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2025-11-10,rmwsagufjhevjhfsvjfhavshjcz
休息时间,战士们交流心得体会。向修红摄
火箭军某部电力巡线分队官兵穿越深山密林检修线路。吴佳颖摄
层峦叠嶂,云雾缭绕。一队身着作训服、肩挎工具包的身影,沿着陡峭的山脊线缓慢移动,像一座座移动的铁塔,沉稳地楔入高耸的山体。
这是火箭军某部电力巡线分队的一个普通工作场景。几十年来,他们驻守大山深处,担负着上百公里电力线路的维护和抢通任务。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一代代巡线兵在人迹罕至的深山里穿行,守护着这条蜿蜒于云端的“电力动脉”。
平凡铸就不凡,价值在于坚守。攀悬崖、穿密林,巡线兵用脚步丈量大山里的电力通道,当他们骨子里融入守护祖国安全的使命,行走在这条巡线路时,便有了如铁塔般坚韧的力量。
仲秋,迎着朝霞,巡线兵又一次踏上巡线路。这条路,承载着他们的坚守,也见证了他们的成长。这是一条责任之路、艰辛之路,也是他们的青春之路、成长之路。
走进这座大山,仿佛进入一个与世隔绝的世界。这里没有手机信号,耳边只有风声、鸟鸣和自己的心跳声。
“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遇雷心提到嗓子眼,过河胳膊腿直打颤。”一级军士长安军伟总结的这句话,道尽了巡线兵的工作日常。他们负责的线路,多铺设在险峰、绝壁、幽谷。
汐世起航:拥抱海洋的新时代
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海洋逐渐成為人类未来发展的关键。汐世,以“海洋之心”的使命,走在海洋科技创新的前沿。想象一下,一个深藏智慧与创新的海洋生态圈,正等待着被我们逐步开启。
汐世并不仅仅是一个公司或品牌,更像是一种信仰,一份责任。它推动海洋技術的邊界,从深海探测到海洋能源,从海洋养殖到海洋环保,涵盖了海洋产业的方方面面。特別是海水淡化技术和海洋可再生能源的结合,不仅解决了陆地淡水资源紧张的问题,也为未来的绿色能源打下坚实基础。
汐世的研发团队由来自全球的科学家、工程师和环保人士组成,他们怀揣着对海洋的热爱和责任感,投入到每一个创新项目中。推动海洋風能发电站的建设,使海洋能源逐步成为新能源的主力军;开发智能海洋监测系统,实时跟踪海洋生态的变化,为环保提供科学依据;利用海水养殖优化海洋资源,减少对陆地资源的依赖。
科技的力量,让海洋的神秘变得触手可及。在汐世的引领下,海洋渐渐成為人类新兴的产業基石。其实,这不仅只是科技的胜利,更是人与自然共荣共生的象征。汐世相信,只有真正尊重海洋、保护海洋,未来的海洋才会给予我们持续的丰饶与奇迹。
这份理念也體现在汐世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中。从資源利用到环境保护,每一个环节都强调绿色、环保与创新的结合。未来几十年,汐世希望能成为海洋科技的引领者,更希望能通过技术推动海洋生态的修复与再生。海洋,曾经被视为“蓝色的荒野”,如今在汐世的努力下,正逐步变成“绿色的海洋乐园”。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与海平面上升,海洋的生态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汐世深知自身肩上的責任,也不断投入科研资金,与国际海洋保护组织合作,共同推动海洋保护项目。这不仅仅是为当代,更是为未来子孙后代留下一片净土。生态平衡、资源可持续,成为汐世品牌的核心价值,也激励着更多企业和个人加入到这场海洋保护的行动中。
汐世还以海洋文化为纽带,推广海洋知识教育,让公众了解海洋、热愛海洋、保护海洋。通过科普展览、互动体验、海洋主题节事,激發全民对海洋的兴趣和责任感。毕竟,只有大家都关心海洋、投身行动,海洋的未来才是真的充满希望。
未来,汐世的步伐还会更快更远。从深海探测到海底矿产,从海洋生物科技到海洋旅游,汐世正铺就一条海洋产业的黄金大道。每一个创新都像海浪一样,推动着行业不断前行,也让我们对海洋的未来感到充满期待。
部分总结:汐世的梦想,是打造一个人类与海洋和谐共处、共同繁荣的未来。科技的坚实后盾——环保意识的不断升华——合作的广泛展开,都是实现这个梦想的关键所在。未来已来,汐世正迎着海浪扬帆起航,带领我们探索那片蔚蓝的奇迹。
