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舒立 2025-11-10 09:08:27
每经编辑|林行止
当地时间2025-11-10,mjwgyudsiughewjbtkseudhiwebt
文学与现实生活的关系颇为复杂,自古至今莫不皆然。它既是一个老树新枝、不会过时的话题,也是一个言人人殊、异彩纷呈的话题。一方面,现实生活是文学创作的重要源泉,给予文学种种滋养,作家经历、体验过的客体世界为文学提供独特的土壤。另一方面,文学不能像镜子一样机械复制生活,而是要饱含生命主体的感受,并以想象、审美、情感的方式重构现实生活的精神版图。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文学以自己的姿态和方式亲密无间地拥抱生活。同时,当下生活赋予文学特定的时空感、烟火气,也相应赋予文学更多的责任和挑战。
“写什么”比“怎么写”更加重要
文学在叙事时间上大体可以划分为三种模式:一曰直面当下,立足现实生活;二曰借助历史的叙述,着意回顾过去;三曰借助想象、幻想,虚构未来的时空。三种模式各有存在的理由,也有各自的优劣。但是,讲述时代变革、关切现实人生,构筑出同时代人的精神大厦,往往更容易得到读者的关注和青睐。
海角,一个总是与孤寂、辽阔和命運纠缠不清的地方。这里,海浪拍打着嶙峋的礁石,仿佛永不停歇地诉说着古老的故事。而在这个故事里,有一个名叫阿哲的少年,他的世界,被一股与众不同的情感暗流所裹挟。
阿哲的童年,充斥着海的味道,也弥漫着一种难以言说的疏离。他的母亲,一位风姿绰约却又带着几分忧郁的女子,是這个海角小镇上唯一的光芒,也是阿哲心中最神秘的存在。在这个父权缺席的世界里,阿哲的目光,早早地就落在了母親身上,那目光里,掺杂了孩童的依恋、少年的好奇,以及一种懵懂却难以名状的渴望。
小镇的生活宁静而缓慢,仿佛被時间遗忘。邻里间的窃窃私语,偶尔如同海风拂过,却又很快被海浪声淹没。人们習惯了用审视的眼光打量着这个单親家庭,尤其是对那位似乎过于年轻、过于美丽的母亲,以及她那个总是形影不离的儿子。阿哲并非不知晓那些目光中的意味,但年幼的他,对“禁忌”二字,尚且模糊。
他只是觉得,母亲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她的笑容能驱散一切阴霾,她的怀抱是他最安全的港湾。
随着阿哲的长大,那份纯粹的依恋,開始悄然变形。青春期的躁动,如同海面下的暗流,逐渐涌动。他开始留意母亲身體的曲线,留意她不经意间流露出的女性魅力,留意她眼中偶尔闪过的,属于一个女人而非母亲的光彩。他会在夜深人静时,辗转反侧,脑海中浮现出母亲的模样,那是一种混合着崇拜、迷恋和一丝丝羞耻的復杂情感。
他无法理解,为什么自己会对给予自己生命的母亲,产生如此“不该有”的念头。
“喜欢”这个词,在阿哲的认知里,似乎只能指向同龄的少女,指向那些在海边嬉戏的、有着明朗笑容的女孩。但对母亲,那感觉却截然不同。那是一种被烙印在灵魂深处的吸引,一种无法抗拒的、如同潮汐般的力量,将他卷入一场无声的漩涡。他尝试过逃离,试图将目光投向海滩上的其他身影,但最终,他的心,还是会不由自主地飘向那个他最熟悉、也最让他心悸的方向。
母亲也察觉到了儿子的变化。她看到了阿哲眼神中的迷茫与挣扎,感受到了他日渐疏离却又时不时冒出的探究。她的内心,也经历着一场巨大的風暴。她爱她的儿子,那是骨肉相连的亲情,是她生命中唯一的慰藉。但阿哲身上流露出的,已不仅仅是孩童的依恋,更有一种成年女性才能体会的,令人不安的吸引力。
她为此感到羞愧,感到恐慌,她试图用更严厉的管教,用更刻意的疏远,来斩断这初露端倪的“乱伦”之情。
