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尚香正能量做钢筋的励志故事 孙尚香正能量做钢筋的行业典范
当地时间2025-10-19
从零开始:柔弱双肩扛起钢筋人生
清晨五点,天还未亮,建筑工地的探照灯已划破薄雾。一个瘦削的身影利落地戴上安全帽,踩着沾满泥点的劳保鞋走向钢筋加工区——她是孙尚香,这个工地上唯一的女性钢筋工。
三年前,孙尚香还是电子厂的流水线女工。一次偶然路过建筑工地时,她被工人们用钢筋编织城市骨架的画面震撼:"原来摩天大楼的脊梁,是一根根钢筋亲手弯出来的。"这个画面成了她职业生涯的转折点。尽管家人强烈反对:"女人干钢筋?又累又危险!",她还是毅然报名了职业技术学校的钢筋工艺培训。
培训第一天,她就遇到了难题——男性学员徒手能掰动的钢筋,她得用膝盖顶着借力才能弯曲;老师傅演示的绑扎技巧,她因手小力度不足总是慢半拍。但她不服输:每天提前一小时到训练场加练,用橡皮筋模拟绑扎动作练到指尖破皮,甚至把钢筋边角料带回家练习弯折角度。
结业时,她以全班唯一的满分成绩考取特种作业操作证。
真正踏入工地后挑战才刚开始。盛夏的钢筋被晒得烫手,她手套磨穿了好几次;冬季绑扎时铁丝冷得像冰刀,指尖常被划出血口子。有老师傅劝她:"姑娘换个工种吧,监理、资料员哪个不比这轻松?"她笑着摇头,却在下工后偷偷哭湿了枕头。转折发生在一次紧急任务中——暴雨将至,必须在两小时内完成地下室顶板钢筋铺设。
当男工们因暴雨预警犹豫时,她第一个系好安全绳跳进基坑:"浇混凝土前不绑完,整个工期都要延误!"
那一晚,她在雨中喊着号子带领班组抢工,雨水混着汗水从安全帽檐滴落。当地最后一根钢筋精准就位时,雷鸣般的掌声在基坑里响起。项目经理当场宣布:"以后重要节点的钢筋工程,都由孙尚香带组!"
铁骨柔情:用专业与温度重塑行业标杆
成为带班组长后,孙尚香开始践行她的"钢筋哲学":"每一根钢筋的弯曲角度都是力学与美学的结合,每一处绑扎点都是安全与责任的交汇。"她首创"三维可视化绑扎法",用不同颜色的扎丝区分受力层级,使复杂节点一目了然;她改良传统弯钩工艺,使钢筋损耗率降低15%;她甚至编写了《女性钢筋工操作指南》,详细记载如何用巧劲替代蛮力的小技巧。
这些创新很快引起行业关注。2022年,她负责的某超高层项目获得"鲁班奖",评委会特别指出:"该项目钢筋工程精度达到毫米级,尤其是梁柱节点处理展现了工艺与设计的完美融合。"领奖台上,她举起奖杯时手上的老茧在闪光灯下格外显眼。
但真正让她成为行业典范的,是她对团队的温度。工地上的"95后"小伙王磊最初总嫌她要求太严,直到某次他父亲重病急需用钱。孙尚香不仅预支他半年工资,还发动工友捐款。后来王磊红着眼眶说:"香姐绑钢筋时像钢铁,待人时像棉花。"她组建的"钢筋姐妹花"班组已培养出7名女性钢筋工,其中有人已成为国家重点项目的技术骨干。
如今,孙尚香常被邀请到高校开讲座。她总说:"钢筋是建筑的骨骼,而工匠是赋予骨骼生命的人。无论男女,只要用专业淬炼技艺,用热爱坚守初心,都能在时代建设中刻下自己的印记。"她的工装口袋里始终装着两样东西:一本磨破边的规范手册,和一包创可贴——前者用来守护工程质量,后者用来抚慰新手学徒磨破的手指。
夕阳西下,她又走向新的工地。塔吊的长影下,那个与钢筋共舞的身影仿佛在告诉世界:最坚硬的结构源于最柔软的决心,最宏伟的建筑始于最执着的坚守。
内容外交部:中方一贯坚决反对美国在亚洲国家部署“堤丰”中导系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