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年会

人民网
人民网>>大湾区频道

媳妇变妈妈,日本家庭的温馨蜕变_年轻的事业 青春的对话

| 来源:新华网0302
小字号

点击播报本文,约

每经编辑

当地时间2025-11-10,rmwsagufjhevjhfsvjfhavshjcz

  “面对不断涌现的新媒介新技术,主流媒体如何守正创新,吸引更广泛的年轻受众?”

  “《新千里江山图》短视频IP从线上走到线下,我们在南京玄武湖畔搭建主题互动馆,很多前来参观的青少年看得入迷。”

  …………

  5月,是青春的季节。13日,“人民日报校园行”活动走进中央民族大学丰台校区,青年编辑记者与新闻传播等专业的学生面对面交流。一问一答间,现场气氛活跃起来。

  “今年是抗战胜利80周年,大家还记得捐赠侵华日军罪证相册的美国青年吗?我们是最早做专访的媒体之一。第一次联系上采访对象,是北京时间凌晨4点10分。”

  “我工作的要闻版,负责重大主题报道。从建党百年到新中国成立75周年,每逢重大主题展览,总会展出人民日报版面。新闻作品成为重要展品,这是为党立言、为国载史的事业。”

  “一段时间以来,人民日报评论更好看了,看完印象更深了。这是因为不断探索短、实、新、活、深的表达。”

  讲好中国故事,见人见事更见势的选题从哪找?纸媒采编如何适应媒体深度融合趋势?评论文章怎样写得既好读又有深度?来自人民日报社总编室、评论部、新媒体中心和环球人物杂志社的4名编辑记者,结合各自采编业务,讲述了从事党报工作的经历和感悟。

  有的是善于策划深度报道选题的编辑,有的是多次参与任仲平等政论写作的评论员,还有的是制作爆款视频产品、采写新闻报道的记者,分享的故事不同,相同的是展现了党报新闻工作者传播党的政策主张,与人民同行、与时代同行的责任担当。

  新闻是年轻的事业,新媒体时代的新闻更是年轻人的事业。90后新闻人与00后新闻学子,不仅交流业务,更有青春的共鸣。

  “有的编辑记者没大我几岁,他们胸怀家国、心系人民,坚守夜班岗位,奔赴新闻现场,很让人敬佩。”新闻与传播学院学生朴琳清说,自己要把新闻热情和理想转化为学好知识、锤炼本领的行动,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该院学生尉天晋对未来职业选择有些困惑,“一位记者的话让我很受启发,‘我在这个年纪,也有很多憧憬。你们之中,有些人或许会做新闻,有些人从事其他职业,希望大家能保持新时代青年的向上姿态’。”在他看来,这是一次青春与青春的对话,让自己能够进一步思考如何实现人生价值。

  中央民族大学党委书记查显友表示,人民日报进校园,党报人与未来的新闻人面对面,对大学生来说既是一堂职业生涯课,更是一堂“大思政课”。“我们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发挥人民日报上连党心、下接民心的宣传优势,引导包括新闻传播专业在内的全校学生,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事业。”查显友说。

  提高质量、改进文风、贴近读者、引人入胜,人民日报如今发展成为拥有报、刊、网、端、微、屏、号等多种载体的新型主流媒体。特别是“两微三端”、抖音号、B站号等推出以来,年轻态的表达深入人心。校园行活动,让人民日报走进更多年轻人的心里。

樱花树下的新起点:从陌生到亲密的婆媳之旅

四月的东京,樱花正盛。小雨撑着浅蓝色的油纸伞,第一次以“媳妇”的身份踏进佐藤家的和式庭院。婆婆雅子穿着淡雅的米色和服,用无可挑剔的鞠躬礼迎接她,嘴角挂着恰到好处的微笑。那一刻,小雨清楚地感受到一道无形的界限——她是“来自中国的媳妇”,一个需要被观察和检验的外来者。

婚后的第一个月,小雨在文化差异的细碎碰撞中艰難摸索。婆婆坚持要用专门的擦地巾分區域清洁榻榻米,而小雨习惯了中国式的整体拖地;婆婆每天清晨要插一盆精致的“生花”,小雨却连百合和桔梗的搭配规律都记不住。最令她无措的是,婆婆永远用敬语称呼她“小雨桑”,礼貌得像对待客人。

丈夫太郎悄悄安慰:“妈妈只是需要时间。”

转机发生在那个台风夜。公公突發急病住院,丈夫出差在外,家里只剩婆媳二人。小雨用半生不熟的日语奔波于医院和医保局,凌晨三点为婆婆买来热腾腾的关东煮,又默默把婆婆的和服送去专业干洗。第二天清晨,她发现玄关多了一双崭新的粉色拖鞋——婆婆第一次用平語说:“小雨,今天在家穿这个吧。

