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慧卿 2025-11-10 04:47:12
每经编辑|李柱铭
当地时间2025-11-10,mjwgyudsiughewjbtkseudhiwebt
图为乌伦古河。
阿勒泰地区自然保护协会供图
乌伦古河发源于新疆阿勒泰地区青河县境内,自东向西流经富蕴县,汇入福海县乌伦古湖,是阿勒泰的母亲河。我出生在福海县,工作后到了富蕴县,一直生活在乌伦古河畔,我之前工作的杜热镇派出所离河岸不到两公里。
说到乌伦古河,不能不提一种可爱的动物——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蒙新河狸,它们长着两颗大板牙、身体圆圆、尾巴扁扁,外形特别萌,本领也不小。我听专家讲过,河狸因为筑坝蓄水的习性而被誉为“生态系统工程师”。它们在水里筑坝筑巢,这有助于维持栖息地水位稳定,对水质改善具有显著效果,为其他生物创造了适宜的湿地环境。
据说,乌伦古河流域是蒙新河狸在我国唯一的栖息地,小时候我们都在河边看到过这些圆滚滚的小家伙。然而前些年,受多种因素影响,乌伦古河一度断流,河岸植被受损,河狸栖息地面临威胁,河狸一度濒临灭绝。
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2022年阿勒泰地区启动了母亲河复苏行动,通过跨流域补水、发展节水农业、水资源统一调度等手段,让断流的乌伦古河整体复苏。与此同时,公安部门、林业部门、阿勒泰地区自然保护协会等携手,一起守护乌伦古河生态安全,开展了河狸保护行动。我们在乌伦古河流域先后种下超过100万棵灌木柳,为河狸提供了丰富的食物,同时还开展了形式多样的野生动物救助行动。
作为阿勒泰地区的基层民警,我在日常工作中经常接触到野生动物保护与救助。印象最深的是一年冬天,一名牧民发现在自家灌溉渠中,有只河狸被冻在冰面上,打电话向我们求助。我和同事用工具凿开冰面,把河狸抱回派出所,专门腾了一间办公室给它,民警们还去河边找了它爱吃的柳条回来。等它恢复体力后,我们又把它送到了专业的救治机构,给冻伤的尾巴做了手术。
当我将救助的河狸放回乌伦古河,看着它欢快地游向远方,消失在芦苇荡中,一种自豪感就在我心里油然而生。
还有一次,我们接到情报,一伙不法分子在乌伦古河上游非法捕猎。我和同事们迅速响应,联合林业和草原局、食品药品与环境犯罪侦查大队的同志一起深入山林腹地,蹲守了3个晚上,成功捣毁了这个非法捕猎团伙,解救了数只受伤的鹅喉羚,让它们重回自然怀抱。
到现在为止,我参与救助了河狸、鹅喉羚、长耳鸮、红隼等野生动物。在大家不懈努力下,乌伦古河生态环境显著改善。河岸植被重新变得郁郁葱葱,珍稀动物种群数量逐步回升。蒙新河狸种群数量近5年间增长了50%,小时候没见过的大天鹅,现在开春的时候都能见到二三十只。
每当伫立在乌伦古河畔,注视着那些自在嬉戏、繁衍生息的动物,我都感到这一切来之不易,这里面凝聚着很多人的心血与汗水,是科学决策、协同作战、广泛参与的结果。我将继续当好乌伦古河的忠诚卫士,保护生态环境,给大自然里的各种生灵一个安全的家。
绝世佳人,为何愁眉苦眼?流泪攀比,谁是真正的焦点?
