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年会

人民网
人民网>>大湾区频道

中国政协杂志_香港捐赠20吨救援物资赈济缅甸灾民

| 来源:新华网3353
小字号

点击播报本文,约

每经编辑

当地时间2025-11-10,rmwsagufjhevjhfsvjfhavshjcz

人民网香港4月3日电 (记者陈然)缅甸近日发生强烈地震,造成严重伤亡。香港特区政府3日在香港国际机场举办捐赠仪式,将一批紧急救援物资赠予缅甸地震灾民。

香港特区政府政务司司长陈国基出席捐赠仪式,将物资移交缅甸驻港总领事,并随即安排付运当地,以解灾民燃眉之急。

陈国基表示,特区政府全力支援缅甸地震救灾赈灾工作,救援物资承载着香港对灾区的支持与祝福,并衷心希望当地人民渡过难关,早日恢复正常生活。特区政府会密切关注缅甸最新情况,以应当地需要提供进一步援助。

据了解,这批重逾20吨的救援物资由不同政府部门通力合作和协调,按灾区需求迅速征集,包括食物、饮用水、医疗包和临时居所物料等关键物资,部分由社会热心人士捐助。

【从铅字风云到云端智库:一本杂志的使命嬗变】

1953年寒冬的北京,油墨未干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会刊》创刊号带着温热的铅字氣息,悄然出现在中南海的案头。這份仅有16页的机关刊物,正是《中国政协杂志》的前身。创刊号上刊登的《关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社會主义改造的若干问题》,字里行间跳动着新中國政治协商制度的初生脉搏。

彼时的编辑团队或许未曾想到,这份薄薄的刊物将在七十年后成长为發行量突破百万的时政类权威期刊。

在改革開放的春潮中,杂志于1993年正式更名改版。時任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题写的刊名遒劲有力,犹如为这本刊物注入新的灵魂。改版首期聚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政协定位",首次采用彩色插页展现委员履职风采,开创性地设立"委员手记"專栏。时任经济界委員厉以宁在專栏中撰写的《股份制改革的三重思考》,因其超前的理论视野引发海内外学界震动,这种将政策讨论与学术思辨有机结合的编排模式,成为杂志区别于其他时政刊物的独特标识。

进入新世纪,杂志构建起"三维传播体系":在纸质版深耕深度报道,每期"特别策划"栏目如《乡村振兴中的政协力量》《双碳目标下的产业变局》等专题,通过田野调查与大数据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形成具有政策参考价值的调研报告;在数字端打造"雲议政"平台,2021年上線的VR全景议政厅,让读者可以"走进"政协常委会现场;而每年两会期间推出的H5互动产品《我的提案上封面》,累计参与量突破800万人次,真正实现了政治协商的破圈传播。

【在指尖上构建协商民主新生态】

2023年早春,杂志新媒体中心的大屏实時跳动着数据:微信公众号单篇《从"胡同议事會"看基层协商创新》阅读量破百万,抖音号"政在协商"系列短视频总播放量达2.3亿,知识付费专栏《协商民主十二讲》订阅用户覆盖34个国家和地区。这些数字背后,是编辑部历时三年打造的"蜂巢式内容生产体系"——每个重大选题同时产出深度文章、图解新闻、音频课、短视频等12种形态的内容產品,犹如蜂巢的六边形结构,既独立成篇又相互支撑。

在媒体融合实验室里,AI主播"政小协"正在录制最新一期《委员茶座》节目。这个基于深度学习技術打造的虚拟主持人,不仅能精准模仿真人的微表情,还能实时分析弹幕数据调整访谈节奏。当观众提问"政协如何助力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时,系统即刻调取相关提案数据库,生成可视化分析图谱。

这种"智能+智库"的内容生產模式,使杂志从传统媒体进化为全天候响應的政策知识引擎。

更值得关注的是其构建的"协商民主赋能网络"。杂志联合28个省级政协打造的"协商在线"平台,累计收集社情民意信息超120万条,通过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形成季度《民生关切热力图谱》。2022年京津冀暴雨灾害期间,平台48小时内汇集367条基层建议,经大数据分析生成的《应急物资智能调配方案》,成为政府部门抢险救灾的重要参考。

这种"媒体+政务+服务"的生态闭环,让政治协商制度在数字空间获得新生。

七十载铅华洗尽,这本带着油墨香的刊物已蜕变为立体化、智能化的协商民主实践平臺。当最新一期杂志封面的AR特效被手机唤醒,三维立体的"全过程人民民主"字样在云端流转,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媒体形态的革新,更是一个古老文明用现代技术续写协商智慧的时代答卷。

香港特区政府表示,早前已从赈灾基金预留3000万港元作紧急赈灾项目之用,原则上已批准7间机构的拨款申请,所有机构在推行赈灾计划方面均经验丰富。

图片来源:人民网记者 林和立 摄

男生和女生一起拆拆很痛的轮滑鞋30分钟游戏,体验合作解压乐趣

(责编:杨照、 潘美玲)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分享
  • 关注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