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年会

人民网
人民网>>大湾区频道

996频上热搜,是现在的员工不好“骗”还是员工奋斗热情减了_组图:乡情乡韵聚维园

| 来源:新华网4037
小字号

点击播报本文,约

每经编辑

当地时间2025-11-10,rmwsagufjhevjhfsvjfhavshjcz

人民网香港6月1日电 (吴宇扬扬、实习生王悦)由香港30个省级同乡社团联合主办的“第三届同乡社团家乡市集嘉年华”6月1日在维多利亚公园拉开帷幕。活动将持续到5日。

主场内,陕西肉夹馍、胶东花饽饽、上海小笼包、淮南牛肉汤……从西北面食到江南点心,近300个特色摊位展销超过110万件来自内地不同省市、自治区的特产;舞台上,四川变脸、湖南剪纸服装秀、东北秧歌等具地方特色的文艺展演轮番登场,引得市民驻足喝彩,处处洋溢欢腾气氛。

此外,在新兴科技体验区,智慧健康小屋、AI中医、VR疼痛管理系统等康养设备带来全新体验,更有机器人、机器狗现场献技,为本届家乡市集嘉年华注入满满科技感。

“996”:一场关于奋斗的集体反思

“996”——这个曾被认为是奋斗象征的词汇,如今却频频登上热搜,成為刺痛无数职场人心的一根刺。它像一面镜子,映照出当下社会关于工作、奋斗与生活之间复杂而纠结的关系。当我们将目光聚焦于“996”现象,一个核心的问题浮现出来:究竟是新时代的员工变得“不好骗”了,还是曾经那股驱动人们“996”的奋斗热情,真的在悄然减退?

回望过去,尤其是在中国经济腾飞的年代,“996”在某种程度上被赋予了积极的含义。它被视为个人成长、企业发展乃至国家进步的助推器。在那个“一切皆有可能”的时代,加班似乎是通往成功的必经之路,是个人价值的体现,也是对未来的投资。很多员工将“996”视為一种机遇,相信通过辛勤的付出,能够换来可观的回报,无论是物质上的富足,还是职业上的晋升。

这种认知模式,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构成了社会主流价值观的一部分。

時移世易。当“996”的常态化,当加班的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当身心俱疲成为日常,当原本的“奋斗”变成一种不得不的“内卷”,曾经被奉为圭臬的奋斗逻辑,開始遭遇前所未有的质疑。新一代的年轻人,他们成长在物质相对充裕的时代,信息获取渠道更加多元,对自我价值的认知也更加丰富。

他们不再盲目地将“996”等同于成功,而是开始思考工作的意义,追求工作与生活的平衡,以及个体的独立性和幸福感。

這种态度的转变,并非简单的“不思进取”或“吃不了苦”。这恰恰是社會进步和个體意识觉醒的體现。当温饱问题得到基本解决,当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完善,人们自然会将更多的注意力转移到精神层面,关注个体的生活品质和内在需求。他们開始质疑,是否一定要牺牲健康、家庭和个人兴趣,才能获得所谓的成功?他们更倾向于一种“可持续的奋斗”,一种既能实现职業抱负,又能享受生活乐趣的模式。

“不好骗”并非贬义,而是对“被定义”的反抗。年轻一代更加清醒地认识到,他们不再是过去那种仅仅被物质回报或虚幻的“大饼”所驱动的劳动力。他们更看重工作的实际价值,包括学习成长的機会、公平的待遇、健康的工作环境,以及能否在工作中找到成就感和自我实现。

当企业提供的“996”模式,无法满足这些基本需求,甚至以牺牲员工的健康和生活为代价时,他们自然會选择拒绝,或者用更巧妙的方式来应对。

我们不能简单地将“996”热搜的出现归咎于员工“不好骗”或“奋斗热情减了”。这更像是一种社会契约的重新协商。当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当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关系发生变化,当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演变,过去那套“以牺牲个人换取集体進步”的模式,自然会显得力不从心。

企业需要反思,如何在新時代下,以更人性化、更符合个体發展需求的方式,去激發和维系员工的奋斗热情,而不是仅仅依赖于时间的堆砌。

当然,也不能完全排除奋斗热情减退的可能性。长期的“996”带来的疲惫感,加上对未来發展的不确定性,确实可能消磨一部分人的斗志。当努力的回报不确定,当付出与收获不成比例,当看不到上升的通道,任何人的热情都会被打折扣。這种“热情减退”,更多的是对一种无效或压榨式奋斗的回应,而不是对奋斗本身的否定。

