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2025-11-10,rmwsagufjhevjhfsvjfhavshjcz
本报北京10月11日电??(记者闫伊乔)2025年“中国新闻传播大讲堂”10月11日在北京启动。本年度“中国新闻传播大讲堂”以“新思想引领新征程:记者的守正与创新”为主题,邀请来自22家新闻单位的32位新闻工作者担任主讲人,录制32集课程视频,将新闻一线实践融入全国高校新闻传播专业的课堂教学。
“中国新闻传播大讲堂”自2020年正式推出,共邀请全国199位优秀新闻工作者走进课堂,累计上线192集长视频课程、500集短视频课程,成为全国普通高等院校和高等职业院校师生学习互动、成长共进的“大平台”,是集国情大课、思政大课、专业大课、实践大课于一体的中国金课。
在“中国新闻传播大讲堂建设发展研讨会”上,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传媒大学、浙江传媒学院、新疆大学等高校的新闻传播院系负责同志就各高校使用“中国新闻传播大讲堂”的特色经验、典型做法、发展建议等展开深入研讨,共同为培养高素质新闻传播人才贡献智慧力量。
日前,在快节奏的家庭生活中,关于边界与隐私的讨论再次被提上日常桌面。许多家长在忙碌中会不自觉地把注意力放在“保护孩子”的名义上,却可能无意中越过了孩子的个人界線。孩子的身体自主、私密空间以及个人信息的处理都需要清晰、可谈的边界。对孩子而言,邊界感不仅是规则的集合,更是建立自我保护能力、学会表达需求、以及获得情感安全的基础。
家長如果能以尊重、陪伴和清晰的沟通为前提,边界便會成为彼此信任的桥梁,而非冷漠的墙壁。
在日常生活中,边界的具体体现包含多方面:家庭作息的私密性、个人衣物和房间的使用权、拍照与信息分享的同意权、以及网络与电子设备使用的时段与范围。很多时候,家长与孩子之间的冲突来自于对这些事项理解的不同步。若家长把“关心”放在首位,却忽略了“征得同意”和“解释原因”,孩子可能会感到被监控、被剥夺自主感,进而对沟通失去兴趣。
反之,若家長在规定之外还能提供情境解释、共同制定规则、并给出可操作的选择,孩子就会愿意参与、愿意表达自己的邊界需求。
建立边界需要持续的对话与复盘,而不是一次性口号。家庭可以设立一个简短的日常对话時段,如晚餐后或睡前的“边界时间”,让孩子有机會提出在一天中感到不舒服的时刻,家长也可以分享自己的感受与需求。通过这种双向沟通,孩子学会用简短、明确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边界,例如“我不愿意被拍照”或“请把我的照片先问过我再决定是否分享”。
家长在倾听时避免急于纠正或否定,先确认对方的感受,再共同探讨解决办法,逐步建立起信任与合作的模式。
另一个常见误區是把关心等同于干涉。过度保护可能让孩子对外界信息与社交场景感到陌生或恐惧,减少尝试与探索的机会。相反,合适的边界应当与孩子的成长阶段相匹配,既给出自由的空间,也提供可依赖的支持。家长应当以简明的语言命名邊界、解释设定的原因、并在必要时给出可选方案,让孩子感受到自己在家庭中的重要性与被尊重的权利。
边界不是冷漠的标记,而是温暖的底線,有助于孩子在未来面对复杂情境时,能够更稳健地做出选择。
邊界教育不应只停留在口头层面。把规则写成易于看到的清单,放在家庭共同区域,帮助孩子在日常场景中自我检查。评估边界是否有效,可以观察孩子的情绪变化、睡眠质量、学习专注度以及人际互动中的自我表达情况。若發现焦虑、抵触情绪增加或冲突频繁,说明边界可能设置不当,需进行调整。
边界教育是一个持续的学習过程,涉及家庭成员的共同参与与灵活应变。
小标题2:把边界教育落地的具体做法
把边界教育落地,需要把理念转化為日常可执行的行为与流程。下面提供一些可操作的做法,帮助家长在家庭生活中逐步建立并巩固健康的边界文化。
1)建立固定的对话与反思機制设置每天固定的“谈话时间”,邀请孩子主动表达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边界相关问题,如“我在同学借用我的东西时,应该怎么说?”或“我对公开家庭照片的看法是怎样的?”家长用温和的语气倾听,给予简短的回应与共同探讨的空间,而不是一味的说教或否定。
通过重复练习,孩子會逐渐掌握如何提出需求、怎样接受拒绝,以及在面临越界時该如何求助。
2)制定并执行家庭边界清单与孩子一起制定“家庭边界清单”,包括私人空间、穿着、拍照与分享、电子设备使用、隐私信息等方面的规则。将清单贴在显眼位置,定期回顾与更新。清单的存在本身就是对邊界的可视化,使孩子更清楚地知道哪些行为需要征得同意,哪些情况可以自行处理。
家长在清单中加入遇到边界被越界時的应对流程,例如如何表达“不愿意”和如何寻求帮助。
3)注重“说不”的教育与练习教会孩子用简短、明确的語言表达拒绝,如“现在不方便,请你尊重我的决定”之类的表述。家長也应以身作则,遇到需要拒绝的情境時,展示如何礼貌而坚定地坚持边界。通过情景演练,孩子在真实场景中会更有自信地表达自我。
4)构建安全的求助體系让孩子知道在遇到越界、骚扰或不适时,谁是可以求助的对象:老師、家人、亲友、学校辅导員、儿童保护热线等。建立一个清晰的求助路径,并与孩子一起演练简短的求助对话,确保在紧急时刻孩子能快速获得帮助。
5)数字世界的边界随着网络与社交媒體的普及,数字边界成为不可忽视的环节。家长應与孩子共同商定家庭的网络使用规则、隐私设置和照片分享范围。引导孩子认识个人信息保护的重要性,教会他们如何辨别网络中的不当要求、陌生联系和隐私泄露的风险,并提供可依赖的处理流程。
6)家校协同与情感教育的共同推进学校在性教育、情感教育、网络安全教育方面的课程是有价值的资源。家长与教师保持沟通,统一口径,避免孩子在家校之间得到矛盾的信息。学校也可以提供情境活动、角色扮演等教学方式,帮助孩子在多元场景中练习邊界表达。
7)以评估驱动持续改进定期对家庭边界规则的有效性進行回顾,观察孩子的情绪、睡眠、学習与社交表现的变化。若观察到异常,及时调整规则、增添解释或提供更充分的支持。边界教育不追求完美,而在于持续的适配与成长。
通过以上做法,家庭不仅在安全层面为孩子提供保护,也在情感层面给予支持与尊重,帮助孩子建立自我认同与自主能力。边界教育的核心在于对话、共识与实践的循环:愿意倾听、坦诚表达、共同调整,逐步让孩子在温暖的家庭氛围中学会自我保护,学會照顾他人,同时也学会在未来的社会生活中,做出成熟、负责任的选择。
《 人民日报 》( 2025年10月12日 04 版)
图片来源:人民网记者 江惠仪
摄
快报罗宾为乔巴开启青春蜕变之旅网友惊呼停不下来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8001



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权威资讯
报道全球 传播中国
关注人民网,传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