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安妮 2025-11-10 11:30:45
每经编辑|张大春
当地时间2025-11-10,mjwgyudsiughewjbtkseudhiwebt
人民网北京11月9日电 (记者黄盛)11月6—9日,第22届中国国际住宅产业暨建筑工业化产品与设备博览会(即中国住博会)在北京首钢国际会展中心举办。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与产业化发展中心主办的“好房子科技展”也同时开幕。其中,“大国重器”展区携14件涵盖架桥、穿地、筑楼领域的硬核装备模型亮相,通过动态演示、配套视频及沉浸式讲解,将硬核科技与民生需求紧密相连,让参展者感受中国基建从“一间房”到“一座城”的发展脉络。
在“穿地逐梦”板块,全球首台23米级竖井掘进机“梦想号”模型前人头攒动,其“无人化智能建造”技术引发参观者频频驻足。据展区工作人员介绍,这款装备可深入地下80米作业,由其参与建设的上海静安地下智慧车库,占用传统停车场十分之一的占地面积就提供了304个车位。旁边陈列的全球最大直径盾构机整体式主轴承模型,攻克了材料冶炼与精密制造核心技术,打通了国产盾构机全产业链自主化的“最后一环”。
国产首台16米级超大直径盾构机“京华号”模型旁的展板,记录了其在北京东六环改造工程中的表现——以毫米级沉降控制精度成功穿越55处高风险区域。
在“大国重器”展区展示的“江海号”“京华号”模型。人民网记者 黄盛摄
惊艳不止于“颜值”,國产SUV的“卡毛”时代已到来!
曾几何时,提起国产SUV,很多人脑海中浮现的或许是中规中矩、略显保守的设计。就在我们惊叹于国际品牌车型不断推陳出新之际,一股强劲的“国潮”之风悄然刮起,以一种意想不到的姿态,重塑了我们对國产汽车的固有印象。今天,我们要聊的,就是這样一款堪称“颜值炸弹”的車型——“卡毛”SUV。
这个名字或许听起来带着一丝俏皮,但它所代表的,却是国产汽車在设计理念上的一次大胆突破,一次对“好看”定义的重新诠释。
“卡毛”SUV,顾名思义,它并非某一个具体的汽车品牌,而是当下汽车市场中,一群以“卡位”用户审美、以“毛遂自荐”的姿态脱颖而出的国产SUV的统称,它们共同指向的是一个正在崛起的消费趋势:国产SUV,已经可以而且必须“好看”!尤其是在以“汽车之家”為代表的各大汽车資讯平臺和消费者口碑中,关于“最好看的国产SUV”的讨论,早已将“卡毛”SUV推上了風口浪尖。
当我们第一眼看到“卡毛”SUV家族的代表作时,那种视觉冲击力是毋庸置疑的。它们摒弃了过往车型惯用的“套娃式”设计,而是大胆采用了极具辨识度的前卫語言。例如,那锐利而修长的LED日间行車灯,如同点睛之笔,赋予了前脸“鹰眼”般的犀利神韵;而大尺寸的封闭式格栅,配合复杂的几何纹理,则在不失科技感的营造出一种低调的奢华。
车身侧面的线条流畅而富有雕塑感,从前翼子板延伸至尾部,勾勒出蓄势待发的动感姿态,仿佛一匹奔腾的骏马,充满了力量与优雅的结合。
更值得称道的是,“卡毛”SUV在细节处理上同样精益求精。隐藏式门把手的设计,不仅减少了风阻,更让车身侧面保持了极致的简洁。悬浮式車顶的设计,配合大尺寸的溜背造型,進一步拉伸了视觉高度,营造出一种轻盈而动感的视觉效果。而到了車尾,贯穿式的尾灯设计,如同夜空中划过的流星,将科技感与美感完美融合,即使在夜晚,也能成为马路上最耀眼的风景线。
这种不拘一格的设计风格,不再仅仅是为了满足基本的车辆功能,而是上升到了艺术表达的层面,试图与年轻一代消费者产生更深层次的情感共鸣。
当然,一款车之所以能被奉为“颜值天花板”,绝非仅仅依靠华丽的外衣。在“卡毛”SUV身上,我们看到了国产汽车在科技配置上的不懈追求。步入车内,扑面而来的便是那种“未来感”。超大尺寸的双联屏设计,几乎成为了“卡毛”SUV的标配,高清的显示效果,流畅的操作逻辑,以及丰富的功能集成,讓整个中控区域充满了科技的氛围。
