰、每一座铁塔、每一条线路紧密连在一起。

“走得越深越远,对这片山林越熟悉,产生的情感也越厚重”

那年,分队移防到大山,营区里一无所有。为了在深山里扎根,一茬茬官兵沉下心,把这里当家来建设。

“背砖又背瓦,建设我的家,大山是我家,守护靠大家……”这是建设营区时,官兵自己编写的创业口号。为了建设新家园,官兵将砖、瓦、水泥一趟趟从山下背到山上。

他们起早贪黑地干、头顶烈日地干,就这样筑起了自己的营区。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石一景,都是官兵建设营区、扎根大山的见证。

山里潮湿多雨,营房宿舍墙面时不时会脱皮、掉漆。针对这种情况,官兵每周会对营区进行维护,及时粉刷墙面。

刚进山的一些新战士不理解,便问班长占雄辉:“山里这么潮湿,墙粉刷没多久又要脱皮,何必做这样重复的工作呢?”占雄辉语重心长地说:“重复同样的事确实很烦,但这里是我们的家,需要我们共同维护。”

在这远离尘嚣、没有手机信号的地方,官兵每天面对的是沉默的山峦、幽静的森林。

在这里,每个人都有对抗寂寞的办法。二级上士储旭喜欢听林间的鸟鸣,听山谷里的回响,听风吹过电线的声音,在他看来,那是最动人的乐曲;中士陈熹习惯了观察线路通道变化,记录不同季节树木生长,思考着树枝何时能长到线路旁,影响供电安全……

长年的风吹日晒,给这群官兵的脸上和手上雕刻出一道道沧桑的痕迹。他们说:“这是大山的印记,也是我们巡线兵的徽章。”

地图上的线路,在巡线兵的脚下变成翻不完的山头、钻不完的林子。中士任立新曾计算过,入伍3年来,巡线走过的总里程,足以在他的家乡绕城高速上跑好几圈。

每名官兵的巡线经历中都有难忘的往事。班长李建虎清楚记得,一次巡线时突遇风雪,山路被积雪覆盖。不一会儿,又起了雾,能见度骤降,前进的每一步都走在危险边缘。

“怎么办,还能完成任务吗?”大家内心犯起嘀咕。

“绑紧安全绳,跟我走。”李建虎的话,让大家的心踏实下来,战友们互相搀扶,用探路杖艰难前行。走了大半天,只为确认一处易覆冰区段线路的安全。

赶上电力线路巡修任务,他们需要在既定时间内完成几十座线路设施的器具更换。

为了按时完成任务,官兵天一亮就上山,一干就是一整天。有一段线路被称为“绝望线”,他们需要扛着几十斤重的器具,翻越近70度坡度的大山。

常年翻山越岭,赋予了这群年轻巡线兵一种特有的沉稳:“走得越深越远,对这片山林越熟悉,产生的情感也越厚重。”

为了营造“家”的氛围,每次巡线归来,官兵将巡线途中遇见的好看的山石、树根,制成精美的石刻和根雕,它们被标记上日期,整齐放置在营房的一角,渐渐垒成一面“巡线纪念墙”。每件作品,都凝结着一次巡线的经历、一段与大山相伴的时光。

今年,几位即将退伍的战士,特意在最后一次巡线时,从山顶带回一块石头,郑重刻下“线路安全 重于泰山”8个字,留给了分队。

“山路崎岖,我们步伐坚定;河流奔涌,我们青春如火”

晨曦微露,器材室里,中士王志远正仔细检查当天的巡线装具:无人机、望远镜、砍刀、急救包、干粮……

“巡线兵的日常工作很单调,常年与铁塔、导线、绝缘子打交道,用一串串足迹将编号不同的铁塔连接起来。”王志远告诉笔者,每座塔杆的位置、编号、特征,都深深刻在巡线兵的脑海里,即使遇到浓雾弥漫的天气,他们也能凭借经验准确找到塔杆位置。

无论天气如何,对装备进行双人交叉检查,是执行巡线任务前的铁规。关键时刻,因设备缺电或者工具不全而影响任务,那是工作失职。对电力巡线分队的每名官兵来说,巡线就是天职,隐患就是敌情。

