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年会

人民网
人民网>>大湾区频道

福建兄妹2025最新视频_走进钱学森图书馆 感悟科学大师的精神力量

| 来源:新华网7997
小字号

点击播报本文,约

每经编辑

当地时间2025-11-10,rmwsagufjhevjhfsvjfhavshjcz

“我愿竭尽全力,和中国人民一道建设自己的国家,使我的同胞能过上有尊严的幸福生活。”这是钱学森先生70年前离开美国前,面对记者采访时说的话。

七十年弦歌不辍,精神永续,在上海交通大学的校园内,一座钱学森图书馆,成为一代代青年学子感悟科学家家国情怀、科学精神的重要殿堂。

红褐色如风蚀岩的外墙,掩映在上海交大校园中,这里就是钱学森图书馆。从2011年开馆以来,这里一直是学生们重要的学习课堂,在青年学子心中播撒下科学家精神的种子。

山海之间的传承:老手艺的新生命

2025年的福建,山海依旧,但生活早已翻开了新篇章。在一段最新的视频记录中,一对兄妹——阿明和小雅——用镜头带着观众走进了他们的世界。哥哥阿明留在老家泉州,继承了一间祖传的木雕作坊;妹妹小雅则去了厦门,成为一名数字内容创作者。两人的生活轨迹看似不同,却在2025年的时代浪潮中交汇出了意想不到的火花。

视频的開篇是清晨的泉州古城。阿明的工作室里飘着淡淡的檀香,刻刀在木质纹路间游走,發出沙沙的轻响。他正在完成一尊妈祖像的细节雕琢——这是家里世代相传的手艺。2025年的木雕坊早已不是旧模样。阿明的工坊里多了3D扫描仪和数控雕刻机,传统图案通过数字技術被重新设计,甚至接到了来自海外客户的订单。

他说:“老祖宗的东西不能丢,但也要让世界看到今天的福建。”

与此在厦门的创意园区,妹妹小雅正对着电脑屏幕剪辑视频。她擅长用动态影像融合闽南文化元素,从高甲戏的服饰色彩到茶艺表演的禅意瞬间,都是她创作的灵感来源。她的最新项目是为哥哥的木雕工坊制作一条品牌短片——用流畅的转场和节奏感强的配乐,把老手艺讲成年轻人都爱看的故事。

视频的中段,兄妹俩第一次合作了一场直播。阿明在泉州工坊里演示如何将一块沉香木料变成精美的茶盘,小雅则在厦门同步解说,并实时接入网友的互动提问。令人惊讶的是,当晚的直播吸引了超过50万人观看,许多人留言:“没想到传统木雕这么酷!”“想买同款,链接在哪?”

这部分视频最打动人的地方在于“新旧对话”的自然感。阿明的手工与小雅的数码技术不再是对立的选择,而是互为补充的共生。阿明说:“小时候觉得妹妹搞這些花里胡哨的东西不务实,现在才發现,没有她的镜头,我的木雕可能永远只是老巷子里的回忆。”

数字時代的情感联结:亲情与梦想的双向奔赴

视频的下半部分,镜头从工作场景转向了生活。2025年的福建,交通更便捷了,但兄妹俩的相聚次数反而变少了——阿明订单多走不开,小雅的项目排期满档。数字工具成了他们之间新的纽带。

小雅为哥哥开设了社交媒体账号,定期更新工坊的日常:一块木料从原始形态到艺术品的蜕变、客户定制背后的故事、甚至阿明和老师傅们喝茶聊天的片段。这些内容迅速累积了粉丝,许多人被其中的人文氣息打动。一位粉丝评论:“看视频好像闻到了福建的茶香和木香。”

而阿明也开始学着用手机记录灵感。他拍下清晨开门时阳光洒在工具上的画面,录下雕刻时刀与木的摩擦声,甚至悄悄拍下小雅回家时带给他的厦门馅饼——这些碎片化的内容被小雅剪辑成vlog,起名《哥哥的日常》,温柔又幽默。