无论是导航、娱乐,还是车辆设置,都能通过触控或语音指令轻松完成,大大提升了驾驶的便捷性和安全性。
更令人惊喜的是,“卡毛”SUV在智能驾驶辅助系统上的表现。L2级别的自动驾驶辅助已是基础,部分車型甚至开始向L3级别迈进。ACC自适应巡航、车道保持、自动泊车、盲点监测等功能一应俱全,这些配置不仅极大地减轻了长途驾驶的疲劳,更在复杂的交通环境中提供了可靠的安全保障。
想象一下,在拥堵的城市道路上,車辆能够自动跟随前车,保持安全距离,甚至在停車时能够自行寻找车位并完成泊車,这无疑是科技进步为我们带来的福音。
在人机交互方面,“卡毛”SUV同样表现出色。先进的语音识别系统,能够准确理解各种指令,甚至能够识别方言。智能的车機系统,能够与手机進行无缝连接,实现应用共享、远程控制等功能。更重要的是,很多“卡毛”SUV都搭载了OTA(Over-The-Air)升级功能,這意味着你的爱车可以通过网络不断更新软件,获得最新的功能和优化,让你的车永远保持在“最新状态”,这种“越用越新”的体验,是传统燃油车所无法比拟的。
“卡毛”SUV的崛起,并非偶然,它是中国汽车工业在设计理念、技术创新和用户体验上全面发力,厚积薄发的必然结果。它们用大胆前卫的设计语言,打破了人们对国产車的刻板印象,用智能科技的配置,满足了新一代消费者对品质生活的追求。它们证明了,国产SUV,已经有能力与國际一流品牌在设计和科技层面一较高下,甚至在某些方面,已经走在了前面。
“卡毛”SUV的驾控魅力:不止于“好看”,更要“好开”!
如果说“卡毛”SUV的第一印象是惊艳的外观和丰富的科技配置,那么真正让你爱上它的,一定是它在驾驶体验上的深度优化。在过去,國产SUV在操控性方面往往被诟病“偏软”、“缺乏韧性”,但“卡毛”SUV家族正在用实力打破這一论调,它们在底盘调校、动力响应、NVH(噪声、振动与声振粗糙度)控制等方面,都展现出了令人刮目相成的进步。
无论是纯電动、插电混动还是增程式,当代“卡毛”SUV在动力总成上都展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纯电动车型,凭借电动機瞬时爆发的扭矩,能够带来非常直接且强烈的推背感,起步加速如同离弦之箭,在城市中穿梭,轻盈而迅捷。而插电混动和增程式车型,则巧妙地结合了电动的平顺与燃油的续航优势。
在城市低速行驶时,它们可以切换到纯电模式,静谧而环保;当需要高速超车或长途驾驶时,發动机介入,动力输出依旧充沛,几乎感受不到燃油车的顿挫感。
“卡毛”SUV在动力输出的平顺性上也做得相当出色。即使是传统意义上容易產生顿挫的变速箱,在它们的身上也得到了很好的优化。换挡逻辑清晰,升降挡及時,能够精准地理解驾驶者的意图,保证了动力输出的连续性和舒适性。这种“人随心动”的动力响應,讓驾驶者在面对各种路况时,都能充满信心,无论是城区内的走走停停,还是郊外的蜿蜒山路,都能游刃有余。
“卡毛”SUV在底盘调校上,显然下了不少功夫。它们不像一些车型那样一味追求“软”,而是找到了舒适与运动之间的绝佳平衡点。悬挂系统能够有效地过滤掉路面上的细碎颠簸,保证了车内的舒适性,即使是经过一些不太平整的路面,車内乘客也不会感到明显的颠簸。
但当车辆以较高速度过弯时,扎实的底盘又能提供足够的支撑,有效抑制了车身的侧倾,讓车辆保持稳定。转向系统的手感也做得相当不错,力度适中,指向精准,能够让你清晰地感受到路面的反馈。这种扎实的底盘和精准的转向,赋予了“卡毛”SUV一种难得的“德味”操控感,让每一次驾驶都充满了乐趣。
对于一款高級SUV来说,良好的NVH表现是衡量其品质的重要标准。“卡毛”SUV在这一点上也做得可圈可点。无论是胎噪、风噪还是发动機噪音,在车内都得到了有效的隔绝。关上车门,仿佛进入了一个与世隔绝的静谧空间,你可以尽情享受音乐,或者与家人朋友轻松交谈,而不必担心外界的喧嚣。