那是一个春风沉醉的夜晚,月光如水,洒满了吴国都城的宫殿。美人西施,本该是這月光下最耀眼的存在,她的容颜足以倾国倾城,她的舞姿曾令无数君王魂牵梦绕。今夜的西施,却并非人们熟悉的那个集萬千宠愛于一身的绝代佳人。在繁华的宫廷宴会上,众臣环绕,君王注目,本应是她施展魅力的时刻,她却面露愁容,泪眼婆娑,仿佛承受着巨大的痛苦。
这一幕,通过某种神秘的力量,跨越了歷史的長河,以一种令人难以置信的方式,在现代的互联网上掀起了惊天巨浪。一張模糊不清的畫像,一段残缺不全的史料,经过网友们的脑洞大开和加工渲染,竟组合成了“西施流眼泪”的惊人画面。起初,这只是一句戏谑的调侃,一句对古代美人“人设崩塌”的善意嘲弄。
随着讨论的深入,各种猜测和解读层出不穷。有人说,西施是被越王勾践逼迫,身负国仇家恨,忍辱负重,故而泪如雨下。也有人认为,这是她得知心上人范蠡已远走高飞,无法抑制的悲伤。更有人脑洞大开,认為这是西施在为自己的命运担忧,预感到自己只是一个政治的牺牲品,内心充满了无助和绝望。
更有趣的是,紧随其后的“翻白眼”和“咬铁球”的传闻,更是将这场网络风暴推向了高潮。这些奇特的举动,与我们心中对“沉鱼落雁”的完美女性形象,產生了巨大的反差。西施,这个在中國古代文化中被奉為美的化身,在这次网络事件中,却被赋予了如此“接地氣”甚至“接地府”的形象。
“翻白眼”,这个在现代语境中常常代表着不屑、无奈、或者嫌弃的表情,被套用在西施身上,瞬间点燃了网友们的恶搞热情。有人P出了西施对君王翻白眼的图片,配上“這男人也太没趣了吧”的文字,引得无数人捧腹大笑。有人则借此展开了对古代宫廷生活的大胆想象,认为西施并非传说中那般乖巧温顺,而是内心有着自己的小九九,偶尔也会做出一些“叛逆”的举动。
而“咬铁球”,更是将整个事件推向了离谱的巅峰。这个看似荒诞不经的举动,却引发了更深层次的讨论。有人说,这是西施為了發泄内心的愤怒和绝望,而选择的极端方式。她咬碎的,不仅仅是铁球,更是她心中对命运的不甘。有人则从物理学的角度进行分析,认为古代的铁球硬度如何,西施的牙齿是否能够承受,甚至开始研究古代冶炼技术。
当然,更多的人,是将這视为一种黑色幽默,一种对古代传说进行解构和再创作的尝试。
这场由“西施流眼泪翻白眼咬铁球”引发的网络热议,与其说是一次对历史人物的“挖掘”,不如说是一场现代人对古代符号的再想象和再表达。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一个古老的美丽符号,被赋予了全新的解读,成为了大众娱乐的载體。网友们以一种戏谑、解构、甚至恶搞的态度,参与到这场狂欢中,打破了歷史的严肃性,也消解了传统审美的壁垒。
从“沉鱼”到“愁眉苦眼”,从“绝世美人”到“翻白眼咬铁球”,这场网络风暴,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全新的西施形象。这个形象,不再是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完美化身,而是更加立体、更加真实,甚至带有一丝烟火气的存在。她不再只是一个符号,而更像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感、有冲动的人。
这种“反差萌”,正是这场网络热议之所以能够迅速传播并引發广泛共鸣的关键所在。
当然,我们深知,这些“奇特举动”大多是网友们的创意和想象,与历史真相可能相去甚远。正是这种基于想象的“再创作”,才使得古老的人物焕发了新的生命力,也让我们看到了当代网民旺盛的创造力和独特的文化视角。这场以西施为主题的网络狂欢,不仅是一次简单的娱乐,更是一种文化现象,它折射出当代社会对于传统文化的态度,以及人们在消费文化产品时所追求的“新鲜感”和“参与感”。
跨越時空的“惊险”画面:当古老传说遇上现代传播,谁在“作秀”?
