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年会

首页

奥雷专辑《雷》1赛赛背后的创作故事,奥雷专辑《雷》1赛赛的...1

当地时间2025-10-18

山野雷鸣:一场与自然合谋的声音狩猎

2019年夏,贵州黔东南的雷公山深处,奥雷背着沉重的录音设备,在暴雨将至的午后独自穿行。他此行目的并非观光,而是“捕雷”——捕捉雷声最原始的震颤。

《雷1赛赛》的开场曲《序:雷息》中那段低沉轰鸣的雷声采样,便源于这场冒险。奥雷回忆:“当地人说雷公山的雷‘有脾气’,劈开天空时带着一种古老的叙事感。”他曾在暴雨中蹲守三小时,用防水麦克风录下雷声与雨滴撞击岩石的层次——这些素材后来成为专辑节奏结构的基底。

但自然采样只是起点。奥雷用模块合成器将雷声拆解为频率粒子,再重组为带有脉冲感的电子音色。专辑中《电涌》一曲的主旋律,实则是雷声经过倍频处理后与人造锯齿波的融合。“我想让自然的声音穿上科技的铠甲,”他解释道,“就像把山野的怒吼翻译成城市的密码。

创作过程充满偶然与即兴。某次录音时,意外录下的苗族山歌片段被奥雷切片后嵌入《声纹》的间奏中;另一首《裂隙》里若隐若现的铜铃声响,竟来自他路过村寨时录制的祭祀仪式杂音。这些非刻意安排的“干扰”,反而成为专辑最具生命力的细节。

然而技术并非核心。奥雷坦言,深山独处的孤独感才是创作的内驱力。“当你连续几周只和自然声音对话,会开始听见内心深处的回响。”《雷1赛赛》中那些空旷的留白与骤然的爆发,正是这种心境的外化——仿佛一场与自我灵魂的激烈谈判。

城市心跳:从实验室到舞台的声波进化

回到北京后,奥雷的工作室变成声音实验室。他将田野录音的素材导入数字音频工作站,用算法进行“声学雕刻”。但技术狂欢背后,他面临更现实的挑战:如何让实验性声音被听众感知而非仅被学术解读?

《雷1赛赛》的转折点出现在单曲《赛赛》的创作中。这首以重复音节命名的作品,原本是奥雷用语音合成器生成的无意义人声片段。直到某天深夜,他在混音时无意间加快了播放速率,机械音节突然呈现出某种律动感——“像心跳,又像代码在跳舞”。他立刻抓住这种巧合,将其发展为整张专辑最具传染性的节奏动机。

专辑的视觉设计同样强调这种“原始与科技的交战”。封面上的雷电符号被解构为电路板纹路,内页照片则是奥雷将录音设备悬挂于森林的长期曝光影像。“我们想表达一种矛盾:最野性的声音需要最精密的技术捕获,最未来的音乐藏着最古老的灵魂。”专辑设计师陈陌补充道。

现场演出时,奥雷进一步拓展了声景的边界。2021年在阿那亚沙漠音乐节的表演中,他使用多声道环绕音响系统,让雷声采样从四面八方涌向观众,同时用投影将声波可视化為闪电状的几何图形。“声音不仅是听的,还是能裹住身体的物理存在,”他说,“就像雷劈下来时你皮肤发麻的感觉。

如今,《雷1赛赛》已被视为国内电子音乐的实验标杆,但奥雷更愿意称其为“一场未完成的对话”。“雷声永远不会被完全驯服,”他笑着说,“就像创作本身——你捕获一个灵感,它却带你闯入下一个未知的暴雨夜。”

会员沪上揭晓,全球瞩目:三位科学家荣膺2025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奖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