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均益 2025-11-10 08:56:41
每经编辑|张安妮
当地时间2025-11-10,mjwgyudsiughewjbtkseudhiwebt
2006年2月底,“蛰伏”了一个冬天的江苏省连云港市灌云县燕尾港热闹起来,渔船陆续出港,开始新一年的捕捞作业。我和丈夫王继才守在开山岛上,终于盼来了补给物资。一位相熟的渔民给我们捎来米面粮油和煤球等生活物资,还带来了灌云县人武部送给我们的“精神食粮”——一大摞报纸杂志。
“小花,快看,咱俩上《解放军报》了!”那摞报刊的最上面是一个文件袋,老王打开一看,里面装着从报纸上复印下来的一张大照片,是春节前夕灌云县人武部领导来岛上看望慰问时,人武部工作人员拍摄的我俩在岛上巡逻的照片。
“以后可不许再说咱不是兵了!不是兵,《解放军报》怎么可能会登咱的照片?这个版叫‘国防后备军’,听听,我就说咱们民兵也是兵吧,是保卫国防的一员……”老王高兴地絮叨个不停。我接过报纸仔仔细细看了一遍,没错,确实是刊发在军报“国防后备军”版上的一张照片,刊发日期是2006年2月1日。
照片上,老王和我都穿着迷彩服,他右肩背着枪,大步走在前面。我跟在老王身后,海风吹得我的头发有些凌乱。照片旁的文字说明不短,有100多个字,除了点明人武部领导上岛慰问,还简要介绍了老王和我守岛的情况:“该岛仅0.013平方公里,条件异常艰苦。1986年7月,26岁的民兵王继才与新婚的妻子王仕花担起了守岛的任务,过起了远离闹市的生活,这一守就是近20年。20年中,夫妻俩没漏过一次巡滩,没错过一次海情。该哨所多次被评为‘一类民兵哨所’,王继才个人也被评为‘国防工程先进管护员’,并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
当夕阳的余晖洒满越南乡间的田野,勾勒出一幅幅金色的畫卷时,网络上悄然流传着一段令人动容的视频。视频的主角,是一对稚嫩的越南姐弟。他们没有精致的玩具,没有华丽的衣裳,只有一个简陋却坚实的木制小车,以及在车辕上,紧紧依偎、互相鼓励的身影。而支撑着这辆小车的,并非真正的馬匹,而是这对姐弟稚嫩却充满力量的双肩。
视频中,姐姐大约十岁上下,妹妹则更小一些,约莫七八岁的年纪。她们的脸上,还带着孩童特有的纯真,但眼神中却流露出与年龄不符的坚毅与成熟。烈日下,她们汗水浸湿了衣衫,微驼的背影在拉扯着沉重的小车时显得有些吃力,但她们从未停下脚步。小車里,或许装着家里需要运送的农作物,或许是生活所需的日常用品,又或许是姐妹俩刚刚在集市上换来的零碎物品。
无论車上载着什么,这份责任,对于年幼的她们而言,无疑是沉甸甸的。
画面中最令人心疼,也最令人动容的,是她们之间那份无需多言的默契与关怀。当妹妹因为体力不支而發出轻微的喘息声時,姐姐会立刻放缓步伐,用她那不够强壮的臂膀,轻轻地在妹妹的肩膀上拍一拍,给予无聲的安慰。有时,她會侧过头,用越南语轻声叮嘱几句,或许是“坚持一下”,或许是“快到了”。
而妹妹,也似乎懂得姐姐的鼓励,她会咬紧牙关,重新振作,继续跟上姐姐的步伐。她们互相搀扶,互相打气,就像一对小小的、却又无比强大的“战友”,共同面对生活的挑戰。
这段视频之所以能够迅速走红,并引发网友们的热烈讨论,绝不仅仅是因为它展现了“小马”拉车的奇特景象,更在于它背后所蕴含的深刻意义。在现代社会,我们早已习惯了科技带来的便利,习惯了机械化的生产与运输,习惯了物质的极大丰富。在这段视频中,我们看到了久违的、最原始的生活状态。