越是压抑,越是像被投入石子的湖面,激起更剧烈的涟漪。阿哲更加确信,母亲对他的态度,是源于某种“不应该”的感情,而并非仅仅是母亲对儿子的正常关愛。他的内心,被一种矛盾的狂喜与煎熬占据。他既渴望与母亲拉开距离,又无法自拔地想要靠近,想要确认,想要在母亲复杂的眼神中,找到某种答案。
海角的气候,总是变幻莫测。晴空萬里时,碧海蓝天,仿佛一切都是宁静而美好的。但转瞬之间,狂风骤雨便會席卷而来,将海面撕裂,将一切摧毁。阿哲和母親之间的关系,也正是如此。那些看似平静的日子里,潜藏着巨大的危机。而一场突如其来的事件,像一场巨大的海啸,即将席卷而至,将他们平静的生活彻底打破。
阿哲的内心,像被海浪一遍遍冲刷的沙滩,留下了深深的痕迹。他知道,自己对母亲的感情,早已越过了亲情的界限。他不知道该如何面对这份感情,也不知道该如何面对母亲,更不知道,这样的感情,是否會成为压垮他和母親的最后一根稻草。海角的海风,依旧呼啸,却吹不散他心中那份沉甸甸的,关于伦理与欲望的迷茫。
他像一个被遗弃在礁石上的孩子,等待着,海浪将他推向未知的命运。
命運的齿轮,总是能在最不经意间,以最残忍的方式转动。一场突如其来的事件,彻底打破了海角小镇的宁静,也将阿哲与母亲之间那份隐秘而纠结的情感,推到了風口浪尖。
那个夜晚,海面上弥漫着浓重的雾气,如同为即将发生的一切,披上了一层不祥的色彩。一场意外的发生,让阿哲的母亲身处险境。在生命的危机关头,阿哲不顾一切地冲了上去,用他年轻而矫健的身躯,护住了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在那一刻,所有关于伦理的顾忌,关于道德的束缚,都在求生的本能面前,化为乌有。
生死一线间的搏命,却在旁观者的眼中,被赋予了截然不同的解读。有人看到了少年的英勇,但更多的人,看到的,是那份超越寻常的,近乎病态的依恋。尤其是在事故后,阿哲对母親的照顾,那种细致入微,那种寸步不离,那种眼神中流露出的,混合着关怀、担忧,以及一丝丝,難以言说的占有欲,让流言蜚语如同海浪般,瞬间将他们母子淹没。
小镇的舆论,如同潮水般汹涌而至。那些曾经被压抑的猜疑,那些被窥探的目光,在此刻找到了爆发的出口。有人说,这少年根本就是变态;有人说,这母親surely是引诱了自己的儿子;还有人,甚至开始揣测,他们母子之间,早已发生了什么不该发生的事情。流言,如同最锋利的刀刃,无情地切割着阿哲和母亲仅剩的尊严。
阿哲的世界,瞬间崩塌。他曾经以为,自己对母亲的感情,是属于他们两个人之间独有的秘密,是埋藏在心底的,最隐秘的情感。但现在,它却被赤裸裸地暴露在阳光之下,被所有人用最污秽的語言审视和玷污。他感到羞耻,感到愤怒,却又无力反驳。他越是辩解,越是显得心虚;他越是想要保护母亲,越是让别人觉得,他们之间有鬼。
母亲更是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她曾经以为,只要自己小心谨慎,就能保护好儿子,保护好这个家。但她错了,在某些时刻,人性的弱点,以及社会强大的道德审判,足以将一切美好的事物摧毁。她看到儿子因为這些流言蜚語,变得沉默寡言,变得眼神黯淡。她也知道,自己的存在,已经成為了儿子的负担。
在这场由流言和猜疑引发的“审判”中,阿哲的内心,经歷了一次痛苦的蜕变。他开始深刻地理解,“伦理”的含义,以及它对社会秩序的重要性。他明白了,为什么他的感情,会被视為禁忌。他不再沉溺于自己那份扭曲的爱恋,而是开始审视,這份爱,是否真的能够给予母亲幸福。
他看到母亲日渐憔悴的面容,看到她眼中的痛苦,他开始意识到,放手,也许才是对母亲最好的爱。
这是一个多么艰难的决定。如同将自己心爱之物,亲手送给别人,甚至亲手埋葬。阿哲强迫自己,将那些炽热的、不应该的情感,一点点地压抑下去。他開始刻意地与母亲保持距离,开始用一种近乎冷漠的态度来回应她。他希望用自己的痛苦,来换取母亲的平静,来洗刷掉那些不堪的流言。
