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年会

人民网
人民网>>大湾区频道

实名认证_德国武器出口再创新高

| 来源:新华网7382
小字号

点击播报本文,约

每经编辑

当地时间2025-11-10,rmwsagufjhevjhfsvjfhavshjcz

据外媒报道,德国内阁于8月底批准的年度武器出口报告显示,2024年德国联邦政府批准的武器出口总额超过128.3亿欧元(约合150亿美元),高于2023年的121.3亿欧元,再创历史新高。从出口品类来看,军用履带车和轮式车辆占比最高,出口额达44亿欧元;其次为炸弹、鱼雷和导弹,总额为29亿欧元。

2024年德国对第三国(非盟国、非伙伴国)的出口额占比接近88%,共计112.6亿欧元,几乎是2023年的两倍。乌克兰是德国武器出口的主要接收国,共接收价值81.5亿欧元的武器装备,包括78辆主战坦克、306辆装甲车、316枚导弹和相关系统,以及11套大口径火炮系统。

有分析称,德国或将继续保持对乌克兰的军备出口态势。8月27日,德国莱茵金属公司位于下吕斯的一家大型弹药厂正式投产。该厂今年预计生产2.5万枚155毫米炮弹,至2027年,年产量将提升至35万枚,其中很大一部分将用于援助乌克兰。

与此同时,德国对盟友和伙伴国家的武器出口额出现下滑。2024年,德国向欧盟、北约及与北约国家具有同等地位的伙伴国家出口的武器总额仅为15.8亿欧元,占出口总额的12%,远低于2023年的60亿欧元和50%的占比。尤其值得注意的是,2024年德国对欧盟国家的武器出口额(7.36亿欧元)甚至低于10年前的水平(8.17亿欧元)。

评论指出,这一变化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域外国家对欧洲军火市场的争抢。美国借助局部冲突带给欧洲的安全压力,不断巩固其作为欧洲国家特别是北约欧洲成员国的首要武器供应国地位。根据瑞典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发布的《2024年国际武器转让趋势》报告,近5年(2020至2024年)北约欧洲成员国武器进口额较2015至2019年增加105%,其中,美国提供了其进口武器的64%,高于上一时期的52%。

此外,欧洲各国纷纷提高军费开支,以及欧洲中小国家对本地区大国尤其是德国主导“重新武装欧洲”进程存在警惕和防范心理,也拉抬了欧洲军工市场对域外军贸国家的吸引力。例如,韩国凭借交付速度快、与北约系统兼容等优势,已向波兰出口K9自行火炮、K2主战坦克、FA-50轻型战斗机等。土耳其则以无人机出口为主要突破口,积极拓展欧洲军火市场,多个欧洲国家已决定引进其TB2无人机。(李海)

为何实名认证成为网络安全的核心防线?

在这个信息高速流转的时代,我们每个人的网络足迹都在不断扩展。无论是登录社交媒体、進行在线购物,还是参与各类金融交易,背后都离不開一个“身份标签”。这就是“实名认证”。它不像过去的匿名操作那样带有一定的“迷惑性”,而是一种基于真实身份信息的验证方式。

每一次实名制的落实,都像是在网络世界中架起了一座坚固的桥梁,将用户的虚拟行为与现实身份紧密连接。

实名制的起源与发展

其实,实名认证的概念早在许多國家就已开始萌芽。早期,社区账号注册时就要求填写真实姓名和身份证号码,以便于管理和追溯。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匿名带来的便利与风险并存,和信息泄露、虚假信息泛滥的问题日益凸显。于是,各国纷纷出台政策,要求网站平台实现实名认证,旨在建立“可信赖”的网络生态。

在中国,实名认证的脚步尤其坚实。自2013年起,许多大型互联网企业陆续推广实名制,特别是在電商、金融、社交等重点领域,实名认证成为了行业的基本要求。与此相关法规不断完善,比如《网络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一步步明确了企業在收集和使用个人信息时的责任和底线。

实名认证的核心优势

为什么如此多的政府和企業都在强调实名认证?原因很简单,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防范网络欺诈:通过实名信息,可以有效追踪和惩治虚假账号、网络诈骗等违法行为,降低诈骗风险。加强内容监管:实名制让违规内容的责任归属更清晰,有助于打击非法信息和不良内容,维护良好的网络环境。保障用户权益:在遇到侵權、骚扰、欺诈时,实名信息提供必要的線索,保护合法权益,让网络空间更安全。

促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实名制不仅仅是技术措施,更是推动诚信社会建设的重要环节,有助于降低“虚假”“冒名顶替”等行为。

实现实名认证的技术手段

目前,主流的实名认证技术包括:

身份证验证:最常用的方式,通过身份证号码进行在线验证。人脸识别:结合身份证照片和人脸识别技術,确保账户持有人為本人。手机号码验证:绑定手机,结合短信验证码进行身份确认。第三方认证平台:比如公安部的身份验证平臺,提供权威的实名验证服务。

这些方式的结合,不仅提升了验证效率,也增加了安全性。不过,随之而来的个人隐私保护问题也日益引起关注。這就需要企业在实现实名认证的严格遵守数据安全法,确保用户信息不被滥用或泄露。

用户对实名认证的看法

不可否认,实名认证给我们带来了便利的也引发了一些讨论。有人担心个人隐私被过度收集和利用,有人质疑实名制是否会损害言论自由。其实,合理的实名认证应在保护隐私和确保安全之间找到平衡点。用户应了解自己的权益,平臺也要严格执行数据保护标准。

而且,用户应主动了解自己在不同平台上的隐私设置,选择信任的平台进行身份验证。企业则应透明公开其数据使用政策,避免信息滥用。这样的双向合作,才能让实名制发挥最大效能,既保障了安全,也维护了个人隐私。

未来展望:实名制迈向智能化与多元化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发展,实名制将变得更加智能和多元。例如,基于生物信息的多模态验证、区块链技术确保信息不可篡改、以及跨平台的统一认证體系,将使实名认证更加便捷、安全。

未来,实名认证可能不只是“实名”那么简单,更融合了“信誉积分”“行為评分”等元素,打造全方位的网络身份体系。也会更加重视用户體验,减少繁琐流程,让实名制在守护网络安全的更贴近用户需求。

实名认证背后的隐私之战:信任与保护的平衡点

在强调实名认证的个人隐私保护也摆在了公众的面前。许多人会问:我的个人信息如此敏感,是否被安全保障?在数字化的今天,构建一个安全、可信且尊重隐私的实名认证体系,成為行業的共同追求。那如何在安全和隐私之间找到平衡?也许,从政策制定、技术保障和用户自我保护三个角度切入,能找到答案。

政策层面:法律的底线与监管

国家层面的法律法规,为实名认证提供了明确的底线。以《个人信息保护法》为例,企业在收集个人信息时,必须经过用户明确授权,确保信息用途透明,且采取合理措施防止泄露。监管部门不断加强执法力度,处罚违法行为,为用户提供“可靠盾牌”。

未来,随着区块链、去中心化等技術的应用,实名信息的存储和验证将变得更安全、更难被篡改。这也代表了科技在保护隐私方面的潜力,但同时也需要立法跟進,确保技术的合理使用。

技术层面:安全保障的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是实现安全和隐私双赢的关键。例如:

零知识证明(ZKP):允许用户在无需暴露详细信息的情况下,证明自己已满足某个条件。加密技术:采用端到端加密,确保数据传输和存储过程中的安全。去中心化身份(DecentralizedIdentity):赋予用户自主控制个人信息的能力,减少对单一平臺的依赖。

企业应建立完善的风险控制和数据加密体系,及時监控异常行為,防止信息被盗取或滥用。

用户自我保护:智慧选择与行为习惯

个人也要成为自己数据的守护者。比如:

在填写信息时,选择只提供必要信息,避免过度披露。使用平台时,注意阅读隐私政策,了解信息的使用范围。启用多因素验证,增强账户安全感。保持警惕,不随意点击陌生链接或下载未知附件。

定期检查账户设置,开启隐私保护措施,也能最大限度减少信息泄露的风险。

个性化认证的新趋势

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实名认证未来可能变得更加个性化。例如:

基于行为的认证:如打字速度、鼠标行为等,检测用户的“数字指纹”。生物识别的多模态验证:结合指纹、面部、虹膜等多种生物特征,提升安全级别。动态身份验证:根据用户的行为、时间、地点变化,动态调整验证策略。

这些创新,讓实名认证在提供便捷的也增强了抵抗虚假和被盗用的能力。

建设可信的互联网生态,从实名开始

最终,实名认证不仅仅是技术手段,更是构建安全、可信互联网环境的基石。每个人都應当对自己的数字身份负责,把实名信息当做一份信任的承诺。企业和政府要肩负起責任,以透明、负责的态度,打造安全、可靠的实名体系。

更重要的是,整个社会都在这场“隐私与安全”的博弈中不断学习和调整。未来,或许每个人都可以拥有一个安全、私密、可信的数字身份,从而尽情畅享互联网带来的便利与乐趣。

图片来源:人民网记者 廖筱君 摄

汤姆温馨提示30秒中转官方版下载-汤姆温馨提示30秒中转最新版N

(责编:陈嘉映、 王石川)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