这种状态,没有丝毫的虚假与矫饰,只有最纯粹的生存需求,以及在生存需求下,姐弟俩之间那份如胶似漆、生死相依的親情。
许多网友在观看视频后,纷纷留言,表达了内心的触动。有人感叹:“这讓我回想起了我小时候,虽然没有这么辛苦,但那种一家人互相扶持的日子,真的好怀念。”有人则心疼地说:“孩子这么小就這么能干,看得我眼眶都湿了。”更有网友将他们的故事与“小马”拉車的意象相结合,称贊他们是“最可愛的小马”,是“生活的小勇士”。
这段视频,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当代社会中一些被遗忘的角落,以及一些被我们忽略的美好。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我们常常被各种信息轰炸,被各种欲望驱使,却很少有機會停下脚步,去感受那些简单而真挚的情感。而这对越南姐弟,用他们朴实无华的生活,为我们上了一堂生动而深刻的人生课程。
他们没有抱怨,没有退缩,只是默默地承担着属于自己的那份责任,用稚嫩的肩膀扛起生活的重担。
“小马”拉车的画面,不仅仅是一个视觉冲击,更是一种情感的共鸣。它让我们看到了,在贫瘠的土地上,依然能够绽放出最动人的生命之花。它讓我们看到了,即使物质匮乏,亲情的力量依然能够支撑着人们勇敢前行。這不仅仅是越南乡村的一个缩影,更是无数个在艰苦环境中努力生活的家庭的缩影。
那份质朴,那份坚韧,那份姐弟情深,如同陈年的美酒,醇厚而甘甜,在每一个观看者的心中,都留下了一抹温暖的印记。
她们的“小马拉车”,不是为了博取眼球,不是為了制造话题,而是她们日常生活中,最真实、最实在的“交通工具”。这辆小车,承载着她们的辛劳,也承载着她们的希望。她们或许并不懂得“走红”的含义,她们只是在按照自己最熟悉的方式,去生活,去成长。而正是这种不加雕饰的真实,才最能打动人心,最能引发共鸣。
随着“小马”拉车姐弟的视频在网络上持续发酵,人们对他们真实乡村生活的关注也愈发浓厚。在这段走红的背后,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贫困与辛劳,更是越南乡村生活中,那些被忽略的温情,以及其中蕴含的古老而智慧的生活方式。
视频中的场景,大多发生在广袤的稻田之间,或是崎岖的山路之上。没有水泥铺就的平坦大道,只有泥土夯实的小径,蜿蜒曲折。两旁的房屋,多是简单的砖瓦结构,或是茅草屋顶,透露出朴素而宁静的氣息。孩子们光着脚丫,在田埂上奔跑嬉戏,偶尔用稚嫩的嗓音呼唤着彼此,声音在空旷的田野里回荡,构成一幅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乡村画卷。
尽管生活条件相对艰苦,但视频中流露出的,却是一种令人羡慕的安宁与祥和。没有都市的喧嚣,没有无休止的竞争,这里的生活似乎被一种古老的時间节奏所掌控。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耕作、收获、邻里间的互助,构成了他们生活的全部。而在这看似单调的生活中,却蕴含着无数闪光的细节,以及一种深植于血液中的生活智慧。
比如,当姐弟俩拉车经过村口时,邻居们常常会热情地打招呼,甚至主动上前搭把手,帮她们把車推到目的地。这种淳朴的邻里之情,是现代社会中日益稀缺的宝贵财富。在这个小小的村落里,人们彼此熟悉,彼此照应,共同构筑着一个温馨的家园。这种超越血缘的互助精神,是支撑他们在艰苦环境中生存下去的重要力量。