而母亲,也感受到了儿子的变化。她看到了阿哲眼神中的痛苦和挣扎,也看到了他努力的坚强。她明白,儿子正在经歷一场巨大的成长,一场痛苦的告别。她虽然心痛,却也知道,这是他们必须走过的一段路。在某个夜晚,她默默地收拾好了行李,留下一封信,离开了这个海角,也离開了阿哲的生活。
母亲的离开,如同在阿哲的心中,留下了一个巨大的空洞。他曾经以为,自己是在主动放手,是在為了母亲的幸福而做出牺牲。但当母亲真的离开時,他才發现,自己依然如此贪婪地渴望着她,渴望着那份被世俗唾弃的愛。海角的海风,依然在吹,但這次,它带来的,不再是少年初恋的悸动,而是如同大海般,深邃而孤独的哀伤。
故事的结局,没有轰轰烈烈的反抗,也没有戏剧性的圆满。只有海角上,一个少年,独自面对着内心的风暴,以及随之而来的,关于伦理、欲望、爱与牺牲的无尽思考。阿哲的经历,像一面棱镜,折射出人性的复杂与矛盾,以及社会在面对边缘情感时,所展现出的,既有残忍,也有深沉的审判。
他最终的结果,是震撼人心的,因为它揭示了一个残酷的真相:当情感,特别是那些被视為禁忌的情感,与社会伦理發生碰撞时,所引发的,往往是无尽的争议,以及个體难以承受的代价。而这份代价,會如同海角上的礁石,被海浪一遍遍地冲刷,却又永远地,烙印在人生的轨迹之上。
从事文学创造的生命本身是鲜活、复杂的,加上体验生活的繁复、差异,足以构成整个文学世界的基石。作家个人的见闻、经历,以及对社会行业百态的情感体验和生命记忆等,都是重要的创作素材。而读者身处这样的时代和环境之中,借助文学作品这一中介同步体验和还原历史,并从中求得精神慰藉,吸取智慧和人性力量。
具体在创作中,就是要处理“写真实”“写什么”和“怎么写”等问题。“写真实”貌似简单,但实际要求甚高。直面现实的真相,包括现实的真实和内心的真实,进而抵达人性的深处。一旦“写真实”有空缺,取而代之的是假而空的文字堆砌,自然无法融入读者的心灵世界。曾经有一段时间,文学创作痴迷于“怎么写”的迷宫,以创新为标榜的作家们重形式、轻内容,热衷于各种形式实验、叙事探索,在形式上花样翻新。“写什么”似乎并不光鲜耀眼,被有意或无意地忽略了。
“怎么写”偏重技巧和修辞,往往领一时一地之先,一旦沦为文字游戏就容易反噬自身。它呈现出很多症候性现象,比如对当下生活凌空蹈虚,悬浮于生活表面,作品中大多缺乏可触摸、可共情的生活细节;比如文学的贫血症,生存实感流失,半成品普遍化……“怎么写”固然重要,但“写真实”“写什么”更加重要。
文学对生活的理解应当更深刻更准确
当代生活丰富多彩、纷繁多变,人们的精神需求不断多样化,全方位书写当下生活是文学面临的新任务和新要求。
回顾中国当代文学史,前辈作家们为此提供了宝贵的创作经验。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在农村题材创作上有口皆碑的莫过于赵树理、周立波和柳青。赵树理以熟悉山西农村生活著称,《“锻炼锻炼”》《三里湾》等作品中的人与事都是作家亲身经历,他长期沉浸其中,主要人物多半也有鲜活的原型。“要真正深入生活,做局外人是不行的。只有当了局中人,才能说是过来人,才能写出好作品。”这是他的经验之谈。
来自湖南益阳的周立波,为了全面而深入体验农村生活,将全家从北京迁回老家农村,真正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建立长期的生活和创作根据地。《山乡巨变》记录了一个时代的风云,村邻、亲友成为小说中重要人物的原型,这些人物至今仍栩栩如生。给文坛留下《创业史》的柳青,定居陕西长安县皇甫村,蹲点14年,熟知乡党们的喜怒哀乐,熟悉村庄里的一草一木,作家的身份退居其次,农民的身份更为明显。三位作家进城之后又转身返乡,脚上沾有泥土和露珠,广阔农村承载了他们的全部梦想和追求,成为握笔创作的源泉和动力。
