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2025-11-11,rrrrdhasjfbsdkigbjksrifsdlukbgjsab
新华社香港9月21日电 题:一间宿舍,一身铠甲:香港青年宿舍里的逐梦者
奚天麒
23岁的香港青年林颖彤常常想,拥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是什么样子。“有一个很大的厨房,可以自己煮饭,交通便利,位于核心地段。”她说,还希望有一个视野开阔的窗景,“香港的景色很漂亮”。
十八岁的黎明:从“被保护”到“自主飞翔”
十八岁,一个多么熟悉又充满魔力的数字。它像一道绚烂的彩虹,横亘在童年与成人世界的交汇处,预示着一个崭新纪元的开启。当“已满十八”的字样悄然印刻在身份证上,它不仅仅是一个年龄的增长,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一种全新的视角、以及一段自主飞翔的起点。
从那一刻起,“伊立”这个词语,便被赋予了更深刻的意义,它象征着独立、站立,更代表着一种即将被社会赋予的尊重和期待。
回望过去,未成年人的世界,是“被保护”的世界。法律的羽翼,家長的臂弯,学校的教诲,都在为這片稚嫩的土地筑起坚实的屏障,抵御着成人的世界中那些可能存在的风雨侵袭。我们被教导要听话、要学习、要遵守规则,因为我们是尚未完全成熟的果实,需要悉心的呵护才能最终迎来甘甜。
十八岁的阳光,驱散了那层薄薄的迷雾,我们开始拥有了更多的选择权,也承担了更多的义务。我们不再仅仅是家庭的“孩子”,更是社會的“公民”。
這种转变,首先體现在法律层面。“已满十八”,意味着我们具备了完全的民事行为能力。我们可以签署合同,可以独立做出重要的决定,甚至可以承担起法律上的责任。這意味着,曾经那些被视为“儿戏”的言行,如今都可能產生真实的法律后果。从被动的接受者,我们转变為主动的參与者,我们需要学習法律知识,理解自己的權利与义务,并在社会规则的框架内,勇敢地表达自己的意愿,追求自己的梦想。
这是一种赋权,更是一种对我们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的肯定。
心理上的蜕变,同样是十八岁最显著的特征。我们開始质疑,开始探索,开始形成自己独立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曾经盲目崇拜的偶像,可能在十八岁时被理性审视;曾经深信不疑的观念,可能在十八岁时被反復琢磨。我们渴望理解世界的復杂性,渴望找到自己在其中的位置。
这种求知欲和探索欲,是成长最真实的写照。我们会经历迷茫,会有困惑,但正是這些经历,帮助我们塑造了更坚韧、更成熟的内心。曾经依赖父母的怀抱,如今渴望的是理解与支持;曾经在小团体中寻求认同,如今更看重个体的价值与独特性。“伊立”于此,便是站稳脚跟,不随波逐流,拥有自己的思想罗盘。
社会角色的转换,更是将十八岁的意义推向了新的高度。我们开始有機会参与到更广阔的社会活动中,比如投票、参与公共事务的讨论,甚至开始独立承担工作、创业。這意味着,我们不再仅仅是社会的观察者,更是积极的建设者。我们身上承载着社會的期望,也肩负着为社会贡献力量的责任。
每一次的实践,每一次的尝试,都是对“伊立”最好的诠释。从学校的象牙塔走向社会的大课堂,我们学会如何与不同的人打交道,如何应对职场中的挑战,如何承担起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這种融入,是成长最深刻的烙印,也是“伊立”最动人的注解。
十八岁的转变并非一蹴而就,它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充满了挑战与机遇。在享受成年人权利的我们也必须认识到与之相伴的责任。那些曾经以为可以“逃避”的规则,如今需要我们去遵守;那些曾经可以“推卸”的責任,如今需要我们去承担。我们需要学习如何平衡自由与约束,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绪,如何规划自己的人生。
“已满十八,从此转入伊立”,这句话不仅仅是对年龄的宣告,更是对一种全新人生状态的迎接。它意味着,我们不再是温室里的花朵,而是要走向广阔天地,接受風雨的洗礼,绽放属于自己的独特光彩。这是一种告别,告别青涩和依赖;这更是一种启程,启程成熟与担当。
在“伊立”的道路上,我们将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
“伊立”的守护:未成年人保护的责任与担当