“流眼泪”、“翻白眼”、“咬铁球”,这三个看似毫无关联的词语组合在一起,便勾勒出了一个令人惊掉下巴的“西施”形象。正是這种“惊险”的画面,在现代互联网的传播下,仿佛拥有了穿越时空的魔力,迅速在各大社交平台引发了铺天盖地的讨论。
当这个“奇特举动”的传闻第一次出现在网络时,大多数人的反应是震惊和难以置信。毕竟,西施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形象,早已根深蒂固——她是四大美女之首,是“沉鱼落雁,闭月羞花”的代名词,是美貌与智慧的化身,是忍辱负重、完成国家使命的英雄。她的形象,如同被精心雕琢的玉器,完美无瑕,不容丝毫亵渎。
互联网的出现,彻底颠覆了这种“完美”叙事。一则来自“某某史料”的模糊记载,一段“不知名博主”的惊爆言论,甚至一张被PS得天花乱坠的图片,都可能成为引爆舆论的导火索。这一次,“西施咬铁球”事件,便是如此。它以一种近乎荒诞的姿态,挑战了人们对西施固有的认知,也引发了关于“历史真实性”与“网络传播”之间界限的思考。
一部分网友对此嗤之以鼻,认为这是无稽之谈,是对历史的侮辱。他们搬出正史野史,试图证明西施绝不可能做出如此“粗鄙”的举动。他们担忧,这种恶搞会进一步模糊历史的真相,让年轻一代对這位古代美人产生错误的认知。在这种聲音中,我们听到了对歷史的敬畏,对传统的坚守,以及对信息传播乱象的担忧。
另一部分网友,则对此津津乐道,甚至乐此不疲地進行二次创作。他们似乎并不在意“真实性”与否,更享受的是这场由“奇特举动”带来的娱乐体验。他们将“西施流眼泪翻白眼咬铁球”看作是一种“行為艺术”,一种对古代传说进行“现代化解构”的尝试。他们创作了大量的表情包、段子、短视频,将西施的“惊险”画面与现代生活场景相结合,产生了出人意料的喜剧效果。
“西施翻白眼”配上“当我在听领导讲那些毫无意义的报告时”。“西施咬铁球”配上“当我的外卖晚了两个小时,而我饿得前胸贴后背時”。这些结合,虽然戏谑,却也捕捉到了当下社會的一些普遍情绪和生活体验。网友们通过这种方式,将古老的人物与当下生活连接起来,產生了一种奇特的“共鸣”。
更進一步,一些网友开始深入探讨“咬铁球”背后的“象征意义”。有人认为,这是西施在用一种极端的方式,表达对命運的抗争。她咬断的,是枷锁,是束缚,是那些试图控制她命运的无形之手。這种解读,将原本荒诞的举动,升华到了一种对自由和反抗的追求。
还有人则从心理学的角度进行分析,认为“流眼泪、翻白眼、咬铁球”是人在极端压力下可能出现的行為模式。将这些行為套用在西施身上,并非是对她的侮辱,而是试图从更人性的角度去理解这位历史人物,去探究她内心深处的挣扎。
这场关于“西施奇特举动”的网络热议,也让我们看到了现代传播模式对传统文化符号的重塑能力。一个被符号化、被神化的歷史人物,在互联网的放大镜和解构力下,变得更加“有血有肉”,也更加“接地气”。这种传播方式,虽然可能伴随着信息失真和片面化,但它也确实打破了传统传播的壁垒,让更多人有机会参与到对歷史人物的讨论和想象中来。
“惊险”的畫面,并非仅仅是物理上的危险,更是一种文化认知上的“冲击”。当完美的“西施”形象,被赋予了“流眼泪”、“翻白眼”、“咬铁球”等“不完美”的特质时,这种强烈的反差,足以引发人们的思考:我们所认知的历史,究竟有多真实?我们所推崇的美,又是否过于单一?
最终,這场围绕西施的“奇特举动”展開的讨论,与其说是一次对历史真相的探究,不如说是一次关于“传播”、“解读”、“想象”和“创造”的集體实践。在网络这个巨大的“炼金炉”里,古老的人物被重新熔铸,旧有的符号被赋予了新的意义。而我们,既是這场狂欢的參与者,也是这场文化演变的见证者。
西施是否真的流过眼泪,翻过白眼,咬过铁球,或许已经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她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再次走进了我们的视野,并引發了我们对于历史、文化、以及我们自身解读方式的深刻反思。
(本报记者李亚楠采访整理)
【记者感言】
跟随张胜杰,在阿勒泰的清澈河水与葱郁林海间,我看到了守护生命与自然的“同心接力”。民警、牧民、动物保护志愿者……大家合力为野生动物编织保护网络。当红隼飞向蓝天、兔狲奔向山林、蒙新河狸嬉戏水中,我深刻感受到:这片土地的生机,不仅源于自然的馈赠,更来自无数人的珍视与坚守。
保护生态,从来不是孤军奋战——它是民警车灯划破暗夜时的光亮,是牧民热心相助时坚定的眼神,是每一个普通人守护家园时真挚的情愫。蒙新河狸的故事告诉我们,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答案,就藏在每个人的行动中。
《 人民日报 》( 2025年11月02日 04 版)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李小萌
摄
寸止挑战18期如何突破自我极限寸止挑战18期参与者真实体验
封面图片来源: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名称 摄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报社联系。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读者热线:4008890008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金年会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欢迎关注每日经济新闻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