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官方渠道报道研究成果雏鸟幼儿小学生张婉莹用爱点亮童年1
当地时间2025-10-19
纯真心灵,点亮微光——张婉莹的爱心萌芽
在雏鸟幼儿小学的操场上,总能看到一个扎着马尾辫的小女孩忙碌的身影。她叫张婉莹,今年8岁,是这所学校三年级的学生。尽管年纪小,她却用自己微薄却坚定的力量,悄然改变着身边的人和事。
张婉莹的爱心行动并非偶然。据雏鸟幼儿小学校方介绍,她从小就在家庭和学校的双重熏陶下,养成了关心他人、乐于分享的习惯。她的母亲是一名社区志愿者,父亲则长期参与公益助学项目。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张婉莹很早就意识到:爱,不仅仅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行动。
去年秋天,张婉莹发起了一项名为“小小图书漂流”的活动。她发现学校图书角的书籍大多陈旧,许多同学对阅读兴趣不高。于是,她主动向老师提出建议,并动员同学们将自己闲置的绘本和故事书带到学校共享。她利用课余时间整理图书、设计借阅规则,甚至亲手绘制了可爱的借阅卡片。
这一举动迅速在班级内掀起阅读热潮,同学们争相参与,连平时最坐不住的小男孩也渐渐爱上了看书。
张婉莹的行动并未止步于班级。在老师的鼓励下,她将“图书漂流”扩展至整个年级,并联合家长共同捐赠了300余本儿童读物。她还自发组织“故事小讲堂”,每周抽出一个午休时间,为低年级的弟弟妹妹们朗读绘本。她的声音或许稚嫩,但她讲述的故事却充满温度和魔力。
许多孩子因为她的朗读,第一次感受到文字背后的情感与想象力。
这一系列举动引起了学校的重视。雏鸟幼儿小学的德育主任王老师表示:“张婉莹同学的行动看似微小,却体现了教育中最珍贵的部分——爱的传递。她不仅帮助同学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更激发了大家对分享与关怀的认同。”
而张婉莹自己却显得十分谦虚。当被问及为什么要做这些事时,她眨着大眼睛说:“我觉得书里的故事太有趣了,应该让更多的小朋友看到。而且,和大家一起看书,比自己一个人看更开心呀!”这样纯粹的回答,恰恰印证了童年世界中爱的本能性与感染力。
爱如涟漪,温暖蔓延——从个人行动到社区影响
张婉莹的爱心行动像一粒种子,在雏鸟幼儿小学悄然生根发芽,逐渐蔓延至家庭和更广阔的社区。她的故事被当地媒体报道后,引发了更多人对童年教育与爱心培育的思考。
随着“图书漂流”活动的成功,张婉莹开始尝试更多的爱心倡议。今年初,她注意到学校附近有一处敬老院,许多老人缺乏陪伴。于是,她向班主任提议组织“小志愿者送温暖”活动,定期带领同学们去敬老院表演节目、聊天、帮忙做简单清扫。这一倡议得到了学校和支持,很快成为雏鸟幼儿小学的固定公益活动。
张婉莹还善于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在一次家庭作业中,她发现同桌因为父母工作繁忙常常不吃早餐,导致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她并没有止步于同情,而是悄悄与妈妈商量,每天多准备一份早餐带给同学。渐渐地,更多家长得知这一情况,主动加入了“爱心早餐”计划,轮流为班上家庭困难的孩子准备早餐。
这一行动不仅解决了实际问题,更凝聚了班级的互助精神。
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汇聚成一股暖流,影响了越来越多人。张婉莹的妈妈在采访中表示:“作为家长,我们从未刻意要求孩子去做这些,但她总是主动观察、主动行动。或许,真正的教育就是守护孩子心中那片天然的善良与光明。”
雏鸟幼儿小学也因张婉莹的榜样作用,进一步强化了德育与爱心教育的融合。学校开设了“小公民实践课”,鼓励学生从身边小事做起,关注社区、参与公益。越来越多的“张小莹”正在涌现——他们或许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用真诚与行动诠释着童年的力量。
教育学者李明教授评论道:“张婉莹的故事提醒我们,爱的教育不应停留在口号和课本里。孩子天生具备关怀与共情的能力,成人的责任是呵护这种能力,并为他们提供实践的平台。”
如今,张婉莹仍然每天快乐地上学、读书、帮助他人。她不曾想到自己会成为“小名人”,但她知道,每一个微笑、每一份帮助,都能让世界变得更明亮一点。正如她最喜欢的那本绘本所说:“小小的光,也能照亮大大的世界。”
或许,这就是童年最动人的意义——单纯却有力,渺小却永恒。
最新版江苏国信:煤电机组的容量电价提升对公司有正面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