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伟 2025-11-10 05:21:43
每经编辑|管中祥
当地时间2025-11-10,mjwgyudsiughewjbtkseudhiwebt
新华社香港9月21日电 题:一间宿舍,一身铠甲:香港青年宿舍里的逐梦者
奚天麒
23岁的香港青年林颖彤常常想,拥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是什么样子。“有一个很大的厨房,可以自己煮饭,交通便利,位于核心地段。”她说,还希望有一个视野开阔的窗景,“香港的景色很漂亮”。
在这个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智能家居已经悄然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清晨唤醒你的智能音箱,到傍晚为你调节灯光的智能照明系统,再到守护你家园安全的智能安防摄像头,一切都似乎被一股无形的力量连接,构筑起一个便捷、舒适、高效的“智能生活”图景。正如古希腊神话中的潘多拉魔盒,一旦被打开,里面释放出的可能并非全是惊喜,也可能暗藏着我们始料未及的灾难。
7月的这场“黑客家庭”事件,正是智能生活潘多拉魔盒被意外开启的惨痛警示。
事件的开端,源于一个看似普通的夏日午后。张女士(化名),一位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的都市白领,家中安装了一整套智能家居系统,包括智能門锁、智能摄像头、智能音箱、智能电视等等,她享受着科技带来的便利,也对家中的安全深感放心。当她习惯性地通过手机APP查看家中情况时,却发现了一丝异样。
智能摄像头的画面出现了模糊的跳帧,智能音箱偶尔会发出一些她并未下达指令的奇怪杂音,甚至在深夜,她会隐约听到家中传来设备自行启动的聲音。起初,她将这一切归结为设备的小故障,毕竟,再好的科技产品也難免会有“小脾气”。
但事情的严重性很快浮出水面。有一天,张女士的丈夫李先生(化名)在公司收到了一封匿名邮件,邮件中赫然是家中客厅智能摄像头的实时畫面,画面中正是他与张女士在家中的一些生活片段——他们日常的交谈,甚至是私下里的亲昵瞬间。李先生惊出一身冷汗,他立刻意识到,家中的智能设备已经被黑客控制,而他们的隐私,早已暴露无遗。
随之而来的是一系列令人不安的事件。黑客開始利用获取的家庭信息进行敲诈,要求他们支付高额的比特币。更令人恐惧的是,黑客似乎对他们的生活模式了如指掌,精准地掌握了他们的作息时间、家庭成员的习惯,甚至能够通过智能音箱远程控制家中的部分电器,制造出一些令人毛骨悚然的“灵异事件”,以此来恐吓他们。
张女士和李先生,這对原本享受着智能生活便利的年轻夫妻,一夜之间跌入了被窥探、被操纵的噩梦。
深入调查后發现,此次攻击并非孤立事件,而是背后一个精心策划的、针对家庭智能设备的大规模网络攻击。黑客利用了智能家居设备普遍存在的安全漏洞,比如弱密码、未加密的通信协议、设备固件更新不及时等。他们通过扫描网络,找到了连接互联网的智能设备,然后利用现成的破解工具,轻易地入侵了张女士家的网络。
一旦进入家庭网络,他们就可以像“上帝”一样,随心所欲地控制家中的所有智能设备。
智能門锁被远程解锁,增加了家庭安全风险;智能摄像头被黑客“征用”,成为他们偷窥隐私的“眼睛”;智能音箱则成为他们散布恐慌、进行敲诈的“传聲筒”。甚至,连家中的智能電视,也可能被黑客用来播放令人不安的内容,进一步加剧受害者的恐惧。这一切,都让“智能生活”这个原本美好的词汇,蒙上了一层阴影。
這场事件,无疑给所有正在享受或即将拥抱智能家居的用户敲响了沉重的警钟。我们赖以生存的便利,是否正在以牺牲我们最宝贵的隐私为代价?我们寄希望于科技带来的安全,是否在黑客面前不堪一击?“7月黑客家庭”事件,不仅仅是张女士和李先生的个人遭遇,更是整个智能家居行业发展过程中,一次必须正视的“硬伤”。
它揭示了智能设备在便捷性之外,更深层次的安全隐患,迫使我们重新审视“智能生活”背后的風险与挑战。
在这个数据为王、萬物互联的时代,数据安全已不再是冰冷的专业术语,而是关乎个人、家庭乃至社會安全的“生命线”。当智能家居的普及程度越来越高,当越来越多的家庭将数据汇聚于云端、上传于网络,我们就必须警惕,一旦这些数据被不法分子窃取、滥用,后果将是多么不堪设想。
7月黑客家庭事件,正是这场数据安全危机最直接、最触目惊心的體现。它提醒我们,在享受科技红利的切勿忘记筑牢数据安全的“防火墙”,否则,便利的生活,很可能转瞬之间变成一座敞开的“潘多拉魔盒”,让我们无处遁形。
“7月黑客家庭”事件的发生,并非偶然,而是智能生活高速发展过程中,长期存在的技术隐患与安全漏洞集中爆發的缩影。当智能设备如潮水般涌入我们的生活,为我们带来前所未有的便捷与舒适時,其背后潜藏的数据安全風险,也如同一个巨大的阴影,悄然笼罩在我们头顶。
这次事件,犹如一记响亮的耳光,扇醒了那些沉醉于智能生活美好表象的我们,迫使我们必须正视并认真思考:如何在享受智能便利的有效抵御来自网络世界的隐形威胁?