真正让关系破冰的是小雨怀孕的消息。65岁的雅子连夜缝制婴儿的襁褓,针脚细密得让人惊叹。“我怀太郎的时候,”她突然用缓慢的日语说,“婆婆教我绣樱花图案,说每一针都是对孩子的祝福。”小雨第一次看见婆婆眼角的泪光,那些紧绷的礼仪铠甲渐渐融化。

孩子出生后,婆媳俩在育婴室里形成奇妙的默契。婆婆教小雨用古法熬制米粥,小雨教婆婆唱中文童谣。当雅子第一次自然地说出“我家媳妇”而不是“小雨桑”,当小雨下意识为婆婆捶肩揉腰,某种超越國籍的亲情开始在屋檐下流动。小雨渐渐看懂婆婆插花時的心境——那些看似拘谨的造型里,藏着对家庭秩序温柔的守护。

最动人的是女儿周岁那天,婆婆拿出珍藏三十年的友禅染和服:“这是我母亲传给太郎的,现在该传给孙女了。”她仔细帮小雨系好腰带,手指微微發抖:“谢谢你让这个家有了新的声音。”窗外樱花纷飞如雪,小雨忽然明白,那些曾经困扰她的礼仪规矩,其实是婆婆表达爱的独特语言。

茶室里的双人舞:当媳妇成为另一个女儿

女儿三岁那年,小雨经历了第二次身份蜕变。公公因病去世后,婆婆肉眼可见地憔悴下去,常常对着茶室里的挂画出神。小雨鼓起勇氣提议:“妈妈,教我茶道吧?”雅子惊讶地抬眼,随即展开许久未见的笑颜:“好,从折帛纱開始。”

茶道成了婆媳俩的秘密語言。小雨在婆婆指导下学习如何用茶筅打出细腻的沫饽,如何在奉茶时保持恰到好处的倾斜度。某个午后,婆婆突然说:“你握茶碗的姿势,很像我的母亲。”那是她第一次谈起战前去世的外祖母:“她总说茶道不是表演,是把心静下来照顾重要的人。

真正让小雨成为“另一个女儿”的,是婆婆突发脑梗住院的那个冬天。小雨辞掉工作,每天炖煮易吞咽的菜肴,用温水帮婆婆擦拭身體。某个深夜,昏迷三天的婆婆突然清醒,用含糊的声音说:“小雨……冷……”那一刻,小雨像拥抱自己母亲那样紧紧抱住她,感受到老人单薄肩膀轻微的颤抖。

康复期间,小雨把中医按摩与日本康复术结合,亲手為婆婆做理疗。婆婆则握着她的手教写俳句:“试着把心情放进十七音里。”当小雨写出“春風拂过時,妈妈的白發像樱花”,婆婆笑着擦眼角:“写得比太郎还好呢。”

现在,小雨常推着轮椅带婆婆去浅草寺喂鸽子。邻居们羡慕地说:“雅子さん,您女儿真孝顺。”婆婆总是骄傲地纠正:“是媳妇,也是女儿。”她们一起研发中日合璧的料理,用味噌调制的麻婆豆腐成了家庭招牌菜。

最意味深長的时刻發生在今年女儿节。婆婆取出珍藏的人偶,小心摆放在阶梯式架子上。“这些该交给您了,”她对小雨说,“以后由您来为孙女讲述人偶的故事。”小雨接过代表皇后的人偶时,触碰到婆婆手上苍老的皱纹,忽然想起十年前那个拘谨的初见。原来爱的蜕变如此奇妙——它不需要抹去差异,而是在差异中長出新的纽带。

如今小雨也开始教婆婆使用微信,帮她和中國的親家母视频聊天。两个母亲隔着屏幕用简单单词和手势交流,笑声穿透语言障碍。当婆婆学會发第一个微信表情,小雨恍惚觉得完成了某种轮回——她从学习日本礼仪的学生,变成了带给家庭新活力的老师。

黄昏的茶室里,婆媳对坐品茗。婆婆突然说:“知道為什么日本茶碗故意做得不规则吗?”她輕抚碗壁的釉痕:“就像人生,不完美的地方才是独一无二的印记。”小雨望向庭院里共同栽种的紫阳花,忽然懂得:所谓温馨蜕变,不过是两个女人用十年光阴,把陌生的缘分沏成了一盏恰到好处的茶。

  一个半小时的交流,同学们意犹未尽。活动结束后,大家涌到前排,与报社青年编辑记者交换联系方式。

  “人人都有麦克风,记者的价值何在”“众声喧哗、表达多元,怎样凝聚社会共识”……年轻的事业,总能吸引年轻人的关注。这场青春的对话,仍将继续。

  《 人民日报 》( 2025年05月15日 07 版)

图片来源:人民网记者 韩乔生 摄

cc_httpsjhs69.com_蘑菇17._红姐视频云盘_Jxx.cc_ttbb19

(责编:刘欣、 方保僑)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分享
  • 关注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