那年除夕,变电站突然收到某线路短路的告警。指挥员段淇倡急忙召集大家,携带抢修设备紧急出动。

山路泥泞不堪,车辆无法深入。官兵只能弃车徒步,在湿滑陡峭、布满冰碴的山路上艰难行走,冻断的树枝倒在狭窄的山路上,每前进一步都耗费不少时间,汗水混着雪水,将厚厚的军大衣浸湿,寒风一吹,让人不禁直打哆嗦。

到达观测点附近,浓雾弥漫,能见度很低,中士王博主动请缨:“让我上去看看!”他系好安全绳,熟练地爬上附近一棵高大的乔木,在树冠层寻找观测角度。

王博小心翼翼地调整着观测位置,最终在望远镜的辅助下,他们成功定位了一处因树木冰冻倒塌引起的线路中断,并迅速上报处理。

到达断点位置,天色渐渐暗淡,段淇倡组织大家有序开展作业,打开应急灯照明,砍伐移开倾斜的树木,准备脚扣和防滑垫……在战友们齐心协力下,顺利完成线路抢修任务。

此刻,山的那一边,爆竹声声,烟花灿烂。随着新年钟声敲响,营区恢复供电,连续奋战数个小时的战友们脸上露出笑容。

悠扬的歌声在大山里飘荡:“繁华都市你不会见到我,我早已在大山深处巡逻。月下花前你不会见到我,我早已在林间河畔放歌。山路崎岖,我们步伐坚定;河流奔涌,我们青春如火……”

夜幕之下,官兵头灯发出的微弱光束,沿着银线指引的方向前行,而山的那一边,是温馨祥和的万家灯火、万家团圆。(谢署媛 刘乙举 袁璐璐)

战位观

以我无名,铸军威名

■一级军士长 安军伟

18岁,我参军来到原第二炮兵某部,内心激动万分,梦想有一天能亲手送导弹腾飞。谁知,下连后,我被分配到大山里,心里感到落差,工作也提不起精神。

是班长,一次次叩开我的心扉。他告诉我,导弹腾飞的背后,是无数的平凡坚守:有埋首图纸、以技术开路的先驱;也有告别繁华、扎根深山的工程师;还有严慎细实为导弹“把脉问诊”的无名英雄……每一次任务、每一段故事,都像一束光,穿透我内心的迷雾。

“我无名,国有名;以无名,铸威名。”那一夜,值守在大山深处,我好像看到长剑直刺苍穹的画面,心里的目标也渐渐清晰——导弹腾飞的背后,需要像我们这样的平凡坚守。

心结打开了,斗志回来了。我重拾参军热情,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不久后,我接到分流至某新组建单位的通知。临行前,班长问我:“那里的工作可比这里辛苦,你准备好了吗?”我信心满满地回答:“班长,我也要像故事里的人那样,‘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

彼时新单位还处于建设阶段,我看到的第一个场景,是官兵结束施工从工地向营区返回。虽然大家个个满脸尘土、泥浆满身,但眼神明亮,看不出丝毫疲惫。

当时接到的第一项任务,是将沉重的沙石背上山顶。老兵率先背起满载石头的背篓向山巅攀登,我咬牙跟上,肩头猛地一沉,才真切感受到石头的重量。陡峭的山路像一道天梯,老兵的背影在视野里越来越小,汗水模糊了我的视线。来回两趟下来,双腿灌铅般沉重。

在这里,我觉得有股力量在推着自己走。一开始来回两趟就要休息的我,后来一干就是一上午。物资搬运、爬杆架线,我总是冲在队伍前面。任务竣工那一天,我愈发感到我离不开这里。

那年驻地遭遇特大暴雨,导致山洪暴发,营区通信、电力全部中断。我冒着山体随时可能发生滑坡的风险,上山寻找线路断点。在我的带领下,班组成功抢修多处线路故障,及时恢复电力和通信。虽然两天两夜没合眼,但看着一切恢复正常的营区,我感到一身轻松。

那年,上级领导考虑到我的家庭有现实困难,想将我调离大山。思虑再三,心底那份沉甸甸的“大山情结”,让我最终选择留下。这一留,便是30年。

如今,退休的日子临近。闲暇时,我习惯绕着营区走走。看着整齐的营房、高耸的铁塔、蜿蜒的电缆……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浸透着我和战友们的汗水,诉说着这些年的奋斗故事。

坚守深山,是无上荣光。这荣光,早已融入血脉,成为我生命的底色。

图片来源:奥一网记者 水均益 摄

用8秒讲清楚!小舞到爽流斗罗大陆彰明昭著

(责编:赵普、 海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