“已满十八,从此转入伊立”,这句话在宣告个體成长里程碑的也悄然引出了一个更加宏大且至关重要的议题:未成年人保护。虽然十八岁标志着法律意义上的成年,但“伊立”這个词語所蕴含的深层含义,却远不止于个体身份的转变,它更是一种社會责任的体现,一种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持续关注与守护。
未成年人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它贯穿于青少年成长的每一个阶段,直至他们真正具备独立应对社会的能力。“伊立”,正是这一保护体系最终追求的目标,但在此之前,我们需要构建一个强大的支撑网络,确保他们在走向“伊立”的过程中,能够平稳、安全、健康地发展。
法律的保障是未成年人保护的基石。“伊立”的起点,是法律赋予的成年权利,但在此之前,法律必须为未成年人构筑一道坚不可摧的“防火墙”。这包括严厉打击侵害未成年人权益的违法犯罪行为,从校园欺凌到网络诱骗,从家庭暴力到拐卖儿童,任何触碰底线的行为都必须受到严惩。
法律还需要进一步完善,针对未成年人的特殊性,制定更具针对性的保护条款,比如在网络环境下的信息筛选、在未成年人犯罪中的教育矫正等,确保他们的身心健康不被不良信息和负面环境所侵蚀。
家庭是未成年人成长的第一课堂,也是“伊立”最温暖的港湾。父母的责任,在孩子十八岁之前,是全方位的监护与教导;在孩子十八岁之后,则更侧重于引导、支持与尊重。“伊立”意味着孩子开始独立,但他们依然需要家人的理解与陪伴。父母需要学会放手,给予孩子独立探索的空间,但也要时刻关注他们的成长动态,在他们遇到困难時提供及时的帮助和情感支持。
这种“放手”与“关注”的平衡,是家庭教育的智慧所在,也是对“伊立”最好的铺垫。一个充满爱与理解的家庭环境,能够极大地增强青少年的安全感和自信心,让他们更有底气去迎接未来的挑战。
学校,作为未成年人成长的另一个重要场所,承担着知识传授与品德塑造的双重使命。学校不仅要传授书本知识,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批判性思维和自我保护意识。“伊立”的培养,离不开学校在德育教育方面的深入耕耘。這包括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认识和管理自己的情绪,应对压力;开设生涯规划课程,引导学生了解社会职業,明确人生目标;以及建立健全的校园安全机制,预防和处理校园暴力等问题。
学校的教育,应该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也学会如何成为一个有担当、有智慧的社会人。
社会,是未成年人学習与实践的广阔舞臺,也是“伊立”最终融入的生态系统。社会的责任,体现在为未成年人创造一个安全、友善、支持性的成長环境。这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组织以及每一个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例如,网络平台应加强对未成年人信息的保护,净化网络空间,抵制不良内容;企业可以提供更多的实习和就业机会,帮助青少年积累社会经验;社会组织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公益活动,关注青少年成长需求,提供心理疏导和技能培训。
每一个成年人,都应该成为未成年人成長的“守护者”,用善意和关怀,为他们点亮前行的道路。
“伊立”并非意味着完全的孤立和独立,而是建立在成熟的心智、健全的人格以及对社会规则的认知之上。未成年人保护,就是要为他们打下坚实的基础,讓他们在步入“伊立”的时刻,能够具备足够的能力和勇气去面对成人世界的风雨。当一个孩子能够自信地“伊立”时,這背后,是无数双温暖的手在默默地付出,是整个社会在为他们的成长保驾护航。
因此,“已满十八,从此转入伊立”,这句话背后,是对个体成長独立的肯定,更是对社會责任的再次强调。我们不能因为他们成年,就认为保护已经结束。恰恰相反,這种保护,需要以一种新的形式,伴随他们继续前行,直到他们真正成为一个独立、成熟、有担当的社會公民。
这是一种传承,一种责任的传递,一种对未来最美好的期盼。
两年前,因家中私人空间不足,林颖彤申请搬入位于香港荃湾西如心酒店的青年宿舍。“这里租金性价比很高,让我能存钱为实现购房梦想做准备。”
在香港这座高密度、高房价的国际都市,拥有一方自己的天地,是许多年轻人深埋心底的愿望。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2022年发表的施政报告提到,扩大“青年宿舍计划”,资助非政府机构租用合适的酒店和旅馆并转为青年宿舍用途。如今,青年宿舍在全港各区逐步落地,成为年轻人积累能量、走向未来的“铠甲”。