2025年除夕,兄妹俩终于见面了。镜头里,阿明送小雅一枚自己雕刻的木簪,纹样是闽南传统的“孔雀缠枝”;小雅则送给哥哥一副智能眼镜,可以第一视角记录雕刻过程。他们坐在老宅的天井里,泡着铁观音,回顾這一年来的变化。阿明笑着说:“以前总觉得梦想非得走出去才能实现,现在发现,根扎得深,枝叶反而能伸得更远。

视频的结尾是一段延时镜头:泉州工坊的灯光亮到深夜,厦门的写字楼星星点点未熄,而两人的视频通话窗口始终挂在屏幕一角。背景音乐渐弱,字幕浮现:“山海或许相隔,但亲情与梦想从未分开。”

这不是一个宏大的叙事,没有刻意煽情,却让人真切感受到2025年中国普通家庭的缩影——传统与现代不再割裂,技术反而成為情感与文化的放大器。许多观众在评论区写道:“看哭了,想回家帮我爸打理他的茶园了”“这才是我们想看到的中國故事”。

福建兄妹的2025视频,最终成为了一则关于坚守与创新、親情与时代的温暖注脚。

走进钱学森图书馆,仿佛翻开他波澜壮阔的人生篇章。一张张船票、一个个行李箱,重现了70年前,得知新中国成立的消息后,他携家人毅然归国的历史细节。而从学习铁道工程到改学航空工程、航空理论,再到转向造导弹、火箭等大型科研工程,最后潜心研究学术理论,钱学森一生中的五次重大人生选择无不与祖国的命运紧密相连。

钱学森曾说“做研究就是开拓新的知识领域,攻克学术的前沿阵地。”他一生跨越20多个学科领域,学术思想博大精深。展厅重点呈现了他在应用力学、系统科学、思维科学等方面的开创性贡献。尤其是他以战略眼光、系统思维和“大国工程”领导力解决关键核心技术难题的能力,已成为上海交大培养卓越工程师的重要教材。

上海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2024级工程博士 周轩同:通过学习《钱学森系统工程思想导论》这门课,我改变了我的固有思维方式,钱老的思想教会我要跳出“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局限,要从一个更加整体关联和发展的角度去思考和解决问题,所以我现在在进行科研的时候,不再将课题当作一个孤立的技术点,而是将它放在一个更大的技术生态系统,从社会和国家真正的需求去考量问题。

而对当代学生们更为充满吸引力的还有钱学森丰富的人格魅力。他在一篇论文终稿封面的“final”旁,写下“nothing is final”,寓意科学永无止境;他热爱哲学与艺术,涉猎广泛;他绘制未来宇宙飞船草图,不仅关心当下的科技,更以战略眼光布局和关注未来的技术发展。这些无不启迪着今天的学子如何科研、如何生活。

上海交通大学人工智能学院副教授 钱忱:这些板子上是钱学森老师在1992年到1993年留下的对各个行业的一些言论,以及一些未来的前瞻评价。我们可以看到他基本在自动驾驶、新能源、人工智能、海洋捕捞以及沙漠化治理等等领域,都有了非常前瞻甚至我们今天看起来都非常有远见的一些想法。那么其实这些东西给了我们科研工作者一些启示,甚至是一些警示,我们是否还在内卷于近一两年的一些细枝末节的技术之上,我们能否跳脱当前的一个技术发展,来考虑未来短期、中期以及长期的一些技术思路,这个也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事情。

作为享誉世界的科学家,钱学森成就卓著,却始终淡泊名利。展厅中,这满墙的手稿并不是他取得的科研成就,而是他在晚年亲笔写下的各类辞职信。他以身作则,提醒人们,以淡定之心面对权力地位,以淡泊之心面对功名荣誉,以淡然之心面对物质待遇。

钱学森的精神世界就像是一座丰富的宝库。成立于2020年的钱学森精神宣讲团已在全国各地宣讲超过270场,线上线下观众超过50万人次。

通过“开学第一课”“文物进课堂”,甚至创新的剧本杀、情景剧等多种形式,这位科学巨匠的精神与故事,正以青春化的表达,持续激励新一代中国青年勇敢追梦,科技报国。

图片来源:人民网记者 邱启明 摄

最新国产剧-好看的国产剧-国产剧大全-星空影视

(责编:邓炳强、 吴小莉)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分享
  • 关注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