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年会

首页

短视频平台未成年人保护力度堪忧 需推进专门立法——人民政协网

当地时间2025-10-18

漏洞频现:短视频平台如何成为未成年人的“隐形陷阱”?

在数字时代,短视频平台以其碎片化、高互动性和强娱乐性的特点,迅速俘获了大量青少年用户。据统计,我国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已超过95%,其中近七成日常使用短视频应用。在这片看似繁荣的图景背后,隐藏着诸多令人担忧的问题。

内容审核机制存在明显短板。尽管平台声称建立了人工与智能结合的内容筛查体系,但低俗、暴力甚至诱导不良行为的内容仍屡禁不止。算法推荐机制往往优先推送“高热度”视频,而许多此类内容并不适合未成年人观看。例如,某些挑战类视频鼓励危险行为,模仿者中不乏低龄用户,已造成多起安全事故。

沉迷机制设计缺乏约束。无限滑动、自动播放、即时奖励反馈……这些产品逻辑本质上利用了青少年的认知特点,极易导致使用成瘾。许多家长反映,孩子每天花费数小时沉浸在短视频中,不仅影响学习效率,还引发注意力涣散、社交回避等问题。尽管“青少年模式”已推行多年,但其使用率低、内容单调、绕过方式简单(如谎报年龄)等问题,使得这一保护形同虚设。

数据隐私泄露风险突出。平台通过收集用户的观看历史、互动行为甚至面部信息,构建精准画像并用于广告推送或商业分析。未成年人往往缺乏隐私保护意识,其个人信息更易被滥用。近期多起数据泄露事件表明,许多平台在数据安全管理上投入不足,未能履行应有的保护责任。

更令人担忧的是,资本驱动下的平台往往将“流量”与“利益”置于“保护”之前。尽管头部企业纷纷发布社会责任报告,承诺加强未成年人保护,但实际执行中仍存在重形式、轻实效的倾向。例如,夜间使用提醒功能可以被轻易关闭,充值消费的验证环节也缺乏严格身份核验。

这些问题不仅关乎个体家庭的困扰,更已成为一项社会性挑战。若放任不管,短视频平台可能成为影响未成年人身心健康、价值观塑造甚至未来发展的潜在威胁。

立法破局:为何专门法律是保护未成年人的关键答案?

面对短视频平台未成年人保护的多重漏洞,单纯依赖企业自律或家长监督显然力不从心。推进专门立法,构建系统化、强制性的保护框架,已成为迫在眉睫的解决方案。

现行法律法规虽已涉及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如《未成年人保护法》增设“网络保护”专章),但条款较为原则化,缺乏针对短视频场景的细化规定。例如,如何界定“适龄内容”、如何量化“防沉迷”标准、如何规范数据收集权限等,均需通过专门立法予以明确。立法应聚焦以下几个核心方向:

一是建立分级分类的内容管理机制。建议强制要求平台对视频内容进行年龄分级标识,并限制向未成年人推送不适龄内容。需明确“有害内容”的判定标准,完善举报与下架流程,避免平台因商业利益拖延处理。

二是强化技术层面的防沉迷约束。立法可要求平台优化算法逻辑,例如设置每日使用时长硬性上限(如单日累计1小时后自动锁定),取消无限滑动设计,并禁止在青少年模式下推送个性化广告。应统一身份验证标准,防止用户通过虚假信息绕过保护措施。

三是严格数据隐私保护条款。立法应明确禁止平台收集未成年人的非必要信息(如精确地理位置、生物识别数据),并要求对已收集的数据进行匿名化处理。需规定数据泄露后的追责与赔偿机制,提高企业的违规成本。

四是设立独立的监督与问责体系。可借鉴欧盟《数字服务法》的思路,设立专门机构对平台进行定期合规审查,并赋予其行政处罚权。对未履行保护义务的企业,应依法处以高额罚款甚至暂停运营许可。

值得注意的是,立法需平衡“保护”与“发展”的关系。既不能因过度限制而抑制行业创新,也不能纵容平台以“技术中立”为借口推卸责任。通过多方听证、试点推进等方式,逐步完善法律细则,是实现这一平衡的关键。

短视频时代的未成年人保护是一场必须打赢的“攻坚战”。唯有通过专门立法,明确权责边界、强化技术约束、完善监督机制,才能为青少年营造一个清朗、安全、健康的网络环境。这不仅是对下一代的责任,更是对数字文明未来走向的深远考量。

叉叉央行连续9个月增持黄金 业内预测国际金价易涨难跌 全球央行增持黄金仍是大方向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