穿上人生的“铠甲”
清晨,阳光透过窗户洒进房间。25岁的钟启帆和林颖彤住在同一栋青年宿舍,他已在此生活两年多。
“我从小在公屋长大,家里人多空间小。”钟启帆坦言,选择搬出来既是需要更多私人空间,也是看中这里相对实惠的租金和丰富的社区活动。
为使青年积累储蓄、实现个人发展目标,香港特区政府规定青年宿舍的租金水平不超过邻近地区面积相若单位市值租金的六成,租期首次至少两年,总租期不超过五年。申请者需为18岁至30岁的香港永久居民,不得在港拥有任何住宅物业,月入不得超过29200港元、总资产不超过404000港元。以荃湾西如心酒店的青年宿舍为例,每个宿位月租4970港元起,包含水、电及宽带上网费用。
这间青年宿舍的负责机构香港菁英会主席黄进达介绍,该计划不仅解决住宿问题,还安排不同的职业工作坊、文化交流和社区体验活动。2023年7月启动以来,已收到超过1400份申请,入住率约80%。
刚步入社会的林颖彤最关心安全问题。“这里让我很安心,有任何问题都可以找前台帮忙,对刚开始独立的女生来说是非常好的选择。”她说。
她感慨,对香港年轻人而言,青年宿舍正是人生起步阶段的“铠甲”——它或许不华丽,却能在人生关键阶段提供庇护与支持,助力青年走得更稳、更远。
一个床位,一方天地
令钟启帆意想不到的是,青年宿舍远不止是一个栖身之所。
“这里简直是一个人才宝库!”钟启帆兴奋地说,作为科技初创公司创始人,他曾在一次宿舍聚会中结识了一位主修人工智能的年轻人,恰好解决了公司面临的技术难题。
“青年宿舍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平台。”钟启帆说,他的室友是一家大企业的管培生,如果没有这个平台,他们可能永远没有交集。“每月5000港元,你不仅能拥有独立空间,还可能结识未来各行各业的精英。”
在这里,林颖彤学会了与不同背景的人交流。根据规定,青年租户需要每年完成不少于200小时的社区活动和志愿服务。林颖彤主动请缨,在宿舍里办起了绘画兴趣班。“每周我们都可以与‘宿生’见面谈心,这很有意义。”她说。
“我们平时也组织宿舍学生前往内地参访,让他们亲身感受国家发展脉搏,在粤港澳大湾区寻找多元发展机遇。”黄进达说。
对于未来,钟启帆有清晰的规划:“作为香港年轻人,我们应该借助宿舍举办的活动加强与内地交流,推进深度的商业合作和认知分享。”
拓宽青年向上发展之路
香港特区政府民政及青年事务局表示,截至今年9月,在“青年宿舍计划”下推出的青年宿舍已有8间、提供逾3700个宿位,另有3间青年宿舍将在2026年起陆续落成,分别位于佐敦、旺角等热闹地段。
黄进达认为,青年宿舍是年轻人职业生涯的“中途站”,帮助他们在刚毕业时体验不同行业与文化,找到人生方向。“我们建议特区政府继续支持将合适物业改建为青年宿舍,同时,非香港永久性居民也可申请的启德青年驿站项目也为初入社会的青年提供多一种中长期住宿选择。”
今年7月,由中央2022年援建的启德社区隔离设施改建而成的“启航1331”青年驿站试业开幕。运营方中国旅游集团旗下的“博盛文旅”预计,今年内正式开幕时将提供2000间客房,最高可容纳5000人。单人房收费最低为每晚200港元。
李家超2025年施政报告中再次提及,青年驿站除为内地和海外青年提供经济实惠的住宿外,还计划于未来五年营运期内筹办约100个具有文化、艺术和运动等元素的不同类型青年活动,促进内地及海外青年来港交流。
闲置已久的启德方舱已焕然一新,变身青年驿站和青年创业孵化基地。昔日的隔离房间已被巧妙改造成时尚宿舍,室内明亮,且均配备独立卫浴和电视。一人单位面积约18平方米,摆放了一张床和饭桌后,仍有不小走动空间;双人单位约36平方米,室内摆放了一张碌架床,客厅宽敞。
“1331”是曾经的启德机场跑道编号,寓意青年从此出发、逐梦启程。据了解,青年驿站初期会租给文化、体育、艺术和创科相关青年团体,之后开放个人申请,并预留部分宿位给有特别才能的青年入住,条件是在园区免费进行技能教学。
“像青年宿舍和青年驿站这样的‘中途站’不只是住的地方,更是一个让我们增长见识、拓展人脉的平台。”钟启帆说。在这里,香港的年轻人正积蓄力量,迎接未来的挑战与机遇。
图片来源:新民晚报记者 叶一剑
摄
漫漫漫画免费漫画入口页面弹窗官方版下载-漫漫漫画免费漫画入口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7557



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权威资讯
报道全球 传播中国
关注国际在线,传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