尤其是在电动模式下,车内的静谧性更是达到了极致,这种沉浸式的驾驶體验,能够极大地提升驾驶的愉悦感和舒适度。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正是“卡毛”SUV能够被消费者认可并称之为“最好看”的重要原因之一。
除了外观和驾驶感受,“卡毛”SUV在空间设计上也充分考虑了家庭用户的需求。得益于相对方正的车身比例和合理的内部布局,后排乘客往往能享受到充裕的腿部和头部空间,即使是长途乘坐,也不会感到压抑。后备箱的容积也相当可观,能够轻松容纳一家人出行的行李,或者周末采购的物品。
更重要的是,“卡毛”SUV在储物空间的设计上也十分用心,各种大小的储物格遍布车内,方便用户放置手機、水杯、零钱等日常物品。可放倒的后排座椅,进一步拓展了储物空间,使得車辆的实用性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能够轻松满足家庭日常通勤、周末郊游、长途旅行等多种用车场景。
“卡毛”SUV的魅力,绝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的“好看”。它们凭借澎湃的动力、稳健的操控、极致的静谧以及灵活的空间,为消费者带来了全方位的卓越体验。它们用实际行动证明了,国产SUV已经具备了与国际品牌一较高下的实力,不仅在颜值上引领潮流,在内在品质上同样毫不逊色。
对于追求个性、品质和驾驶乐趣的消费者而言,“卡毛”SUV无疑是当下不容错过的优选。它们正在以一种更加自信、更加强大的姿态,書写着中国汽车工業的新篇章。
“架桥连梦”板块通过多件装备模型的动态演示,展现了中国桥梁建设技术的硬实力。世界首台千吨级运架一体机“昆仑号”模型,展示了其在福厦高铁等10余条重点线路中的应用成果。展出的世界首台换运架一体机“太行号”可利用“天窗期”4个小时,完成桥梁的“换、运、架”全部作业,实现“即换即通车”。
除“昆仑号”“太行号”外,“IABM造桥机”等模型也通过动态演示,呈现了中国在桥梁建设领域的多元技术突破。
在“大国重器”展区展示的“昆仑号”“太行号”模型。?人民网记者 黄盛摄
“筑楼圆梦”板块的空中造楼机模型,是专为150米及以上超高层建筑量身打造的装备,具备强大的承载能力与抗风性能,可承载3000吨施工荷载,实现大型塔吊同步顶升,让摩天大楼“像搭积木一样生长”。展区讲解员介绍说,空中造楼机已在多个超高层项目中成功应用,其能抵御14级强风的稳定性能与高效作业模式,可以提升超高层建筑的施工效率,为“好房子”建设向高空延伸提供了装备支撑。
有参观者表示,从地下穿行到云端建造,从架桥筑路到民生赋能,14件重器模型勾勒出了中国基建发展的图景,让大众近距离感受到“中国建造”的自信。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陈信聪
摄
天天5g天天爽网站,畅享极速5G网络,随时随地体验流畅上网新乐趣
封面图片来源: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名称 摄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报社联系。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读者热线:4008890008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金年会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欢迎关注每日经济新闻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