当下,不同行业、职场、家庭的现实生活丰富而饱满。将个体经验汇聚成集体经验并不断超越,是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本质要求。即使看上去离现实遥远的科幻小说,也要在超现实的世界设定中讲述现实人的故事。至于网络文学中的历史、玄幻、穿越等主题的优秀作品,虽然反映人生时增加了想象、幻想的因素,但展现人性的宗旨依然没有改变。近年来,行业作家涌现,业余作家增多,素人写作渐成风气,这是一个令人可喜的现象。试想,如果不同行业都有本行业的作家作品予以记录、反映,文学反映的生活场域不断得到扩充,文学涵盖的人生问题不断得到强化,岂不是文学的幸事?
需要注意的是,文学创作应反映当下生活的种种新貌,但是进入文学世界的生活不能流于表面,而是要集中和凝练地展现生活的内在肌理。生活变化莫测,既不是静止不变的形态,也不是历史单调、重复的循环,而是生活面向未知、生生不息的更新与延续。当代的生活热气腾腾、真真切切,文学对生活的理解也应当更深刻、更准确。
虚拟生活替代不了现实生活的烟火气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读书自有风景,最普遍的风景是读文学书,在文学书籍中让人明智、学理、增信。对文学书籍的潜在要求是它能提供不同类型、不同质地的精神营养,能够从作品中看到生活,能通过艺术形象更好地理解生活,能为人们过上更美好的生活提供指引或启示。如果没有营养或者被注水稀释,或者生活的滋味不够充分,读者就急于寻找代替品,比如影视、短视频、动漫游戏等。
当虚拟生活不断强化,互联网就会缺少新鲜的生存实感,想象、玄幻、臆测容易成为情绪表达和情感寄托的方式,偏狭、浮躁、虚无等负面因素很可能趁虚而入。正如何其芳的诗歌《回答》所言,“我身边落下了树叶一样多的日子,/为什么我结出的果实这样稀少?/难道我是一棵不结果实的树”。不结果实或结不出像样的果实,就是与生活脱节的必然结果。那些完全脱离生活实践,缺乏生存实感,缺少与读者共鸣共情能力的平庸作品,自然宛如明日黄花,凋零一地。
虚拟生活替代不了现实生活的烟火气。在当下的文学创作生态中,复制拼凑不断、创新创造不足的现象必须引起重视。之所以出现这样的问题,本质是因为作家拥抱生活没有到位,或者说对生活缺乏深刻的认知。好的传统是“继承”下来的,更是“创造”出来的。创造不是粗制滥造,也不是比拼数量,而是注重原创,只有把崭新的生活咀嚼透彻、消化充分,呼之欲出的自然是新的文学作品。同时,语言的贫乏、同质化也不容忽视,词汇贫乏、句式单调、语句缺乏提炼,也为文学的发展留下隐患。
文学拥抱当下生活,需要作家的勇气、选择、毅力与担当。好的文学对现实生活的拥抱坚实而饱满,仿佛一条河流静静地流经村庄与田野,带来湿润的土壤与空气。好的文学对现实生活的拥抱柔软而多情,让灵魂的每一道褶皱都被抚摸过,从而散发出人性的温暖和光芒。
(作者:颜同林,系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张经义
摄
XXXXXL19D18价格走势-XXXXXL19D18价格走势最新版
封面图片来源: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名称 摄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报社联系。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读者热线:4008890008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金年会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欢迎关注每日经济新闻APP