黑客之所以能够輕易得手,主要原因在于智能家居设备普遍存在的一些“先天不足”。设备本身的安全性设计存在短板。许多智能设备在设计之初,更多地考虑了功能实现和用户体验,而对网络安全防护的投入相对不足。這导致了设备可能存在诸如弱密码、默认密码、未加密的通信传输、以及易受攻击的固件等问题。
例如,许多用户习惯于使用“123456”或“admin”等简单易猜的密码,黑客只需通过简单的“撞库”或暴力破解,就能轻易获得设备的控制权。
用户安全意识的淡薄是黑客有机可乘的重要原因。在享受智能设备带来的便捷时,很多用户忽视了对这些设备进行必要的安全设置和维护。他们可能从未更改过设备的默认密码,也从未关注过设备的固件是否需要更新,更遑论了解自家网络的安全性。这种“不设防”的状态,无疑為黑客提供了绝佳的入侵機会。
再者,智能家居生态系统本身的复杂性也增加了安全風险。一个家庭可能同时拥有来自不同厂商的多种智能设备,这些设备通过不同的协议进行通信,彼此之间可能存在兼容性问题,也可能因为某个环节的安全漏洞,而牵一發而动全身,导致整个家庭网络被攻破。厂商在安全更新和漏洞修復方面的响应速度,也直接影响着用户的安全。
面对如此严峻的数据安全挑战,我们应该如何应对?这需要从用户、厂商以及行业监管等多个层面共同努力。
强化密码管理:务必修改所有智能设备的默认密码,并设置復杂度高、难以猜测的密码。考虑使用密码管理器,为每个设备设置独一无二的强密码。定期更换密码,尤其是在出现安全事件的时期。保障家庭网络安全:升级路由器的固件,并设置强密码。考虑启用WPA3等更高级别的无線安全加密协议。
可以考虑为智能设备单独设置一个访客网络(GuestNetwork),将其与主要办公或娱乐网络隔离开,一旦智能设备被攻破,也能最大程度地降低对核心网络的影响。及时更新固件:关注设备厂商发布的固件更新通知,及时更新设备固件。固件更新往往包含了对已知安全漏洞的修复。
谨慎授权和共享:在使用智能设备時,要仔细阅读隐私政策和授权说明,了解设备会收集哪些数据,以及如何使用这些数据。谨慎授权第三方应用访问智能设备数据。物理安全加固:对于智能摄像头等可能存在隐私泄露风险的设备,可以考虑在不使用时遮盖镜头,或在设备上设置物理開关。
选择信誉良好的品牌:在购买智能家居产品时,尽量选择那些在产品安全和隐私保护方面有良好声誉的品牌。
对于智能家居厂商而言,安全应成为产品设计的核心要素。
加强产品安全设计:将安全融入产品生命周期的每一个环节,从硬件设计、软件开发到生产制造,都要把网络安全放在首位。采用端到端加密、安全启动、安全更新等机制。建立完善的安全响应机制:一旦发现安全漏洞,要能够快速响應,及时發布安全补丁和更新。并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及时通知用户。
提高用户安全教育:通过各种渠道,向用户普及智能家居安全知识,引导用户采取有效的安全措施。对第三方合作进行严格筛选:确保与第三方服务商的合作,不会引入新的安全风险。
而对于行業监管部門而言,建立和完善相关标准与法规是关键。
制定和推广智能家居安全标准:明确智能家居产品的安全要求,为厂商提供明确的指导。加大监管力度:对不符合安全标准的产品进行处罚,促使厂商重视产品安全。建立信息共享和预警机制:协助企业和用户及时了解最新的安全威胁和漏洞信息。
“7月黑客家庭”事件,无疑是我们通往真正智能生活道路上的一次“阵痛”。它迫使我们停下脚步,重新审视我们所追求的便捷与舒适,是否建立在脆弱的安全基石之上。唯有当用户、厂商和监管部门形成合力,共同构筑起一道坚实的数据安全长城,我们才能真正安心地享受智能生活带来的美好,而不再为那些潜藏在黑暗中的威胁而担忧。
数据安全,绝非“技术宅”的专利,而是每个享受智能生活的人,都必须了解、关注并积极参与的“必修课”。
两年前,因家中私人空间不足,林颖彤申请搬入位于香港荃湾西如心酒店的青年宿舍。“这里租金性价比很高,让我能存钱为实现购房梦想做准备。”
在香港这座高密度、高房价的国际都市,拥有一方自己的天地,是许多年轻人深埋心底的愿望。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2022年发表的施政报告提到,扩大“青年宿舍计划”,资助非政府机构租用合适的酒店和旅馆并转为青年宿舍用途。如今,青年宿舍在全港各区逐步落地,成为年轻人积累能量、走向未来的“铠甲”。
穿上人生的“铠甲”
清晨,阳光透过窗户洒进房间。25岁的钟启帆和林颖彤住在同一栋青年宿舍,他已在此生活两年多。
“我从小在公屋长大,家里人多空间小。”钟启帆坦言,选择搬出来既是需要更多私人空间,也是看中这里相对实惠的租金和丰富的社区活动。