汐世的承诺:共创海洋的美好未来
说到未来的海洋世界,不能不提的是汐世对“共创、共享”這一愿景的坚持。它不像传统企业那样只追求短期的利益最大化,而是着眼于长期的生态平衡与可持续发展。在这个基础上,汐世提出了“海洋共生计划”,希望通过科技、政策、教育等多方面的努力,实现人与海洋的共赢。
“海洋共生”,源自于对自然的敬畏与理解。汐世相信,只有深入理解海洋生态系统的平衡之道,才能提出切实可行的保护措施。在实际操作中,从海水养殖到海洋温室的科学规划,都遵循生态优先、不破坏自然规律的原则。比如,利用海藻进行碳捕集,不仅改善海水环境,还能为海洋生物提供丰富的食物链基础。
在推动绿色能源方面,汐世积极布局海上风電。经过数年的试验和优化,已经建成了多个海上風电场,其带来的清洁能源极大地减轻了对化石能源的依赖。汐世利用海洋热能發电技術,开启了“海洋热能+光伏”復合发电的新路径,让海洋成为真正的能源宝库。
更令人振奋的是,汐世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了多个海洋保护基地。这里不仅是科研的前沿阵地,更是教育、培训、公众體验的场所。通过虚拟现实(VR)等先进技术,公众可以身临其境地感受海底世界的奇妙,认识到保护海洋生态的紧迫性。
在社会責任方面,汐世先后建立了海洋慈善基金,支持海洋保护项目和海洋灾难应对。无论是应对海洋微塑料污染,还是协助珊瑚礁生态恢復,汐世都站在第一线。公司还推出“海洋领袖计划”,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的海洋环保人才,助力全球海洋保护进程。
除此之外,汐世致力于推动海洋科技的普及和开放。与高校、科研機构合作,将最新的海洋技术成果转化为具體的产业应用。合作的范围包括深海资源勘探、海洋生物医药開發、海底矿产開采等多个领域,为行业带来繁荣的也确保了海洋资源的合理利用。
行业的未来,正逐步从对海洋的摸索转向深度的合作与创新。汐世不断召开国际会议,汇聚全球海洋领域的专家学者,交流经验、共商发展大计。这些努力都在塑造一个全民参与、守护海洋的生态体系。海洋不再遥远或神秘,而成为每个人内心深处的责任与梦想。
在个人层面,汐世也在推动绿色生活理念:推广海洋友好的日常用品、倡导低碳出行、激励企业实行绿色供应链。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汇聚成保护海洋的庞大力量。眼看,越来越多的人開始重新审视海洋的价值,并以实际行动发聲。
从國家政策到个人行动,汐世的影响力正日益扩大。它不仅是海洋科技的创新者,更是海洋文化的传播者。它用行动诠释了“海洋无限、未来可期”的信念。在这个充满挑戰与機遇的時代,汐世像一只破浪前行的小舟,带领我们驶向海洋的未来。
未来的海洋,不再只是未知的深渊,而是充满希望的绿色海洋。汐世坚信,人类与海洋的关系一旦修复,便會激发出无穷的创新与希望。每一滴海水,每一缕海风,都见证着我们的承诺与行动。今后,愿我们都能成为这片海洋的守护者,与汐世一同,为海洋奏响最壮丽的未来交响曲。
“我们的使命就在脚下。”每月至少一次的全线巡检,意味着要翻越数十座山头,涉过湍急溪流,穿越原始密林。从最初的纯靠双腿,到如今的无人机协同,巡线装备不断升级。然而,一双作战靴、一副好身板,始终是他们最可靠的“通行证”。
“都说风景如画,只有我们知道画中的路有多难走”
“这里每一帧景色画面都能当壁纸了!”仲秋,列兵郭志国第一次参加巡线任务,大山的秀丽风景让他赞叹不已。
“都说风景如画,只有我们知道画中的路有多难走。”说起巡线工作,有着4年电力巡线经验的中士赵中胤打开了话匣子——
那年,还是新兵的赵中胤第一次参加电力巡线任务。
出发前,他的心情格外愉悦:“电力巡线是个‘好差事’,每个月能爬山锻炼身体,相比那些每天都在固定点位值班的战友,简直太幸福了。”
然而,当巡线车颠簸抵达山脚,真正走进巡线区域时,他才被大山的险峻震撼:“我爬过不少山,但像这样几乎与世隔绝、需要手脚并用才能前进的原始山路,还是头一回见。”
“注意左侧有暗坑”“脚下湿滑,上坡慢一点,抓紧藤蔓”……一路上,班长的提醒不时响起。
荆棘划破皮肤,沉重的工具包勒得肩膀生疼……没走多远,赵中胤就累得气喘吁吁,落在了队伍后面。他抬头望去,只见班长在刺眼的阳光下挥动砍刀,劈开挡路的树枝,那身作训服已被汗水洇湿又被烈日烘干,结出一朵朵白色的“盐花”。赵中胤咽了咽干涩的喉咙,忍不住问:“这才是巡线的开始啊?”