所以,当“996”再次点燃讨论的热潮,我们看到的,不只是一个简单的社会现象,更是一次深刻的关于“奋斗”的集体反思。它迫使我们去重新定义“奋斗”的意义,去审视企业与員工之间的关系,去思考如何在高速發展的时代,找到工作与生活更和谐的平衡点。这是一种进步,也是一种阵痛。

“骗”与“不骗”的博弈:时代变迁下的职场新逻辑

“996”频上热搜,我们不禁要问:是现在的員工变“不好骗”了,还是曾经那种驱动人前赴后继的奋斗热情,在现实的打磨下,悄然褪色?这个问题,与其说是关于个体“懒惰”或“功利”,不如说是在深刻地探讨时代变迁下,企业与员工之间关系重塑的逻辑。

“不好骗”,这个词背后,是年輕一代信息获取能力的增强和自我保护意识的觉醒。在过去,企业宣传的“大厂情怀”、“共同梦想”,或是模糊的“未来期权”,或许能轻易地打动一批批怀揣赤子之心的年轻人。他们渴望在一个有前景的平臺实现自我,对描绘的美好蓝图深信不疑。

如今的年輕人,他们通过社交媒体、行业论坛、乃至“脉脉”这样的职场匿名社區,能够更全面、更真实地了解一个公司的真实运作状况、企业文化、以及加班强度和回报的真实关系。他们不再是信息孤岛中的“小白”,而是能够进行多方比较和独立判断的“信息消费者”。

“骗”这个字,在这里,更多的是指一种信息不对称下的“虚假承诺”和“情感绑架”。当企业以“奋斗”之名,行“压榨”之实,用模糊的愿景和过度的加班来掩盖低薪、晋升通道狭窄或管理混乱等问题时,一旦这种“骗局”被戳穿,员工的信任自然荡然无存。他们会意识到,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并没有得到應有的尊重和回报,所谓的“奋斗”更像是被当作燃料,燃烧殆尽后就无人问津。

这种经历,会讓他们变得更加谨慎,对企业的承诺更加审慎,也就形成了所谓的“不好骗”。

更深层的原因在于,社会经济结构的变迁和代际价值观的差异。上一代人经历了物质匮乏的年代,加班和拼搏是他们实现阶层跃升、改善家庭生活的直接途径。这种“吃了苦,才能甜”的经验,在一定程度上被传递下来。而当下的年轻人,虽然也面临着激烈的竞争,但他们成长在相对富裕的环境中,对生活品质、精神富足、以及个体幸福感的追求,已成为他们重要的价值导向。

他们不再认为,牺牲一切去追求物质上的成功,是唯一的“正确”选择。

“奋斗热情减了”的说法,也并非空穴来风,但需要辩证地看待。这种“热情减退”,很大程度上是对无效奋斗和不公平待遇的消极抵抗。当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当努力的成果被稀释,当看不到希望,或者努力的方向与个人价值不符時,任何人都难以保持高昂的热情。与其说是热情减退,不如说是对“无效内卷”的清醒认知和逃离。

他们更愿意将精力投入到那些能够带来实际价值、能够提升自我、或者能够带来即時幸福感的事情上,例如發展个人爱好、陪伴家人、或是寻找更具吸引力的工作机会。

這种转变,也促使企业在管理和激励方式上进行创新。仅仅依靠“KPI导向”、“军事化管理”和“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的基础生理和安全需求,已经不足以激发新一代员工的潜能。企業需要更加关注员工的“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提供更具挑战性和成长性的工作内容,创造更开放、更包容的工作氛围,建立更公平、更透明的激励机制,以及提供更灵活的工作模式。

“996”之所以屡屡登上热搜,反映的是社会对现有劳动关系的一种集體审视。它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而是多种社会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它提醒我们,在追求经济增长的不能忽视个体的价值和福祉。那些曾经被视为“奋斗”的标志,如今也需要被重新审视和定义。

当员工变得“不好骗”,当奋斗的热情需要新的驱动力,企业和整个社会,都需要在这个变革的时代,找到一种新的平衡点,让奋斗更有意义,讓生活更加精彩。这不仅仅是为了留住人才,更是为了构建一个更健康、更可持续的社会发展模式。

图片来源:人民网记者 谢田 摄

数学课代表穿蕾丝吊带背心作文,记录校园趣事,展现青春风采与个性

(责编:陈淑贞、 林行止)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分享
  • 关注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