为使青年积累储蓄、实现个人发展目标,香港特区政府规定青年宿舍的租金水平不超过邻近地区面积相若单位市值租金的六成,租期首次至少两年,总租期不超过五年。申请者需为18岁至30岁的香港永久居民,不得在港拥有任何住宅物业,月入不得超过29200港元、总资产不超过404000港元。以荃湾西如心酒店的青年宿舍为例,每个宿位月租4970港元起,包含水、电及宽带上网费用。
这间青年宿舍的负责机构香港菁英会主席黄进达介绍,该计划不仅解决住宿问题,还安排不同的职业工作坊、文化交流和社区体验活动。2023年7月启动以来,已收到超过1400份申请,入住率约80%。
刚步入社会的林颖彤最关心安全问题。“这里让我很安心,有任何问题都可以找前台帮忙,对刚开始独立的女生来说是非常好的选择。”她说。
她感慨,对香港年轻人而言,青年宿舍正是人生起步阶段的“铠甲”——它或许不华丽,却能在人生关键阶段提供庇护与支持,助力青年走得更稳、更远。
一个床位,一方天地
令钟启帆意想不到的是,青年宿舍远不止是一个栖身之所。
“这里简直是一个人才宝库!”钟启帆兴奋地说,作为科技初创公司创始人,他曾在一次宿舍聚会中结识了一位主修人工智能的年轻人,恰好解决了公司面临的技术难题。
“青年宿舍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平台。”钟启帆说,他的室友是一家大企业的管培生,如果没有这个平台,他们可能永远没有交集。“每月5000港元,你不仅能拥有独立空间,还可能结识未来各行各业的精英。”
在这里,林颖彤学会了与不同背景的人交流。根据规定,青年租户需要每年完成不少于200小时的社区活动和志愿服务。林颖彤主动请缨,在宿舍里办起了绘画兴趣班。“每周我们都可以与‘宿生’见面谈心,这很有意义。”她说。
“我们平时也组织宿舍学生前往内地参访,让他们亲身感受国家发展脉搏,在粤港澳大湾区寻找多元发展机遇。”黄进达说。
对于未来,钟启帆有清晰的规划:“作为香港年轻人,我们应该借助宿舍举办的活动加强与内地交流,推进深度的商业合作和认知分享。”
拓宽青年向上发展之路
香港特区政府民政及青年事务局表示,截至今年9月,在“青年宿舍计划”下推出的青年宿舍已有8间、提供逾3700个宿位,另有3间青年宿舍将在2026年起陆续落成,分别位于佐敦、旺角等热闹地段。
黄进达认为,青年宿舍是年轻人职业生涯的“中途站”,帮助他们在刚毕业时体验不同行业与文化,找到人生方向。“我们建议特区政府继续支持将合适物业改建为青年宿舍,同时,非香港永久性居民也可申请的启德青年驿站项目也为初入社会的青年提供多一种中长期住宿选择。”
今年7月,由中央2022年援建的启德社区隔离设施改建而成的“启航1331”青年驿站试业开幕。运营方中国旅游集团旗下的“博盛文旅”预计,今年内正式开幕时将提供2000间客房,最高可容纳5000人。单人房收费最低为每晚200港元。
李家超2025年施政报告中再次提及,青年驿站除为内地和海外青年提供经济实惠的住宿外,还计划于未来五年营运期内筹办约100个具有文化、艺术和运动等元素的不同类型青年活动,促进内地及海外青年来港交流。
闲置已久的启德方舱已焕然一新,变身青年驿站和青年创业孵化基地。昔日的隔离房间已被巧妙改造成时尚宿舍,室内明亮,且均配备独立卫浴和电视。一人单位面积约18平方米,摆放了一张床和饭桌后,仍有不小走动空间;双人单位约36平方米,室内摆放了一张碌架床,客厅宽敞。
“1331”是曾经的启德机场跑道编号,寓意青年从此出发、逐梦启程。据了解,青年驿站初期会租给文化、体育、艺术和创科相关青年团体,之后开放个人申请,并预留部分宿位给有特别才能的青年入住,条件是在园区免费进行技能教学。
“像青年宿舍和青年驿站这样的‘中途站’不只是住的地方,更是一个让我们增长见识、拓展人脉的平台。”钟启帆说。在这里,香港的年轻人正积蓄力量,迎接未来的挑战与机遇。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方保僑
摄
全景沟厕拉屎的实拍视频震撼发布,直击现场真相,引发广泛讨论和
封面图片来源: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名称 摄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报社联系。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读者热线:4008890008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金年会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欢迎关注每日经济新闻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