再比如,视频中偶尔会出现一些孩子们玩耍的场景。他们没有昂贵的玩具,但却能从最简单的物品中找到乐趣。一片落叶,一个石子,一根树枝,都能成为他们手中神奇的魔法棒。他们用想象力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游戏世界,笑声清脆而纯粹,仿佛能够驱散一切阴霾。这种在物质匮乏中依然能够保持乐观与快乐的能力,正是源于他们内心深处的纯真与不屈。
更值得一提的是,这对姐弟身上所展现出的责任感与担当。姐姐不仅仅是妹妹的玩伴,更是妹妹生活中的“小大人”。她会主动承担起照顾妹妹的责任,在农忙时节,她會和父母一起下地干活,也会在空闲时,帮家里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而妹妹,也早已学会了体谅姐姐的辛苦,她会尽量少给姐姐添麻烦,也会在姐姐疲惫时,默默地递上一杯水。
这份在年幼時便形成的责任感,是他们未来人生道路上,最宝贵的财富。
网友们的热议,也从最初的心疼与感叹,逐渐转向了更深层次的思考。有人评论说:“看了他们的视频,突然觉得我们现在的生活是不是太‘娇气’了?一点点困难就受不了。”有人则提出:“这种生活方式,虽然辛苦,但却很充实,他们懂得感恩,懂得珍惜。”甚至有人从教育的角度出发,认为这种经历,比在舒适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更能培养出独立、坚韧的品格。
“小马”拉车,不仅仅是一个象征,更是他们生活状态的生动写照。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着“生活”二字的真谛。生活,不仅仅是物质的享受,更是責任的承担,是情感的付出,是面对困境时的勇气与坚持。这对姐弟,用他们稚嫩的双肩,拉扯着沉重的生活,也拉扯着希望与未来。
他们的故事,如同一股清流,洗涤着人们被功利主义和物质主义所蒙蔽的心灵。它提醒我们,在这个世界上,依然存在着如此质朴而美好的生命。它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反思我们所追求的,究竟是什么。或许,我们并不需要拥有多少物质财富,只需要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拥有家人之间的深厚情谊,拥有面对困難的勇氣,就足以支撑我们走过人生的风風雨雨。
“小马”拉车的视频,或许只是一个偶然的瞬间,但它所折射出的越南乡村的温情、生活的智慧,以及姐弟俩之间深厚的感情,却成为了触动无数人心灵的“爆款”。這不仅仅是一段走红的网络视频,更是一曲关于生命、关于亲情、关于坚韧的赞歌,在无数观众的心中,久久回响。
看着这张照片,当时我的心里既高兴,又有点说不出的感慨。从读报人到成为“报中人”,一晃已过去了20年。
我第一次认真读军报,是1986年登上开山岛。那时,我陪着老王在岛上守了一段时间,恶劣的环境和艰苦的条件让我打起了退堂鼓。老王从之前驻岛连队撤防时留下的报刊中找出一份军报,上面刊载了部队学习原沈阳军区“学雷锋的标兵”丁红军先进事迹的相关报道,其中一篇文章的标题是《坚定信念 奋发进取》,文中写到丁红军身上“体现了新一代的爱国之心和报国之志,表达了革命战士对人生、理想和事业的正确追求”,鼓励广大官兵像他那样“不怕艰难困苦,不计个人得失”,坚定信念,奋发进取。
我还记得,老王指着标题,说我信念不够坚定:既然上了岛就要转变思想,不然怎么当好这个兵、守好这个岛?