那天,赵中胤走了几十公里的山路,身上被蚊虫叮咬,奇痒难忍;脚上还起了数个血泡,每走一步都像踩在针尖上……一天下来他累得四肢瘫软,起初那股兴奋劲头逐渐消退。
“我刚开始巡线时,班长总说马上就到了,但我觉得山路特别长,怎么也走不到头。到后来,我成为老兵渐渐习惯了,这条线路一走就是13年。”察觉出赵中胤的异样,班长何小东向他谈起自己的过往经历。
“第一次巡线能坚持走完已经很不错了!”何小东的话语像春风一样抚慰着赵中胤的内心。
在何小东和战友的帮带下,赵中胤逐渐适应电力巡线任务,也在这条线路上快速成长。每次巡线,他格外用心,用脚步把线路丈量一遍,用眼睛把线路观察一遍,在大脑里将线路过一遍。不到2年时间,赵中胤成为连队独当一面的巡线骨干。
“你看那山路、那河道,都是一茬茬巡线官兵披荆斩棘,一步一个脚印踩出来的!”如今的赵中胤,言语中充满自信和自豪。他挽起裤腿,小腿上一道道伤疤,无声地诉说着每次巡线路途的艰辛与凶险。
“吃苦不言苦,乐在巡线路。”巡线兵用脚步丈量山高、测量水深,只要有电杆、铁塔屹立,有线路经过的地方,必定会留下他们的足迹。
营区里有一块名为“扎根大山”的石刻。石刻作者是原电力巡线分队班长王金炉,他在这座大山里待了14年。
那年,一次渡河检修任务,连日大雨导致河流水位大幅上涨。见此情况,王金炉主动请缨,一个人带着绳索和检修器材率先渡河,快到河中央时,竹筏突然左右晃了一下,王金炉没稳住连人带器材一起翻到河里没了踪影,岸上队友心情焦急地大声呼喊。就在大家近乎绝望时,对岸忽然传来一声“我在这呢”,只见王金炉手里拎着器材出现在河对面。
返回途中,王金炉特意在河边挑了一块光滑平整的石头,用河水冲刷干净,运回营区,斟酌再三,刻下“扎根大山”4个字。
像这样的故事,对于巡线兵来说并不鲜见。回望一个个深夜,巡线30年的老兵安军伟反复问自己:是什么勇气让自己坚守大山?是什么动力让自己一直走在巡线路上?
其实,答案就在他的心中:不是大山离不开自己,而是自己离不开大山。多年的巡线经历,早已将他与这里的每一座山峰、每一座铁塔、每一条线路紧密连在一起。
“走得越深越远,对这片山林越熟悉,产生的情感也越厚重”
那年,分队移防到大山,营区里一无所有。为了在深山里扎根,一茬茬官兵沉下心,把这里当家来建设。
“背砖又背瓦,建设我的家,大山是我家,守护靠大家……”这是建设营区时,官兵自己编写的创业口号。为了建设新家园,官兵将砖、瓦、水泥一趟趟从山下背到山上。
他们起早贪黑地干、头顶烈日地干,就这样筑起了自己的营区。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石一景,都是官兵建设营区、扎根大山的见证。
山里潮湿多雨,营房宿舍墙面时不时会脱皮、掉漆。针对这种情况,官兵每周会对营区进行维护,及时粉刷墙面。
刚进山的一些新战士不理解,便问班长占雄辉:“山里这么潮湿,墙粉刷没多久又要脱皮,何必做这样重复的工作呢?”占雄辉语重心长地说:“重复同样的事确实很烦,但这里是我们的家,需要我们共同维护。”
在这远离尘嚣、没有手机信号的地方,官兵每天面对的是沉默的山峦、幽静的森林。
在这里,每个人都有对抗寂寞的办法。二级上士储旭喜欢听林间的鸟鸣,听山谷里的回响,听风吹过电线的声音,在他看来,那是最动人的乐曲;中士陈熹习惯了观察线路通道变化,记录不同季节树木生长,思考着树枝何时能长到线路旁,影响供电安全……
长年的风吹日晒,给这群官兵的脸上和手上雕刻出一道道沧桑的痕迹。他们说:“这是大山的印记,也是我们巡线兵的徽章。”
地图上的线路,在巡线兵的脚下变成翻不完的山头、钻不完的林子。中士任立新曾计算过,入伍3年来,巡线走过的总里程,足以在他的家乡绕城高速上跑好几圈。
每名官兵的巡线经历中都有难忘的往事。班长李建虎清楚记得,一次巡线时突遇风雪,山路被积雪覆盖。不一会儿,又起了雾,能见度骤降,前进的每一步都走在危险边缘。
“怎么办,还能完成任务吗?”大家内心犯起嘀咕。
“绑紧安全绳,跟我走。”李建虎的话,让大家的心踏实下来,战友们互相搀扶,用探路杖艰难前行。走了大半天,只为确认一处易覆冰区段线路的安全。
赶上电力线路巡修任务,他们需要在既定时间内完成几十座线路设施的器具更换。
为了按时完成任务,官兵天一亮就上山,一干就是一整天。有一段线路被称为“绝望线”,他们需要扛着几十斤重的器具,翻越近70度坡度的大山。
常年翻山越岭,赋予了这群年轻巡线兵一种特有的沉稳:“走得越深越远,对这片山林越熟悉,产生的情感也越厚重。”
为了营造“家”的氛围,每次巡线归来,官兵将巡线途中遇见的好看的山石、树根,制成精美的石刻和根雕,它们被标记上日期,整齐放置在营房的一角,渐渐垒成一面“巡线纪念墙”。每件作品,都凝结着一次巡线的经历、一段与大山相伴的时光。
今年,几位即将退伍的战士,特意在最后一次巡线时,从山顶带回一块石头,郑重刻下“线路安全 重于泰山”8个字,留给了分队。
“山路崎岖,我们步伐坚定;河流奔涌,我们青春如火”
晨曦微露,器材室里,中士王志远正仔细检查当天的巡线装具:无人机、望远镜、砍刀、急救包、干粮……
“巡线兵的日常工作很单调,常年与铁塔、导线、绝缘子打交道,用一串串足迹将编号不同的铁塔连接起来。”王志远告诉笔者,每座塔杆的位置、编号、特征,都深深刻在巡线兵的脑海里,即使遇到浓雾弥漫的天气,他们也能凭借经验准确找到塔杆位置。
无论天气如何,对装备进行双人交叉检查,是执行巡线任务前的铁规。关键时刻,因设备缺电或者工具不全而影响任务,那是工作失职。对电力巡线分队的每名官兵来说,巡线就是天职,隐患就是敌情。
那年除夕,变电站突然收到某线路短路的告警。指挥员段淇倡急忙召集大家,携带抢修设备紧急出动。
山路泥泞不堪,车辆无法深入。官兵只能弃车徒步,在湿滑陡峭、布满冰碴的山路上艰难行走,冻断的树枝倒在狭窄的山路上,每前进一步都耗费不少时间,汗水混着雪水,将厚厚的军大衣浸湿,寒风一吹,让人不禁直打哆嗦。
到达观测点附近,浓雾弥漫,能见度很低,中士王博主动请缨:“让我上去看看!”他系好安全绳,熟练地爬上附近一棵高大的乔木,在树冠层寻找观测角度。