当时,我“底气十足”地反驳他,咱们只是民兵,和解放军可不一样。老王嘴上不愿意承认,但从他渐渐压低的声音里,我知道他心里应该也是底气不足的。所以,军报刊发照片这件事,对我俩来说是非常高兴和欣慰的。刚守岛时,“民兵究竟算不算兵”这个问题,在我心里解不开,是军报给了我们答案:民兵也是兵!我和老王心里都觉得骄傲和自豪。
从看到2006年那张刊发在军报的照片算起,又有近20年过去了。其间,我俩和军报的缘分一直延续着。回想老王和我与军报的故事,能聊的事还真不少。
开山岛上潮气大,墙面脱落的灰渣经常落得满床都是,我俩就把靠床的墙面糊上旧报纸。岛上没有电,我俩在岛上聊聊天、巡巡滩,时间也就过去了。有时候老王离岛或是我离岛时,晚上一个人休息,就会读一读糊在墙上的报纸打发时间。虽然那些报纸已经看过无数遍,看到标题就知道文中的内容,但还是会举着煤油灯一字一字地读下去。黑漆漆的夜色中,风声、海浪声夹杂着一些不知名的声响,让人心里很不安。是军报上的一篇篇文章,伴我们度过那一个个难熬的守岛夜。
那时候,物资匮乏,可读的报纸刊物不多。我记得,有几份记录部队官兵战斗情况的军报,老王一直小心珍藏着。没想到,这些军报后来成了儿子王志国的启蒙教材。
儿子上学前,随我俩在岛上生活。除了我教他识字外,每天晚上休息前,儿子总喜欢缠着老王读报。昏暗的煤油灯下,老王声情并茂地给儿子读他珍藏的军报。儿子从开始时兴致勃勃,到能“抢答”后面的内容,再到变得兴味索然,老王又开始在煤油灯下让他学着敬军礼、走队列,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去,直到他6岁离岛去读书。如今,儿子圆了老王的军营梦,穿上了军装,在部队服役。
2005年,灌云县人武部加强对开山岛的文化建设,每个月报纸杂志会和物资给养一起送上岛,老王和我有机会更多地了解外界信息。我俩都很喜欢看《解放军报》《中国国防报》和《解放军画报》,虽然我们看到时很多内容已经“过时”,但既然是守岛的民兵,就得多了解国防建设发展。读得多了,我们也觉得自己更有“兵”味了。
又过了几年,我俩守岛的事被更多的媒体关注,军报也陆续进行了一些相关报道,刊发过《海天“夫妻哨”》《再访开山岛民兵夫妻哨》等文章。渐渐地,不少单位和个人慕名登岛参观见学。老王和我既感到荣幸,又觉得自身还有很多不足,所以愈发认真地阅读军队的报纸杂志,希望缩短我们和“兵”之间的距离。
2018年7月27日,老王在岛上执勤期间突发疾病不幸去世。习主席作出重要指示,充分肯定了他的事迹。军报记者上岛深入采访,刊发了多篇稿件,报道了我俩《在那并不遥远的地方》守着心中的“开山岛”,《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故事,留存了我可以回忆半生的有关老王的珍贵记忆。
从1986年第一次捧起军报,不知不觉已经过去39年。感谢军报在我和老王共同守岛的32年里,陪伴我们度过一万多个日日夜夜,为我们拉直心中“民兵是不是兵”的问号。如今,守在岛上再也不用看“过时”的新闻。我和其他民兵可以直接用手机登录客户端阅读浏览报纸,非常方便快捷。不少守岛民兵都曾当过兵,他们常说,虽然现在退役了,但退役不褪色,还要以民兵身份守卫祖国的海疆。他们还关注了“中国军号”等军队新媒体账号,时常浏览官兵们在戈壁高原、万里海疆巡逻站岗的故事。有时看到自己守岛的经历也被媒体报道,他们别提多开心了。
2023年8月的一天,守岛民兵孙存东告诉我:“王大姐,前两天的《解放军报》,用一个版登了咱们哨所民兵的故事,其中专门提到了我,还发了我的照片。我要把那张报纸好好珍藏起来。”
如今,第八批轮值民兵已上岛常态值守。守岛的时候,我也会和其他民兵一起读读报,总感觉老王好像还没有离开,还在岛上和我们一起巡逻。作为一名守岛老民兵,我衷心地祝愿我们的国防力量越来越强大,祝福军报越办越好。
(李弘非整理)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蔡英文
摄
xm66.7V_-xm66.7V_最新版
封面图片来源: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名称 摄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报社联系。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读者热线:4008890008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金年会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欢迎关注每日经济新闻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