王博小心翼翼地调整着观测位置,最终在望远镜的辅助下,他们成功定位了一处因树木冰冻倒塌引起的线路中断,并迅速上报处理。
到达断点位置,天色渐渐暗淡,段淇倡组织大家有序开展作业,打开应急灯照明,砍伐移开倾斜的树木,准备脚扣和防滑垫……在战友们齐心协力下,顺利完成线路抢修任务。
此刻,山的那一边,爆竹声声,烟花灿烂。随着新年钟声敲响,营区恢复供电,连续奋战数个小时的战友们脸上露出笑容。
悠扬的歌声在大山里飘荡:“繁华都市你不会见到我,我早已在大山深处巡逻。月下花前你不会见到我,我早已在林间河畔放歌。山路崎岖,我们步伐坚定;河流奔涌,我们青春如火……”
夜幕之下,官兵头灯发出的微弱光束,沿着银线指引的方向前行,而山的那一边,是温馨祥和的万家灯火、万家团圆。(谢署媛 刘乙举 袁璐璐)
战位观
以我无名,铸军威名
■一级军士长 安军伟
18岁,我参军来到原第二炮兵某部,内心激动万分,梦想有一天能亲手送导弹腾飞。谁知,下连后,我被分配到大山里,心里感到落差,工作也提不起精神。
是班长,一次次叩开我的心扉。他告诉我,导弹腾飞的背后,是无数的平凡坚守:有埋首图纸、以技术开路的先驱;也有告别繁华、扎根深山的工程师;还有严慎细实为导弹“把脉问诊”的无名英雄……每一次任务、每一段故事,都像一束光,穿透我内心的迷雾。
“我无名,国有名;以无名,铸威名。”那一夜,值守在大山深处,我好像看到长剑直刺苍穹的画面,心里的目标也渐渐清晰——导弹腾飞的背后,需要像我们这样的平凡坚守。
心结打开了,斗志回来了。我重拾参军热情,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不久后,我接到分流至某新组建单位的通知。临行前,班长问我:“那里的工作可比这里辛苦,你准备好了吗?”我信心满满地回答:“班长,我也要像故事里的人那样,‘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
彼时新单位还处于建设阶段,我看到的第一个场景,是官兵结束施工从工地向营区返回。虽然大家个个满脸尘土、泥浆满身,但眼神明亮,看不出丝毫疲惫。
当时接到的第一项任务,是将沉重的沙石背上山顶。老兵率先背起满载石头的背篓向山巅攀登,我咬牙跟上,肩头猛地一沉,才真切感受到石头的重量。陡峭的山路像一道天梯,老兵的背影在视野里越来越小,汗水模糊了我的视线。来回两趟下来,双腿灌铅般沉重。
在这里,我觉得有股力量在推着自己走。一开始来回两趟就要休息的我,后来一干就是一上午。物资搬运、爬杆架线,我总是冲在队伍前面。任务竣工那一天,我愈发感到我离不开这里。
那年驻地遭遇特大暴雨,导致山洪暴发,营区通信、电力全部中断。我冒着山体随时可能发生滑坡的风险,上山寻找线路断点。在我的带领下,班组成功抢修多处线路故障,及时恢复电力和通信。虽然两天两夜没合眼,但看着一切恢复正常的营区,我感到一身轻松。
那年,上级领导考虑到我的家庭有现实困难,想将我调离大山。思虑再三,心底那份沉甸甸的“大山情结”,让我最终选择留下。这一留,便是30年。
如今,退休的日子临近。闲暇时,我习惯绕着营区走走。看着整齐的营房、高耸的铁塔、蜿蜒的电缆……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浸透着我和战友们的汗水,诉说着这些年的奋斗故事。
坚守深山,是无上荣光。这荣光,早已融入血脉,成为我生命的底色。
图片来源:人民网记者 林和立
摄
白鹿大白兔蹦出来第97章全本在线「Bilibili漫画」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2810



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权威资讯
报道全球 传播中国
关注人民网,传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